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线路分类: [地质奇观]

景点地点: 国内 新疆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本站推荐:

景点详细介绍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中文名丹霞地貌外文名Danxia landform分布区域中国、美国西部、中欧澳大利亚首次发现1928年,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类别地形地貌学科地理科学。


发现过程

名称起源


丹霞山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定义

1939年,构造地质学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自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名词以来,学者们多关注其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讨论起定义问题。直至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丹霞地貌
1977年,地貌学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19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丹霞地貌日益关注,对其概念和定义的讨论逐步增多,在判别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总体上,这些意见可以归为三大类:宽口径定义,主张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都可称为丹霞地貌;窄口径定义,主张比照丹霞山,只有发育在白垩纪河湖相红色砂砾岩之上的地貌才能称为丹霞地貌;彭华提出折中定义,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学者们大都倾向于折中定义,2011年彭华将其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近年的几次国际会议上,有学者认为在国际推广过程中,丹霞地貌的定义不宜限制太窄,可扩大到红层地貌(P. Mi)。


定义争议


丹霞地貌
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些定义中地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多数人主张应该是陆相(即当时应是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的岩石,有人则认为应包括海相(即当时应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还有人提出:“凡红色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动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称丹霞地貌。”
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几乎全发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地层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陆相沉积为主(岩石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然而,随着研究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学者们发现,其他国家的丹霞地貌也有发育在更古老的地层或者海相沉积岩层中。于是,有的学者就建议放宽对红色岩层的时间及成分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广。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在早期对丹霞地貌的定义中,地貌的形态往往会被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样的定义充分说明,丹霞地貌是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的,这种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地貌。然而,随着研究丹霞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对于构成丹霞地貌岩层的时代,学者们持有截然相反的见解。

有人主张岩石地貌只有和构成它的地层的时代联系起来,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层位才有对比意义,有人主张不应受时代限制,有人甚至认为把自己原来定义中的地层时代删去代表着进步,认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岩层就都可以被考虑进来。然而,在岩石地貌学中,岩石的时代是用来进行地球演化过程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失去了时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对地质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参考阶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态上,多数人强调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门、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划入丹霞地貌,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最终的结论。最后,对岩石的色彩讨论也出了问题。所有丹霞地貌的定义都承认岩石是红色的,但对色调并没有定量标准,甚至有人认为某些灰白色岩层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为它可能是由红色退化而变成灰白色的。


基本特征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基本坡面形态
黄进(1982)把近水平构造的丹霞地貌基本坡面形态,自上而下分为三种类型:(1)受近水平岩层面控制的层面顶坡;(2)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崖坡;(3)崩积岩块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积缓坡。
产状倾斜的岩层发育的丹霞坡面则表现为“顶斜、身陡、麓缓”三种坡面。
在一些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岩层的倾角可能达到60-90°,则层面可构成陡崖坡。

此后,刘尚仁、罗成德等对丹霞地貌有关的形态要素提出了一些量化标准,认为陡崖坡高度应大于10m,坡度大于55°或60°,以此作为判断丹霞地貌的参考依据。但目前学者们对这一标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为一些老年化的丹霞或下切量不大的丹霞,可能会达不到上述标准。


丹霞地貌研究阶段

丹霞在中国已经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研究,作为地貌学一个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日趋成型。


初创阶段

初创阶段(1928-1949),将丹霞引入地球科学并引起人们关注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8年,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和朱翙声在进行粤北曲江、仁化、始兴、南雄等地的地质调查期间,将构成丹霞山的一套红色岩系命名为“丹霞层”,发表了《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一文,对丹霞层的岩性组合,所发育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等作了生动地描述:“深厚坚固相间互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真岭南之奇观也”。这是地质学家第一次描述丹霞盆地的岩石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奠定了作为一类独立地貌类型的认识基础。
1935年,陈国达发表了《广东之红色岩系》一文,对红色岩系形成的特殊地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938年他发表了《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认为类似于丹霞山的奇特地形是判断丹霞层的重要标志,提出“南雄盆地边缘江头圩西北的红色砾岩砂岩层,无特殊的丹霞山地形,故不是丹霞层”的论断。1939年陈先生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一文的附图中正式使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地貌专用术语,但对“丹霞地形”没有作说明。以后丹霞层(演变为丹霞群、丹霞组)和丹霞地形(演变为丹霞地貌)的名词便被学术界沿用下来。

