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性戏剧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南门里大街。1985年筹建,1986年1月1日开馆。 国家3A级旅游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近代建筑、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天津市老城厢中心的南开区东门里大街257号,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式会馆建筑之一。
简介
天津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性戏剧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南门里大街。1985年筹建,1986年1月1日开馆。
国家3A级旅游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近代建筑、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天津市老城厢中心的南开区东门里大街257号,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式会馆建筑之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三十三年(1907)竣工,由时任天津海关道唐绍仪、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等人发起倡议,旅津广东客商共同集资9万两白银建成,1985年进行大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集戏剧文物、史料收集、保管、研究、宣传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1986年元旦正式对社会开放,由邓颖超同志题写馆名,曹禺同志担任名誉馆长。
该馆设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东会馆 (1903~1907年建)内。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会馆前为门厅和四合院,后为主体建筑歌舞台,台口无柱,台顶悬臂平伸,台面70多平方米。楼上楼下可容400~600人,三面观众观看演出,不挡视线,不用任何扩音设备就能把音响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彩绘和木雕装饰独具风格,融南北技艺于一体,是全国稀有的中国传统古典戏楼。
天津广东会馆保留下来的建筑由四合院、拜师堂、戏楼等部分组成,外围青砖灰瓦,建筑风格兼容我国南北特色,四合院内正厅、配房均出卷棚顶前廊。主体建筑古典式戏楼以它的空间跨度大、设计巧妙和装饰精美为我国古典剧场中的佼佼者,其舞台口不设立与起着保持原声扩音作用的穹顶藻井堪称一绝。著名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红线女等人均曾在此登台献艺。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曾经两次来到这里并发表著名演讲;1919年邓颖超与所在的天津爱国女界同志会为募捐难民在此演出话剧;1925年天津总工会也在此成立。目前有《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国京剧发展简史》、《中国戏曲艺术人物造型》三个展览和《拜师堂》、《中国古典剧场》两个陈列在戏剧博物馆内长年展出,现藏有全国各地戏剧名家文物、资料等1000余件。天津戏剧博物馆拥有全国首座“戏剧音像资料文库”,藏有全国戏剧剧种90余个,录像资料6000余盘(套)为社会提供普及戏剧知识、查询戏剧音像资料、欣赏戏曲演出等服务。广东会馆和戏剧博物馆优势互补、交相辉映,将历史文物建筑和中华民族瑰宝——戏剧文化融为一体,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
该馆还是一处革命活动纪念地。1912年孙中山和黄兴曾登台演讲;1919年邓颖超在歌舞台演出新剧募捐灾款,为女难童补习文化,宣传“五四”精神;1925年共产党人安幸生在这里组织天津的纺织、印刷、油漆、海员等20多个工会,成立天津总工会,领导海员工
人大罢工,支援“五卅”运动。
该馆举办的《天津戏剧陈列》,展示了上起汉代的乐舞百戏,下至当代天津舞台的新貌。展出有尚小云戏班用过的清代“升平署”戏装、戏神、道具、戏规、照片、唱片、泥人、模型等戏剧文物以及书籍资料、国际交流纪念品等1000多件。在陈列中,与刘赶三、李叔同等天津籍有影响的著名导演、表演家和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津门茶园和戏院等有关的展品占有突出的地位。
建筑特色
天津广东会馆保留下来的建筑由四合院、拜师堂、戏楼等部分组成,外围青砖灰瓦,建筑风格兼容我国南北特色,四合院内正厅、配房均出卷棚顶前廊。主体建筑古典式戏楼以它的空间跨度大、设计巧妙和装饰精美为我国古典剧场中的佼佼者,其舞台口不设立柱与起着保持原声扩音作用的穹顶藻井堪称一绝。著名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红线女等人均曾在此登台献艺。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曾经两次来到这里并发表著名演讲;1919年邓颖超与所在的天津爱国女界同志会为募捐难民在此演出话剧;1925年天津总工会也在此成立。目前有《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 《中国京剧发展简史》、 《中国戏曲艺术人物造型》三个展览和《拜师堂》、《中国古典剧场》两个陈列在戏剧博物馆内长年展出,现藏有全国各地戏剧名家文物、资料等1000余件。天津戏剧博物馆拥有全国首座“戏剧音像资料文库”,藏有全国戏剧剧种90余个,录像资料6000余盘(套)为社会提供普及戏剧知识、查询戏剧音像资料、欣赏戏曲演出等服务。广东会馆和戏剧博物馆优势互补、交相辉映,将历史文物建筑和中华民族瑰宝——戏剧文化融为一体,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
