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水墨秋毫外,十里湖西尺寸间
在我们的印象中
流水、人家、吊脚楼
是她田园牧歌式的片段和符号
在林正英的电影中
她是盛行巫蛊、赶尸的神秘地域
在沈从文的文字里
她是每晚都要在梦中巡游的故乡
对于她
我们有太多的想象
然而她却始终神秘而遥远
不为我们所动
在了解她的过程里
每个人眼前
都隔着薄薄一层纱
看到的风景极其有限
她,就是湘西
是一本自然的教科书
也是一颗文心最好的老师
走近她
就走进了沈从文的梦里
走进了林正英的电影里
走进了田园牧歌的悠扬里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凤凰就是湘西。但其实,她只是湘西的一座小镇,是沈从文的故乡。多数人了解湘西,正是从这里开始,从《边城》里的人家、河流、白塔和傩戏开始。
翻看地图,湘西是一个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但其实作为地理文化概念的湘西,还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等。
湘西,是山和水的世界,山水孕育了湘西人性格的单纯和灵动,这种性格,与山水相映成辉,沁人肺腑。由于多民族杂居,湘西除了是自然胜景的集中之地,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留之地。
湘西的民族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北部地区的土家族、中部的苗族、南部的侗族三个文化圈。
由于整体属于山区地貌,各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又由于历史原因,湘西受到楚文化、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湘西人多有游侠气概,既有崇文的风气,又有尚武的传统。
由于历史原因,居于湘西的各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久之便有了一支地方武装队伍,名为“竿军”。从清末开始,竿军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战争,抗战期间,每当新应征的竿军离乡征战时,湘西的父老便打出“竿军出征,中国不亡”的口号为他们壮行,慷慨之声震动山野。
如果说,竿军是湘西铁血的一面,那么集市上的苗族女性,则是湘西柔美的一面,遍体雪白的银饰在她们的裙裾间相互碰撞,发散出特有的声音,像湘西的水,潺潺悦耳。
蓝印花布,两种颜色,百般匠心。
蓝的像天,白的像云,布上的纹样,是湘西的灵动和神秘。
傩戏,以面具为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邵阳布袋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民间手工制作和表演艺术,全在艺人一人。
一个人,两只手,舞出千古春秋。
背篓,是湘西人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湘西的孩子都是在背篓里长大的,湘西女孩在结婚的时候,也会收到背篓作为结婚礼物 。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天门洞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上,气势磅礴,巍峨高绝。
乾州,属十里盆地、周围环山,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其山如九龟寻母。有万溶江、天星河二水绕洲,形成三陆横陈,状如乾卦,谓之乾州。沈从文曾在著作《湘西》中对此有过描述,“地方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整齐干净,且出了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
北平遥,南凤凰。凤凰这个地方,在中国人的文学记忆里,是一份特别的情愫,在沈从文的文字里,凤凰集中了人们对于湘西的一切想象。
沱江,古城凤凰的母亲河,依城墙缓缓流淌,哺育着世世代代的古城儿女。坐上乌篷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
很久以前
沈从文用书信
记录了凤凰古城的故事
她是湘西的一部分
许多人沿着她走入湘西
那里远离钢筋水泥的丛林
有一种现代文明所缺失的大自然的美
在数字化的时代里
她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山水造就了她的容貌
人们顺应山水自然
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湖南长沙+韶山+张家界+天门山+芙蓉镇+凤凰双飞/双高六日游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
点击链接查看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