1940年代,一批学者分别对丹霞层等中国南方红层的地层、岩性、构造及地貌发育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论述(陈国达, 1935,1938, 1940; 徐瑞麟, 1937; 冯景兰, 1940; 曾昭璇, 1943; 吴尚时, 曾昭璇, 1946,1948)。标志着丹霞地貌走上学术研究的舞台。这一阶段关于丹霞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开始了作为一种独立地貌类型的学术研究,故被称为初创阶段。


成型阶段

成型阶段(1950-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中,丹霞地貌的概念得到广泛使用。曾昭璇1960年出版了《岩石地形学》,首次将红层地貌作为独立的岩石地貌类型进行了总结论述。黄进(1961)在编制广东省地貌图时把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并首次对“丹霞地貌”进行了定义。
“文革”期间,丹霞地貌的学术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文革”以后,曾昭璇、黄少敏继续探讨中国东南部红层地貌的发育和地貌特征。1980年他们在《中国自然地理地貌》一书中 ,专题讨论了中国红层的分布、岩石学特征、地貌发育过程和地貌形态特点,对以丹霞山为代表的我国南方主要丹霞地貌发育和地貌特征作了系统总结。

到1982年,黄进总结了近水平红层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坡面发育的基本方式和坡面特点。同时,各地学者也对河北(陈传康, 1985; 赵佩心, 1988)、甘肃(张林源, 1981; 黄可光, 1987; 陈致均等, 1989)、福建(刘振中, 1984)、广东(张竹贤等, 1986; 张长俊等,1986; 徐行等,1990, 周红健,1990)、四川(张彦儒, 1988)等地的丹霞地貌及其利用开展了一定的调查研究。


此阶段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为丹霞地貌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各地红层的时代、层位界定有了更为科学的结论。曾昭璇等人的工作,总结了丹霞地貌研究的各个方面成果,使丹霞地貌的学术名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貌类型的学术研究已形成体系,开创了一个分支学科的新领域。


大发展阶段

大发展阶段(1991-2009),在1991年之前,丹霞地貌的研究处于个别的、零散的、具体问题研究阶段。1990年黄进主持了第一个丹霞地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开始了他的中国丹霞地貌的全面考察;在陈传康和黄进等人的推动下,1991年在广东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研究会,标志着丹霞地貌研究进入大发展阶段。从1990年代以来,黄进对全国近千处丹霞地貌进行了考察,并带动各地学者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从1991-2009年,召开了11届全国性的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出版了10本论文集,收录会议论文,在其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多篇;各高校开始培养丹霞地貌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发表的论文相当于研究会成立前60年总和(65篇)的10倍。研究内容涉及到基本理论(定义、分类、特征、沉积、构造、营力、发育机制)、研究方法(测年、岩石分析、应力分析、遥感、制图)、历史文化(丹霞地貌与宗教、崖刻、造像、古人类、岩墓、悬棺、古山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资源评价、规划、保护、开发)和科普教育等(黄进, 1992, 1994, 1996; 彭华, 1998, 1999a, 1999b, 2002, 2003, 2006, 2007)。2006年,丹霞地貌第一次以专章的份量被写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地貌学》(高抒等主编, 2006)。由于以往丹霞地貌研究缺乏对外交流,国际上并不了解中国丹霞的研究状况(彭华, 2007; Robert Young et.al., 2009)。1999年全国丹霞地貌湖南通道会议,提出10年内推动丹霞地貌走向世界的国际化目标,并提出了通过发表英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参与国际活动和申报国际品牌、召开国际会议等途径寻求突破。2000年,在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南京专题会议上,彭华提交了中英文对照版的《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研究进展》(彭华, 2000)并做了大会交流,让国际同行对丹霞地貌有了初步了解并开始了小范围的国际交流。2004年2月丹霞山以“丹霞地貌类”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DanxiaLandform” 成为被国际地科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的概念,并在其官网上进行了介绍。之后,福建泰宁和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区又先后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2006年7月,第十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提出了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12月官方正式启动申遗论证。对于丹霞地貌学科发展来说,中国丹霞申遗的过程,也是推进丹霞地貌研究和进行国际推广的过程,6省100多位国内专家参与了申报项目的基础研究和文本编制;有30多位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知名专家考察了中国丹霞提名地和相关的代表性丹霞地貌区,召开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国际讨论会和论证会20多次。这些研究与交流,为2009年5月在广东丹霞山召开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奠定了基础。

