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高脚屋
高脚屋是由木桩架空离地数尺的单层建筑,屋顶用树叶或木板铺盖,墙和地板用木料建成。高脚屋离地面一般为3尺、5尺、7尺、9尺、11尺不等,离开地面越高,说明男主人的地位越高。高脚屋不仅可以防湿防潮,它的木桩都是四方形的,可以防止动物的攀爬,特别是防止蛇的侵袭。在高脚屋的四周,种植着许多热带植物,让人感到马来人的生活是那么的悠闲祥和。
1基本内容
一种“干栏式”民居(俗称“高脚屋”),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多层楼房,只是分上、下两层。从第一代高脚屋到第三代高脚屋,现在南沙群岛主要是较为先进的第三代高脚屋。
2特征
高脚屋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俗称“高脚屋”)。十分普遍,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湿润、雨量充足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多层楼房,只是分上、下两层。最初,高脚屋用竹子盖建,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
3来历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高脚屋。变迁说到南沙,就不能不提“高脚屋”。有名的《南沙卫士之歌》的第一句便是——“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这里说的“高脚屋”,指的就是南沙人在茫茫大海的礁盘上搭建的屋子。
4变迁
在大陆,只要备好砖头、水泥、钢筋、木头,就可以盖房子。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脚屋”,绝不是听起来的那么浪漫和轻松。汪洋大海上,官兵们无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随着高温、高湿、飓风、狂涛,一座座“高脚屋”在人民海军进驻的各个礁盘上坚强地矗立起来。到现在,南沙的“高脚屋”已经从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了第三代。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20年来,南沙守礁官兵见证了南沙三代高脚屋的变迁,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脚屋,已经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脚屋,也只剩下几个生锈的铁架子,偶然还有海鸟过来歇息;现在官兵们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脚屋。高脚屋的变迁,也是南沙2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一代简易高脚屋,没有抗风能力,只要海风一刮,涌浪掀起,高脚屋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摇篮,左右不停地摇晃;1988年底诞生的面积只有30平方米铁皮屋是第二代高脚屋,1990年,守礁官兵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礁堡,也就是俗称的第三代高脚屋。经过不断改造和建设,不仅建筑面积比过去扩大了很多,生活条件也得到大大改善。海水淡化、雨水收集、食品冷藏、卫星电话、数字电视、网上大学……一现代化装备纷纷登上第三代高脚屋。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高脚屋变迁的背后,和祖国的强大息息相关。第三代高脚屋,礁上既有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发电装置、现代化通讯设备,又有能保证数月饮用的淡水储蓄池;还有平整而牢固的多功能平台,各种设施可以说是一应俱全。而在不远的将来,还有望出现最新的第四代高脚屋。
5优点
高脚屋的好处除了悬空屋底的空间可以饲养家畜,还可以阻隔动物的骚扰,尤其是山区环境常有爬虫类的出没,如果房子盖在地平面上,会担心动物入侵,房子架高之后,不但爬虫类无法进入,就连其他动物也不容易闯入,居住者自然高枕无忧。
第一代高脚屋
第一代高脚屋1988年,人民解放军进驻南沙群岛,官兵们居住的海上营房——第一代高脚屋,面积只有10平方米,它以钢钎为依托,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高脚屋中没有电灯电话,海上补给能力有限,官兵们很少能吃到新鲜蔬菜、食品,条件非常艰苦,官兵们形象地称之为“海上猫耳洞”。
第二代高脚屋
年初,守礁官兵住上了30平方米的第二代铁皮高脚屋,这种高脚屋以钢桩作柱,铁皮当墙,海上营房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同时它还可以防风防雨抗浪,可是一旦遇上酷暑季节,铁皮屋不但不隔热还吸收太阳热量,屋内酷热难耐,像火炉一样。
第三代高脚屋
第三代高脚屋,名称由“高脚屋”换为“礁堡”。这种在汪洋大海中构筑的第三代永固式礁堡,集海水收集、食品冷藏、卫星通信、数字电视、网上大学、室内空调、文体活动室等现代化设施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驻礁官兵的文化生活,岛上室内大棚保障驻礁官兵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供应,提高了守礁部队生存、防护和作战能力。 三代高脚屋,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海上堡垒” 。
6建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