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吐拉千佛洞
库木吐拉千佛洞:约5 ~11世纪佛教石窟寺。开凿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的东岸,是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库木吐拉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现有洞窟112个,分为南区,北区,丁谷山峡谷区三部分。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的时间从两晋,经隋唐,延续到宋代。
简介
库木吐拉千佛洞,约5—11世纪佛教石窟寺。开凿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的东岸,是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库木吐拉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它同时又被称为“汉人洞”,是中原和龟兹传统友好关系史的一个缩影。石窟开凿在木札提河(渭干河)东岸的山崖上,现(21世纪初)有编号的洞窑112个,现(21世纪初)存壁画数千平方米,以描绘大乘佛教内容为主,壁画艺术“唐风”较浓,并有少量雕塑,分为南区,北区,丁谷山峡谷区三部分。千佛洞壁画作品及众多各时代各民族文字的题记,不仅是一部新疆绘画艺术史诗,而且也为研究新疆的经济、文字、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史提供了形象材料。
石窟概况
北区为主区,有80窟,南区是进入口,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分两部分,共32窟。丁谷山峡谷区只有少量石窟。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直到七世纪,整个面貌与克孜尔同期石窟接近,有显著的龟兹地方风格。
艺术特色
唐代是龟兹地区佛教的鼎盛时期,所以盛唐时开凿的洞窟较多。库木吐拉石窟壁画的艺术特点,从时间上它是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先驱;从空间上看,它正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艺术交流的汇集点。库木吐拉千佛洞的壁画不仅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着本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库木吐拉千佛洞窟内和窟外石崖上有大量的僧侣题名、题记以及并行的回鹘文题记、古龟兹文题记。这是研究古龟兹历史文化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
遗址
石窟开凿在木札提河(渭干河)东岸的山崖上。山崖由砾石和砂土沉积而成,结构松散。窟群依地势分布在间隔3公里的谷口和大沟两区,按1984年库车县文物管理所的分区编号,南部的谷口区有32个洞窟,分布在河东岸和几条山谷内,保存较完整的不足10窟。北部窟群分布在木札提河一条支流的附近,洞窟较密集,有80个,保存较完整的不过半数。库木吐拉石窟中,寺院佛堂占比例最大,讲堂和僧房占比例甚小,高僧骨灰堂比较多,并有明显的大小尊卑之分。
历史沿革
石窟始凿及沿凿年代,无确切记载,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据现状考察应属 3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系统:5~8世纪中叶为龟兹系列;7~9世纪是中原汉系洞窟;约9世纪中晚期至10世纪或更晚为回鹘系洞窟(石窟中出现回鹘僧人和回鹘装束的世俗供养人像)。该石窟群明显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统共存及其互相影响互相取代的迹象,对研究新疆地区宗教艺术的演变、发展和衰落有重要的价值。18世纪30年代清人谢济世戎幕随笔记载了当时库木吐石窟的情况。19世纪初,徐松《西域水道记》中也有记载。20世纪初,日、德、俄、法等国探险家在新疆活动时曾染指库木吐石窟,清理、挖掘和切割盗走了不少珍贵文物。1949年前后,中国学者曾先后到这里作过调查,但尚未展开全面的考察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库木吐石窟归库车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84年归入龟兹石窟研究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在石窟附近修建渭干河引水枢纽和电站工程。1970年10月竣工蓄水后,32个洞窟被冲毁,占全部的44%,精华洞窟几乎全部破坏。为了保护洞窟,国家 3次拨款,1978年修成沉籍围堤,但至今窟内漏水,窟外河道泥沙淤积,河水漫涨,仍对石窟构成威胁,尚待解决。
石窟形制及特点