这个阶段,丹霞研究在全国展开,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丹霞地貌成为当代中国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生长点,并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得到学术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中国学者逐步推动了丹霞地貌的国际研究与交流,为丹霞地貌走向世界做好了前期准备。


国际化阶段

国际化阶段(2009年以来),下近年来学界有一个共识,2009年是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走向世界的标志年。
2009年是中国丹霞申遗的攻坚年。1月,中国政府将中国丹霞申遗资料正式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就是说,中国丹霞申遗进入国际论证阶段。如果没有意外,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申报将提交到2010年的世界遗产大会进行表决。为了对中国丹霞申遗提供学术支持,2009年5月在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通过了“丹霞宣言”,肯定了中国学者在丹霞地貌研究方面的贡献,呼吁对丹霞地貌的国际认同和开展国际对比研究,至此,作为一个独立类型的丹霞地貌真正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丹霞地貌研究80年后,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跨越,掀开了丹霞地貌研究国际化阶段的新篇章。
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2009年7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 IAG)批准设立“IAG丹霞地貌工作组(IAG Danxia Geomorphology Working Group)”,明确标志着丹霞地貌研究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此外,还有一个标志,国际上权威的砂岩地貌专家,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教授Robert Young等在他们的2009年新版《Sandstone Landforms》著作中,增加了对中国丹霞地貌的介绍。其中大量引证了中国学者对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介绍了丹霞地貌的主要理论成果和大量案例。这是外国学者首次引证和介绍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成果。
同时,经过近4年的努力,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6省7地组成的“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这不仅是一个大系列项目的申报成功问题,而是实现了一个地貌类型的申遗,让世界认同了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貌类型,是整个中国丹霞学人的成功和荣誉,同时也并填补了世界遗产的类型空白。
鉴于上述一系列重大推进,2011年7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四次常务理事会批准设立“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也标志着一直以来的民间学术组织被国家一级学会认同。
紧接着,中国的丹霞地貌学者们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活动。
2011年10月,在国际地科联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的支持下,又在丹霞山召开了IAG丹霞地貌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第二次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通过了IAG丹霞工作组工作计划,发表了《会议宣言》和《丹霞地貌全球研究倡议书》,提出了以中国的研究为基础,启动全球丹霞地貌研究,并逐步完善丹霞地貌的理论体系的工作重点。
2012年4月,IAG丹霞地貌工作组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在波兰召开的第三届欧洲砂岩景观学术讨论会的筹备,中国丹霞地貌学者做了主题报告,开展了丹霞与砂岩地貌对比讨论。
从2011年开始,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形成向红层地貌及红层问题拓展的趋势,在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会议上,国际专家也提出了拓展丹霞地貌研究范围的建议。2013年,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正式完成组织形式的定型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并得到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的认同,在2013年8月第八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批准原丹霞地貌工作组更名为“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把以往的地貌和景观研究推向地下-地表-地上的一体化综合研究,是地质-地貌-生态-土地问题的一体化创新拓展;体现了由景观研究拓展到红层区域的地质环境、地貌灾害、生态安全和国土治理综合研究,拓展了学科的发展空间。

2013年,中山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首次在国家层面开展了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和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该项目将对丹霞地貌基础研究的规范化和丹霞地貌的国际推广形成新的推动,并服务于丹霞地貌旅游区的科教旅游。这个阶段刚刚翻开新的一页,丹霞地貌研究轰轰烈烈的走上了世界学术舞台,开辟了一个国际化研究的新时代。同时,国内的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也开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综合性深化研究,一批新成果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新计划和行动已经在国内外推开。


分布区域

世界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中国分布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具体分布如下: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江苏新沂马陵山;湖南世界自然遗产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郴州市永兴县便江风景区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庆酉阳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赣州通天岩风景区、 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山东临沭岌山;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以及定远县的大红山。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的红石峡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位于西吉县城北15公里的火石寨乡境内,东距六盘山140公里,须弥山景区28公里,是宁夏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胜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被誉为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申报遗产

