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综合 人气
共43条结果
  • 九龙山崖墓群

    陵墓均为依山凿洞,除东起第一座外,其余四座都于1970年被发掘。陵墓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其中西起第三座最有代表性,墓纵深全长72.1米,最宽处24.3米,最高处18.4米,前为墓道,长37.5米,宽4.6—4.8米,最高处18.4米,由人工自山表下凿山石而成,葬后以土回填。墓道北端向北凿石为洞,依次为墓门、甬道、前室、前室四耳室、后室、石龛。墓门宽2.2米,高2.5米,深4.5米,以十九块长方形石块堵塞。

    [陵园古墓]

  • 黄帝诞生地

    据古史记载,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的寿丘,为黄帝诞生地。宋真宗在寿丘建景灵宫祭祀,尊黄帝为始祖。景灵宫原共有1320间,玉雕皇帝像,用太庙礼仪祭祀,礼制是当时最高的。该庙可惜毁于元末。现这里辟为公园,园里石碑是中国最大的石碑。现在园占地37亩,插云双碑,倒映一池。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的寿丘。据古史记载,为黄帝诞生地。宋真宗在寿丘建景灵宫祭祀,尊黄帝为始祖。

    [名人故里]

  • 颜庙

    颜庙即复 圣庙,位于曲阜陋 巷街北首,是祭祀颜回的庙 宇。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据说颜回是一位贤 者,他独自住在陋巷中,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孔子夸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一箪食、一豆饮”就足够了,对于德行却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论语》中有不少 关于颜回的记载,因而他也成为后世人最为熟悉的孔门弟子之一。

    [宗教旅游]

  • 武氏墓群石刻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关于祠堂的结构,说法不一,有的说祠堂是由四个石室组成的,前室是武荣祠,后室是武开明祠,左室为武班祠,中间的是武梁祠;有的说祠堂由三个石室组成,即上述四室中没有后室。

    [陵园古墓]

  • 微子墓

    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此山海拔91.6米,山虽不高,却是全岛的最高点,这山因微子墓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孔子及宋襄公之祖。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葬于宋国留邑(留县治,今微山岛西湖内)东山上,即今微山岛上。

    [陵园古墓]

  • 曲阜孔庙奎文阁

    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宇的建设上称的上是孤例。它高23.35米,东西阔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

    [宫殿楼阁]

  • 梁公林

    梁公林,亦称启圣王林,位于曲阜城东13公里处,北靠327国道,南倚防山,北临泗水,是孔子父亲叔梁纥同母亲颜征在的墓地。林园历年增扩,周围石彻林墙,古柏森森,享殿3间,殿后有内墙,中间为叔梁纥和颜征在合墓,墓碑篆文“圣考公齐国公墓”,墓前有石人、石兽。还有孟皮墓在其侧,碑书“圣兄伯尼墓”。现占地20余亩,古柏如虬,老楷成荫 ,并有享殿、林门等建筑。

    [园林老宅]

  • 汉鲁王墓

    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陵园古墓]

  •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位于曲阜孔庙,过了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这里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碑重约35吨。

    [名人故里]

  • 圣府大门

    圣府大门就是曲阜孔府的大门,圣府为三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是明朝严嵩所书。门两边有对联一幅“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井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少上面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

    [名人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