革命活动纪念地
该馆还是一处革命活动纪念地。1912年孙中山和黄兴曾登台演讲;1919年邓颖超在歌舞台演出新剧募捐灾款,为女难童补习文化,宣传“五四”精神;1925年共产 党人安幸生在这里组织天津的纺织、印刷、油漆、海员等20多个工会,成立天津总工会,领导海员工人大罢工,支援“五卅”运动。
该馆举办的《天津戏剧陈列》 ,展示了上起汉代的乐舞百戏,下至当代天津舞台的新貌。展出有尚小云戏班用过的清代“升平署”戏装、戏神、道具、戏规、照片、唱片、泥人、模型等戏剧文物以及书籍资料、国际交流纪念品等1000多件。在陈列中,与刘赶三、李叔同等天津籍有影响的著名导演、表演家和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津门茶园和戏院等有关的展品占有突出的地位。
中国大戏院
天津市中国大戏院是一座有着近七十年历史,享誉海内外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天津市重点保护单位)。 一九三四年,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来天津演出,商界名流孟少臣等人宴请周先生。席间,周先生提起,天津乃商贾云集,九河交首之重镇,名家荟萃,文风古远,但没有一座像样的大剧场,实为憾事。孟少臣等人心中颇为感慨。事后,邀集天津各界及戏剧名家商议,为天津建一座具有当代最高水准的大剧场。众多商家名流等资五十余万银元,投股兴建,而且马连良、周信芳、尚小云等名家均参股投资。在当时法租界二十号路天增里旁买下二千七百平米(合地皮三亩八分七厘)土地,兴建了建筑面积达七千七百七十多平方米的中国大戏院,(一九三四年动工,于一九三六年八月竣工),戏院落成,全市轰动。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九日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当时的天津市长张自忠将军及全市各界名流,欢聚于此,马连良先生主持剪彩并代表中国大戏院向各界致答谢词。
嗣后,姜妙香、李洪福、刘连荣、茹富蕙等名家与马先生通力合作,首场演出《群英会》 、 《借东风》 ,当时的演出可谓精彩异常。特别值得一提的十马连良先生亲自破例加演“跳加官”。将开幕式推向高潮,据说,马先生一生只此一次演过“跳加官”。
展览概况
正房和配房
在正房和两旁的配房里,展览着天津戏剧形成、发展的历史情况,运河文化推动了天津早期戏曲的形成。明清以来,以昆腔、皮簧为代表的士大夫戏曲文化先后传入天津,与地方歌曲小调交融,形成了天津戏曲文化风貌。展览中介绍了在清代、民国年间,天津先后出现的京剧名丑刘赶山,京剧老生孙菊仙,山陕老派梆子戏代表侯俊山,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白云鹏,梅花大鼓艺人金万昌等人的情况。展览中还介绍了天津戏剧兴盛和变革的局面。卫派梆子、评剧形成后,流派众多,新派女伶崛起。天津京戏兼容南北风格,杨小楼等名角出现。中国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在本世纪20年代后,曾在天津春和、明星、北洋三家戏院轮流公演。
戏剧博物馆展室:戏剧博物馆前有高大的门厅。门厅内左右墙壁上临摹着东汉《乐舞百戏图》、元杂剧壁画、明朝《南中繁会图》、清朝康熙《南巡图》等四幅有关戏剧演出的图画。迎门为木质雕花影壁,挂着“岭海珠辉”匾额。影壁背面挂着“粤声津度”匾额。门厅往里是一组四合院。正房、配房都有突出的廊厦。戏剧博物馆展室还陈列了戏曲名角的彩塑、剧本、唱本、戏曲服装、道具、伴奏乐器、剧照等。有梅兰芳与天津近云馆主杨慕兰的合影,有天津李叔同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时演出新戏《茶花女》的剧照,有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发表在《校风》杂志上的《吾校新剧观》文章。更有解放后新凤霞演出《刘巧儿》剧照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天津演员的多幅照片。从天津戏剧博物馆展室里,人们可以纵观天津戏剧发展的概貌和盛况。
戏楼
天津广东会馆以戏楼最为有名。戏楼坐南朝北,占整个建筑的2/3,迎面有一对黑漆金字抱柱联“粉墨辨忠奸曼舞轻歌皆世态,筝琶弹喜怒繁弦急管尽人情”,点明了戏楼主题。戏楼设计独特:看台分楼上楼下二层,座席分散席、茶座、包厢三种。戏楼和戏台全为木结构,梁架跨度大,雕刻精美见称。戏台为伸出式,无木柱,坐南,向北伸出,近正方形,居于戏楼正前方,令人称奇的是戏台没有一根柱子,三面的观众都可从不同方向观看演出,视觉不受阻挡,这是它不同于中国古代其它舞台的独到之处。这个戏楼和戏台的布局,同北京故宫,颐和园的戏楼、戏台酷似,但规模略小,也可容纳七八百人。戏台设计的吊伞宝顶别具匠心:戏台顶子用数以百计的变形斗拱,构成鸡笼式藻井,重约10吨,外方内圆,堆砌结榫,蝶旋而上。不仅造型别致,还起到音箱效果,演员只要在这个伞顶上演唱,不用扩音器也可声达全场。舞台天幕正中镶嵌“天官赐福”缕空彩色木雕,天官、仙童立于拜台之上,群猴嬉戏于松柏、灵芝之间,四角是口衔枝条的蝙蝠,构图精巧匀称。包厢栏板和隔扇门窗亦雕有凤穿牡丹、松鼠、葡萄、四季花卉等图案,刀法精细,栩栩如生。后台的楼上为化妆室,院内四周栽花种树,清新雅致。
会馆的结构
跨入会馆正门,进入一个大四合院,南面有一砖砌墙壁,正中间是个大广场,前为一座高大门庭,檐下正中高悬“岭海珠辉”匾额。正门上端加高砌成九层阶梯状,因有“五岳朝天”之称。再入内,又是一所四合院,正房配房均突出廊下,穿过正房后小天井,就进入了会馆的主体建筑“大会堂”。大会堂东侧是同乡宾馆,四合院建筑,南侧是南园,俗称桃花园。戏楼是天津广东会馆的主要建筑,前面有悬挂着“岭渤凝和”巨匾的宽阔的四合院,穿过夹道,是一座可容纳7、8百人的木结构室内剧场,楼上观众席为包厢,楼下是散座。
会馆的来历