申遗过程

中国丹霞申遗工作启动于2006年,该项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议,湖南省建设厅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
2006年6月,南京大学俞锦标教授在湖南新宁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讲座中提出“申遗要与其他丹霞地貌景区捆绑起来”的建议,得到新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丹霞地貌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崀山风景名胜区就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向与会专家和全国丹霞风景区发出倡议,敢为人先的捆绑倡议得到各丹霞景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重视。
为征求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见,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设厅委托,新宁县委、县政府组成征求意见组,分别对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学术研究会、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地进行走访考察,为“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的召开进行动员。2006年12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会上,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景区共同签订捆绑申报合作协议。
2007年1月26日,国家建设部于印发《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会议纪要》,明确湖南省建设厅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牵头单位,正式拉开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
2009年3月,“中国丹霞”申遗材料通过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正式成为“申遗”提名项目,2010年7月提交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40个。
六个捆绑申遗的提名地
贵州赤水(青年早期)
福建泰宁(青年期)
湖南崀山(壮年早期,青壮晚年丹霞地貌均有发育)
广东丹霞山壮年期
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
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命名来源

丹霞地貌申遗的最大困难:“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丹霞地貌所处的地层,国际地学界已有定论,叫做“红层”。拿一个国外学者没见过的名词去申遗,无异于问道于盲。丹霞景观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有专家建议用“丹霞景观”代替“丹霞地貌”来申遗。但此建议遭到丹霞地貌专家彭华教授的反对,在他看来,“景观”失去了地理地质学上的意义,贬低了中国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果。“如果一堆红色石头景观都可以申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显得太低!”
以申遗促学术,是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遗,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国际地学界的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但国外专家认为,科学无捷径,只有通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先确立丹霞地貌的国际学术地位,然后用“丹霞地貌”申遗才顺理成章。

经过会议讨论,最终采纳折中方案,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改为“中国丹霞”。


提名类型

依据《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第137款,中国丹霞系列提名6个提名地属于:b)the same type of propert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graphical zone;中国丹霞提名地是华南湿润区、临水型丹霞的代表,具有共同地域特征的同类自然遗产。所有提名地都位于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完全可以代表本区内的中国丹霞景观。

c)the same geological, geomorphological formation, the same biogeographic province, or the same ecosystem type;中国丹霞同处于中生代活化的华南板块大地构造区,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背景,全部发育在白垩纪红色陆相粗碎屑沉积岩上,共同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之下,形成丰富多彩的丹霞景观,发育了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陆地生态系统


因此,中国丹霞符合b)、c) 两种情况,在地球科学、生物与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方面具有共同的突出普遍价值,因而以“系列遗产”的方式提名。


遗产标准

根据《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第137款,系列遗产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丹霞如操作指南II.D部分第77段所示,满足以下突出普遍价值标准:
(vii) 包含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独特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地区: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和幽深的峡谷,加之绝美的瀑布、河流、湖泊以及广为覆盖的植被,构成了中国丹霞壮美的景观。这6个提名地最能展现中国南部最美丽的丹霞景观。它们具有景观和美学的突出普遍价值。
(viii) 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丹霞是区域大陆性地壳发育到特定阶段的标志。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提名地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中国丹霞同时也是体现抬升与强烈断裂沉积盆地长期地貌演化历史的模式地,它同时包括了过去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地貌过程。80余年的研究历史证明了丹霞地貌是一类具有区域和全球价值的特殊地球科学现象。

(ix) 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提名地处于全球生物地理系统中古北界和印马界的“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省”和“中国南方雨林生物地理省”,该系列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形成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生态过程。它同时代表了生物地理背景下冰后期的生态演替。

(x) 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提名地是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华南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突出代表,共包括有高等植物5772种,有脊椎动物836种,昆虫3073种。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

