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线路分类: [陵园古墓]

景点地点: 国内 陕西省 延安市

本站推荐:

景点详细介绍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历史与现状

  黄帝陵古称桥陵。这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 ,站在山上朝下看 ,东边有河 ,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之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现今看到的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

  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从第二停车场至陵园有一条公路,原为土路,每遇干旱,车辆过后,尘土飞扬,而到了雨后初晴,则是泥泞满地。陕西省在整修黄帝陵工程中,1995年将这段土路铺成石板路。总长750米,宽7.5米。登临这条上陵公路,眼观柏林苍翠,耳听八方鸟鸣,不由使人产生祭陵的神圣感和庄重感。另外,又专门新修了一条登陵车道,主要用作护林防火。

  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中部县志》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祈仙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云蒸雾绕,恍如仙境。

  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碑石现已佚失。

背景传说

  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陵区概况

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轩辕桥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陵墓区

  通往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靠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帝陵现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南面立明代“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陵区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区西侧立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内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设有神龛,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纪念亭内陈列有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题词;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来拜祭人祭祀之处,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个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

轩辕庙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山腰依山傍水修建,由轩辕庙和祭祀大殿二部分,均为1993年以后新修缮的建筑,占地约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全麻石结构,气势恢宏。

黄帝手植柏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说,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诚心亭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挂甲柏

  据说,武帝修起九转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桥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18万大军祭黄陵”。

  从这以后,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历代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修缮工程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帝陵传说

  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随便砍伐桥山的古柏了。就是有的孩子偶尔把落在地上的枯树枝拾回来当柴烧,都会受到家中老人的严厉责骂,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树枝送回桥山不可。桥山古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保护到今天,康熙年间,有一位县令想知道桥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没有数清,只好作罢。1939年,中部县的县长卢仁山调集一个民团,把桥山划地为段,编列号次,命士兵按树贴号,错者罚大洋五块,打40军棍。历经19天详细普查,才得查清桥山共有古柏61286棵,并将这一普查结果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

黄帝脚印

  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九转祈仙台

  传说汉武帝刘彻,一心想当神仙,为此天上玉帝曾和天宫诸神商议过多次,准备将他点化成仙,因为他在抗击匈奴、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等方面都立下了功劳。但是,汉武帝想成神仙的心情过于迫切了,结果适得其反。

元封元年十月初,他带领18万大军北巡边关,威震匈奴。在返回长安时,路经阳周郡桥山,为了祭奠黄帝,他竟在黄帝陵的对面,修筑了一座比黄帝陵还高出一半的“九转祈仙台”(后人称“汉武仙台”)。这一下可触怒了天宫,玉帝和诸神都认为汉武帝太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里,这还能成仙?玉帝盛怒之下,用朱笔一挥,就把汉武帝即将到手的仙籍取消了。汉武帝梦中知道此事,心中甚为不平,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于是,他便以一代天子的名义,写信质问玉皇大帝。玉帝看罢,给汉武帝写了这样一封信:

  “……你刘彻,16岁当上皇帝,一心只想成为神仙,为此干出许多蠢事,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遭方士奕大欺骗。奕大骗术败露之后,你又不顾翁婿之情,一气之下将奕大杀死,给女儿造成终身痛苦。之后不久,你又被方士公孙卿这一大骗子所迷惑。这一切天宫都没有和你计较。谁知为了李陵事件,你又给司马迁施以‘宫刑’,欲置司马迁于死地,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忍辱偷生,坚持把《史记》写成,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就这样,你还不放过司马迁,到处派人搜查《史记》原稿,准备焚毁,多亏倩娘尽力设法,才使此书得以保存。你作为一国之君,竟无一点容人之量。你妄自尊大,目无祖先,修筑的祈仙台竟然高过黄帝陵。你的所作所为早已失去成仙资格,更休想乘龙升天!”玉帝把信写好后,交给九天玄女,玄女乘汉武帝病中睡沉的时候,把信悄悄地放在他的枕边。汉武帝醒来看到信后,悔恨地说:“唉,一切都晚了!一个人不论作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头。不管你是一朝天子,还是平民百姓,做过了头都不会得到宽恕的”。说罢,就瞑目而逝。有个封建文人,名叫寇绍光,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满山翠柏望桥陵,上有仙台垒九层。

  夜夜唯留明月照,年年只见白云兴。

  何事汉宦生异念, 登高筑眺盼飞升。

  看来这位诗人对汉武帝异想天开,祈求成仙升天的梦想是很不满意的。当年汉武帝醉心于成仙升天的事早已传为笑柄,但他在黄帝陵前修筑的九转祈仙台,如今却成了后世人攀登怀古顷怀先祖的好地方。

祭黄帝陵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毛泽东、朱德派林伯渠为代表,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祭辞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磋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履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飧。

交通指南

  从西安火车站广场南侧的汽车站有车直达黄帝陵,车程约4小时,车票20元。

门票费用

  旺季价格:门票91元/预订价89元(包含景点:黄帝陵,轩辕庙)

  淡季价格:门票51元

备注:

  1.取票方式:接待经理送票。

  2.儿童身高1.4米以下免票,1.4米以上购儿童票,儿童票,学生票51元。

  3.老年70岁以上免票,65-70岁以上51元/人。

  4.军人证、残疾证免票。

  5.旺季:3月1日——11月30日;淡季:12月1日——2月底,开放时间:8:00~19:00。

史证

  黄帝陵位于三门峡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部落这一代繁衍生息历史佐证。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

  据《史记。封祥书》记载,古时这里荆山一带灾情严重,轩辕黄帝从昆仑山来到荆山查看。为炼仙丹个百姓治病,黄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铸鼎于山下。后人到此祭祀拜祖,络绎不绝。现已修复了象征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铜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

  后来,人们便在此地建立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

  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资600万元在原址上建设成了陵幕(衣冠冢)、阁楼、大殿、山门、碑廊、亭台等景点.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年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络绎不绝前往祭祀瞻拜。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铸原即兴吟诵:中华五千年,史证灵宝见。荆山登高望,古今两惊叹。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 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