会馆在汉唐时代就已兴起,它是同乡人在异乡都市修筑的聚会联络和办事的馆堂。旧时的天津广东会馆位于日城南门内大街,由当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唐绍仪、天津英商洋行买办梁炎卿及众广东同乡捐款兴建。它既体现了我国岭南的建筑风格,又凝聚着旅居天津城的广东人创业的艰辛。大约300年前,广东商人就和福建、潮州的商人结成商船队到天津经商。他们的商船,船头油成红色,上面画有大眼鸡,被称做“大眼鸡船”。每年春天,当季风刮起的时候,他们便满载货物,浩浩荡荡,沿海北上,顺海河进入天津。日久天长,这些商人就形成了建帮(闽帮)、潮帮和广帮3大派系,为了营业、团聚方便,他们集资兴建了“闽粤会馆”,3帮轮流值年管理会馆。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1月14日新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会馆象一座大四合院,砖瓦木料大多从广东购买,院门宏阔,罗汉山墙高耸,厅堂都出廊厦,内部装修华丽,很有岭南特色。会馆周围还建造了铺房、住房300多间,并且在会馆东南面修建了“南园”,栽花种树,设立医药房,供广东同乡休息养病。当年南园里有桃花林、葡萄园,景色十分优美。
中国戏剧发展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 、 《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版权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
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 《白蛇传》 、 《将相和》 、 《穆桂英挂帅》 、 《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版权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毛泽东为之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以后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京剧现代戏汇演举行
1964年,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共推出35个剧目,其中著名的有《红灯记 《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黛诺》《六号门》《红嫂》等。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一次成果展示。
戏剧梅花奖设立
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1983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戏剧演员评奖活动。
第一届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行
1995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设立金、银、铜三类奖项,推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其中获奖的剧目有《曹操与杨修》《 狸猫换太子》《岳云》《西施归越》等。
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
1998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此次京剧节也推出一批优秀的京剧新创剧目,如《骆驼祥子》《贞观盛世》《风雨同仁堂》《大脚皇后》《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是众多剧目中的佼佼者。 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新创剧目(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等),以此繁荣全国的戏剧创作。此次活动涌现出来的戏曲优秀剧目有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金子》京剧《宝莲灯《贞观盛世》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梦霸王》等。版权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
地位
该馆的建立,得到李瑞环市长的重视与支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题写了馆名:“天津戏剧博物馆”。中国文联主席 、著名戏剧家曹禺欣然应聘为名誉馆长。
开馆后,先后接待了李瑞环、乔石、谷牧 、李德生等中央领导人来馆视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来馆参观后题词 :“ 博物馆界的一枝新花”。建设部部长戴念慈说:“戏楼的建筑太好了,应把它写入中国的建筑史里。”李瑞环市长题词:“蒐集艺苑精华,致力戏剧振兴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张再旺题词:“戏博展现戏剧史,戏楼余音绕画梁。”著名中国剧场史专家龚和德撰文指出 :广东会馆大戏楼 “ 以比较宽敞精致的形式概括了中国古典剧场的发展成果……是中国古典剧场的终结,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戏曲文物 。”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郭汉城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所长 、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 ,故宫清史专家朱家溍 、 王世镶等 ,戏剧名家张君秋、红线女、于是之等,以及天津市的专家学者多人,都曾来馆考察、参观。
天津市著名学者吴云心为该馆开馆撰写了楹联:
粉墨辨忠奸曼舞轻歌皆世态
筝琶弹喜怒繁弦急管尽人情
美色和声养身心潜移默化
发聋振聩学古今温故知新
(两副楹联分别由天津书法家龚望和天津戏剧家李邦佐书写抱柱匾 , 雕刻后分别悬挂在戏楼对面看台的两柱和该馆四合院门栋廊下的两柱上 。)
参观指南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南门内大街31号
票价:成人5元,学生2元
开馆时间:9:00-16:00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 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