库木吐拉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与克孜尔千佛洞大致相同,主要是中心柱窟与方形窟两种。中心柱窟佛堂平面呈长方形,主室窟顶多为纵券形。正壁中央凿一大龛,左右侧为券形通道口,经行道通入后室或后行道。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有的方柱体各壁凿一龛。壁画题材多同于克孜尔石窟,即主室券顶中脊绘天象图,券顶侧壁绘菱形山峦为背景的佛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主室两侧壁主要绘因缘佛传,行道后绘以涅为中心的佛传内容。方形窟佛堂平面作正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在后部中央设佛坛,顶为穹窿形。壁画题材,侧壁多为佛传故事,穹窿顶绘条幅状的佛与菩萨相隔的立像。中期洞窟的形制,主要也是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但方形窟顶多作纵券形。这一时期除沿用早期洞窟的题材外,还出现了与中原地区唐窟相似的题材,明显地表现出与龟兹风格迥异、具有鲜明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特征的汉画作风。这一变化表现在:①大幅经变画的出现。这种反映大乘教经典为主要内容的题材,与原龟兹地区流行的小乘佛教不同。经变画在中心柱窟中占据左右侧壁的显著位置,在方形窟内则主要绘在正壁或左右侧壁,并都有汉文书写的榜题。②汉式尊像图取代龟兹石窟中常见的舍利塔以及与涅相关的佛传故事、龟兹供养人像、立佛像等位置。其构图形式大多是佛像与菩萨相间排列,成组地出现在中心柱窟的左右行道及后行道侧壁上,像侧有汉文榜题。③千佛题材大量出现,构图简单,色彩雷同,不敷底色,与龟兹石窟的千佛显著不同。④出现非龟兹装束的汉人供养人像。⑤出现中原地区汉式装饰纹样。此外,还出现当时中原流行的密宗题材。晚期洞窟出现回鹘人供养人像,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所受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北区第79窟用龟兹文汉文和回鹘文 3种文字共书供养人榜题是前所未见的。回鹘时期的洞窟,是当地汉式洞窟的延续和发展,前后是一脉相承的。但这时期的洞窟规模逐渐变小,已呈现衰退的迹象。大约到了11世纪,基本绝迹。
艺术风格
库木吐拉石窟壁画的艺术特点,从时间上它是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先驱;从空间上看,它正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艺术交流的汇集点。库木吐拉千佛洞的壁画不仅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着本地独特的艺术风格。除壁画以外,库木吐拉千佛洞窟内和窟外石崖上有大量的僧侣题名、龟兹文和汉文的题记以及并行的回鹘文题记、古龟兹文题记,也是研究古龟兹历史文化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
早期风格
相当于公元五世纪到七世纪,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整个面貌与克孜尔同期石窟接近,有显著的龟兹地方风格。第24窟的“降魔变”,笔触粗犷豪放,表现了龟兹人民敦厚朴实、心胸开阔爽达的气概。第46窟映子本生图,采用较粗的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以赭石平涂,立体感很强。龟兹画家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让佛和菩萨披上龟兹服装,被人们称为“双领下垂”式大衣。在绘画技法上,“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第32窟残存“涅架变”中的举哀菩萨,线条圆润而坚实,流畅而柔和,富有韵律感,是“屈铁盘丝”式线条的代表作。
中期风格
由于唐代是龟兹地区佛教的鼎盛时期,因此盛唐时开凿的洞窟较多。在库木吐拉石窟中,唐代的壁画数量最多。它在内容和画风上都和中原艺术比较接近。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既有中原画那种丰富多变的线条,又有凹凸晕染法,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一格的龟兹画风。它运用了富有装饰性的图案作背景,以写实传真的空间,来衬托虚幻的宗教故事。这种手法,大量地使用在满铺窟顶的菱格本生、因缘故事画和菱格双幡复钵式塔内的坐佛图上。在横竖斜向排列的菱格中,又画出层层山峰,其间点缀着图案化了的树木、花卉、水池,再彩绘以形象生动、造型优美的佛本生或因缘故事画,使之动静结合,图案与写实相呼应,主题形象突出,色彩浓淡相宜,画面绚丽多彩,又富有装饰意匠。
后期风格
在后期的壁画中,菱格故事画虽被一排排的千佛像所代替,但在龛楣、背光、头光和一些边饰中,填充了许多卷草花卉、葡萄纹等图案,画面活泼流畅,气象万千。龟兹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
库木吐拉千佛洞
文物保护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洞窟,国家3次拨款,1978年修成沉籍围堤,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但至21世纪初窟内漏水,窟外河道泥沙淤积,河水漫涨,仍对石窟构成威胁。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对其修复保护工作进行考察,并制定了维修保护计划。2012年7月,国家投资1600万元实施抢险加固工程,预计2013年10月竣工,这是自2000年以来对库木吐拉千佛洞实施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加固维修。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 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