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中文名称: 云居寺
所属地区: 北京
地理位置: 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
面 积: 70000多平方米
始建时间: 隋末唐初(公元605—618年)
北京云居寺
云居寺(Yunju Temple)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候选世界纪录。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云居寺坐落在北京西南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简介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 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 日军炮火夷为废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的庄严。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为了便于游客上山观光揽胜,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云居寺于1999年10月24日开通了全长830米的石经山索道,在乘坐途中可一览云居寺全貌及石经山四周优美的自然风光。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重视。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现在的云居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特有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
历史沿革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罗汉塔,高三十米。下部为楼阁式,中间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云居寺虽然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
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延续千载,至明末。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其中藏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称雷音洞。
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由于山洞藏经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房山石经
中国佛教协会于1956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举世无双的重大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历时三年,完成了发掘和拓印工作,并在随后组织力量整理研究,编印了《房山石经》,现正在陆续出版中。 云居寺石经共镌刻佛教经籍一千余部、三千余卷,有经版一万四千多块。它不仅是佛学研究的巨大宝藏,而且因为唐代石刻的底本,大部分是依据唐金仙公主奉赠的宫廷抄录本,辽金刻本是依据久已失传的《契丹藏》,在文字上与一般本子有很大出入,所以还是校勘现有佛教木刻经籍的实物根据。石刻对研究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云居寺还供奉有佛舍利,这些佛舍利是1981年在雷音洞内地下发现,密封在层层套装的五个石函、银函、玉函中。
函盖上刻有安置年月,函内有供奉佛舍利的珠宝。中国佛教协会1987年4月曾隆重举行迎请法会,接待佛教徒瞻礼和国际友人观光。 云居寺殿堂从1985年起由政府资助和海内外一些团体集资修复。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 日军炮火夷为废墟。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的庄严。
佛教经籍荟萃之地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为了便于游客上山观光揽胜,云居寺于1999年10月24日开通了全长830米的石经山索道,在乘坐途中可一览云居寺全貌及石经山四周优美的自然风光。
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重视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重视。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唐代密檐式石塔
房山区云居寺及石经山上的唐代密檐式石塔就属于这种早期的结构形式。矮小的塔基由两层石板相叠而成,很不显眼。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塔身全部是用汉白玉建造,为四角形,并在第一层塔身内设佛龛,佛龛内的雕像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是唐代石雕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从第二层塔身开始,每层用叠涩法砌出塔檐,在塔顶处安置葫芦形塔刹。
北方巨刹
现在的云居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特有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
云居寺交通线路
公交线路:天桥乘917 路公共汽车十渡支线云居寺站下车;
铁路:北京西站乘6437次列车云居寺站下车;
自驾车:由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琉璃河-岳李路-房易庄-云居寺路-云居寺
或京石高速房山出口至房山-京周路-周口店-房易路-云居寺路-云居寺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聊之旅 聊之旅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