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庙
天山庙位于天山之巅,海拔640米,南距哈密市60千米。登临天山庙,天山美景一览无余。天山庙全称"天山关帝庙",庙为方体建筑,长12米,宽7米,巨木为梁,青砖为墙,墙中嵌有四根立柱;上、下共三层,现顶部已毁。天山庙扼丝路北新道的咽喉要冲,它的历史上可上溯至汉唐,天山庙与汉、唐、清三代经营西域的历史都有重大关系,原庙中存"联额颇多"。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
历史沿革
古庙始建于李唐,海拔2700米左右。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几度被毁,但按史料和碑文记载,古庙历史确实悠久。若想前往览胜,就得沿哈巴古道,进南山口,然后顺山路蜿蜒北上,约一个多小时,便可抵达北部山口,看到天山庙遗址和复建的天山庙全景了。天山庙位于哈密北部天山顶,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转直下,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门子。这里海拔2700多米,云巅鸟道,自古以来就是哈密通往巴里坤、伊吾的必经之路。建庙以前这里称“黑绀岭”。唐贞观十四年( 640年),候君集平定高昌时,行军副总管左屯卫将军、姜行本曾在此制作攻城器械,事华立记功碑于天山之岭。元、明时期称“阔石图”岭(蒙语:碑岭)。
庙宇特色
现在的天山庙,仅存有三间砖木结构的空殿和一块断碑。遂使今人有“破庙残碑映雪寒”的吟哦。天山路蜿蜒曲折有三十六盘,道旁山高林密,鹰啭鹿鸣。顺盘山弯道,登上天山庙山顶,豁然天开,俯瞰山下,只见林海莽莽,雪光莹莹,一会儿朗月当空,一会儿云遮雾罩,一会儿大雪纷飞。游人旅客多驻足于此,领略一番大自然的奇妙景色。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转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门子。这里海拔2700多米,云巅鸟道,自古以来是东部天山南阳北阴的必经之路。建庙以前这里称“黑绀岭”。庙旁原有小屋一间,内藏汗、唐和清代碑刻,站在山顶远眺盘山公路,鸣沙山、巴里坤草原尽收眼底,真是一处自然、人文结合的旅游景点。天山庙位处北部山口的东侧,周边山势巍峨,山体峻峭,左右对峙,凌空入云。越往上行离雪线越近,所以这里气温很低,气候多变,山顶常被云遮雾绕,时有六月飞雪的奇景出现。来到这里的游人都会真切感受到天山的博大与厚重,山谷的幽深与险峻,有人曾情不自禁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既然这里环境如此艰险,古人又为何在这样的境界修祠筑庙?其实,不少人都知道,开拓于汉,畅通于唐的丝绸之路北新道,要翻越东天山西行,这里自古就是必经的咽喉要地。汉代名将班超正是从这里穿越,征战匈奴而立下显赫战功;敦煌太守裴岑正是从这里穿越反击匈奴,一举诛杀了呼衍王;唐代名将姜行本也正是从这里翻越天山,进驻口门子、松树塘,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制作攻城器械,而后出击高昌,大获全胜。所以古人在这样一处险关要地为纪念征战将士取得的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修一座祠庙,建一处厢房、“禅室”,藏立汉石唐碑,让征人避风躲雪也理在其中。从已发现的裴岑古碑的石刻中就有“立海祠以表万世”的记载。
建筑特点
至于汉唐时期的天山祠堂是何种原型?由于年代久远很难想象加以复原,即便有所遗存,但在这样风雪交加的高山之颠,历经这样久远的岁月,不可能遗存到今。时至清代同治年间,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在原有祠庙遗址,重建了天山庙,取名“天山关帝庙”,但不久天山关帝庙便毁于战火。到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哈密办事大臣明春又重修此庙,庙以巨木为梁,青砖为墙,古朴无华,结构坚实。从外表看,似座方型楼宇,平平常常,其貌不扬。可重修天山庙时,据说成千上万块青砖是用羊群一次一次零星驮运到山顶的,可见古人修建天山庙之良苦用心。
流传联额
在天山庙厅堂内,原存有许多“联额”,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跟随甘肃总督杨遇春出关征讨新疆准噶尔叛乱的文人方士淦写的《东归日记》中说:“联额中由著名地理学家徐松所题最为贴切”。上联是“赫翟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下联是“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因为当时在天山庙旁的厢房藏有汉代裴岑碑,唐代姜行本碑和清代福群王碑。后来这些古碑均被先后移走,存放到各级文物主管部门。但这些汉石古碑的传闻,依然在民间流传。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天山庙旁原有小屋一间,内藏汉、唐和清代碑刻,据方士淦《东妆日记》记载,庙内“联额颇多”,其中有一副对联为清人徐松所题:
赫濯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
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
最为贴切地道出了此庙的历史地位和特点。这一带为高山草甸夏牧场,站在山顶远眺,盘山公路、鸣沙山、巴里坤草原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天山庙是位于海拔近3000米的天山之巅唯一的一座庙宇,地势孤高,气候瞬息万变,六月下雪是平常事。在天山庙俯瞰天山九曲十八弯的盘山道,郁郁葱葱的松林、洁白的雪山、碧绿的草原、袅袅的炊烟,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民间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把这些古碑看作是能避水火之灾的神灵之物,受到了群众的保护,在汉民传说中更带有神话描述。文人方士淦在《东归日记》中有这样的介绍,古碑“自来不许人看,看则风雪立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伊犁领队大臣到此,必看此碑,庙祝跪求不准,强进屋内,未及看完,大风忽起,扬沙走石,其趋马下山,七十里至山下馆店,大雪四日夜,深者丈余,马厂官马压死者无数,行路不通,文书隔绝数日。吁!真不可解也。”著名诗人肖雄也曾在《天山碑》的诗作中写到:“丰功又见大唐年,贝履高攀峻岭巅,却怪登临刚剔藓,读来风雪忽满天。”古人为天山庙风雪的神化喧染,无疑又为天山庙这一胜景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其它相关
其实,天山庙由于地处特定的高海拔地理环境,气候多变,阴晴难料,风雪无时,倾刻间一团云雾就会带来一场狂风雨雪,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在这里就见怪不怪了。至于看碑是否就会引来一场风雪,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古人把这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罢了。但不可否认,这种神化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对保护汉石唐碑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1931年,马仲英在攻打巴里坤的战乱中,据说在路经天山庙时,其部下受不了山顶刻骨的风寒,就把重建的天山庙毁坏了一半,拆下梁柱作燃料取暖。到解放初,三层古庙只剩下残缺不全的残垣断壁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哈密人为开发旅游资源,并没有忽略这个历史悠久,具有天山第一庙称誉的胜景,在既不主张人造景观,又能使古庙得以延续,不被后人遗忘的思想下,有关部门采用中古佛庙造型,重建了天山庙,使这一高山寺庙文化重显人间。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 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