此外,中国丹霞各提名地又分别独立满足至少两条标准。


提名选择

简介
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包括最能代表中国丹霞地貌的区域,展现了中国丹霞全面的特征以及主要的自然价值。提名地全部位于中生代到新生代红色沉积层之中,并且最能代表中国丹霞的地球科学价值。另外,它们还包括了中国丹霞在纬度、气候以及生态系统方面的显著差异。系列提名地还同时包括了中国最美的丹霞景观,这些景观相比较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具有相似地貌的地区,无论是在科学价值方面还是在美学价值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


选择理由
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6个提名地全部分布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选择的主要理由如下:
(1)中国湿润区丹霞地貌(尤其东南部峰丛-峰林丹霞地貌),将丹山-绿林-碧水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壮观、最具有吸引力和最丰富多彩的丹霞景观。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虽然赤水位于中国西南部,但它却地处中国丹霞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贵北-川南丹霞地貌区。它同样可以很好地代表丹霞地貌的高原-峡谷-瀑布-森林组合。
(2)系列提名代表了丹霞地貌演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一个提名地都拥有演化阶段典型而鲜明的地貌类型。这些提名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中国东南地区全面的、完整的且具有逻辑性的丹霞景观和地貌系列。

(3)提名地全部位于保护区内,是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最深入的地区。良好的保护传统以及扎实的学术基础使得这些提名地成为推动科教和旅游产业发展、推广自然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理想地区。


申遗进程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专家提议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但因为种种原因,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一直未能真正进入政府决策。
2006年7月24日,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由湖南省崀山风景区管理处提议,中山大学彭华教授起草的《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被作为大会文件通过。

2006年12月12日,由国家建设部主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湖南省人大、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成立了“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协调领导小组,由各省推荐专家组成申遗专家组,彭华被推选为专家组组长,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丹霞地貌岁月流痕

2007年3月,根据建设部和中国丹霞申遗领导小组的安排,彭华编制了《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丹霞地貌》简本。
2007年4月,建设部和丹霞申遗领导小组从报名的十几个单位中初步遴选出中国南方6个省9个提名地参与申遗工作。在建设部的指导和丹霞申遗协调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各提名地邀请专家考察与进行基础研究、编制各提名地分文本和遗产地管理规划,先后召开了30多次申遗研讨会和分文本及规划论证会。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先后组织了国内专家全面考察和邀请国际专家30多人次分头考察提名地;召开了3次综合性的国际专家论证会和咨询会,4次国内专家研讨会、审稿会和改稿会;23次小型国际专家座谈会和咨询会。申遗总文本八易其稿,并请英国和新西兰的世界遗产专家帮助修改英文文本。
2009年1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遗产与混合遗产预备名单审查会上,中国丹霞系列申遗项目以其扎实的准备工作和过硬的科学成果,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的一致好评。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中国丹霞”作为2009年的国家提名,正式呈报世界遗产中心。(中国丹霞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根据国际、国内专家的意见,经过几轮筛选,最后上报的提名等中国南方湿润区6个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组成。)
2009年1月23日,“中国丹霞”联合申遗得到建设部部长签字;建设部与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呈报国务院。
2009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在申报文件签字,正式将申报总文本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巴黎总部,28日送达。
2009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丹霞”申报材料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这标志着广东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迈出关健性步伐,丹霞山与国内多处丹霞地貌景观区成为中国2009年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同时标志着“国产”的地球科学品牌“丹霞地貌”正式走出国门。
2009年3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席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先生致电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方茂田:中国丹霞申遗材料符合《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申报材料完整性所有技术要求,申报材料的复本已送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
2009年9月19日~30日,世界遗产中心已确定委托两名IUCN专家,深入中国丹霞各个提名地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2010年7月,中国丹霞申遗将提交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
2010年8月1日上午,中国所报“天地之中”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中国丹霞申遗将在8月一北京时间晚9点到12点间进行表决。

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荣誉

我国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27处全域或局部由丹霞地貌构成。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名称与当时标注的所属地分别如下:(标注双市名的后者为县级市)

第1名:丹霞山(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


第2名:武夷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第3名:大金湖(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
第4名:龙虎山(江西省鹰潭市)
第5名: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八角寨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崀山,实际上这两处景观基本在一起,因为均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
第6名:张掖丹霞地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第7名:赤水丹霞地貌(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第8名:火石寨丹霞地貌(宁夏固原市西吉县)
第9名:兔耳岭(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 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