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古代书院文化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老师课堂  发布时间:2020-12-03

刘宝平工作室_Mr.Liu Stu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教育形式之一,从产生到清末改制共存续一千余年的时间。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从内陆到边疆,书院的发展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书院的逐步官学化,书院教育成为同地方官办儒学教育同等地位的形式并存,同样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在藏书、刻书和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历史功绩。


   清末改制,书院的发展走到了终点,很多书院纷纷变成了初等、中等、高等学堂,直到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书院的影子,能够全部保存或者部分保留至今的书院已经是寥寥可数。但是在国学复兴的热潮下,书院又重新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但是今天的书院对于社会文化的构建和社会教育的促进、补充明显还有多方面的不足。古代书院在融入民间社会、谋求自身发展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依然是今天国学复兴所需要研究和借鉴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反思书院改制后带来的负面影响,胡适、柳贻徵、张君励等学者的大力倡导下,掀起了上世纪对书院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许多人还创办了新的书院,“著名思想家马一浮先生在其书院思想的实践中,于1939年创办复性书院,大力培养民间自由研究国学的理性,彰显了他以民族国家为大任的教育理念。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先生于1939年在湖南东安创办耀祥书院时,制定了“树人第一,植道德为大本”的办学宗旨,以“好学、力行、知耻”为校训,体现了新型书院的务实风格。


   书院,乃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里面最重要的一种组成形式,根据清代袁枚《随园随笔》所说:“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朝。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书院则是起源于民间私人聚书讲学活动。杨荣春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一书中说:“书院是私学的最高级表现形式”,陈登原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也说过:“在唐以前,私人授学之所名曰精舍。谢忱的《后汉书》云:‘陈实,字仲弓,归家立精舍讲授,诸生数百人’,‘董春,会稽与姚人。立精舍,远方门徒从学者常数百人。诸生多升讲堂,鸣鼓三通,横经捧手请问者百人,追随上堂问难者百余人’,此即书院之前身。六朝以后,此风日盛,僧道又各有精舍,以授其徒。此盖书院之前身云。”


   元代学者欧阳玄在《贞文书院志》一文中说:“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大体可知,唐末,私人书院教育已经初具雏形,但是规模甚小,还不稳定。五代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旧五代史·唐明宗纪》注引《爱日斋丛钞》称:“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版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虽然那些名为学馆、书楼的讲学机构虽然还未以书院命名,但实际上已经是教育性质的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


   书院是民间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盛行于宋初,著名的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如:皇书院,在江西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松州书院,在福建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义门书院,在江西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梧桐书院,在江西奉新县, 唐罗静、罗简讲学之处。


   书院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宋初的统治者仍在忙于军事征讨,无暇顾及兴学设教,于是私人讲学的书院遂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及嵩阳书院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宋初最著名的书院,除公认的睢阳(应天府)、岳麓、嵩阳、白鹿洞之外,还有茅山、石鼓等。这些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岳麓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北宋时期书院曾一度衰落,这是由于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读书士子就学门路增多,而且非经科举,难得入仕之途,因而不愿长守山林,对书院失去了兴趣,以至“书院至崇宁末乃尽废”。然而北宋的官学很快变成科举的附庸,日渐腐败,因此,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再起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


   白鹿洞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元朝的书院,据称“几遍天下”,但受官方控制甚严,缺乏论辩争鸣的气氛。书院虽多,却无书院讲学的特点,几乎与官学无大区别,这是书院官学化的开端。延至明初,依然如此。


   嵩阳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