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平工作室_Mr.Liu Stu
从未对一个陌生男子有如此兴趣,但这次,我极其迫切地想见到他。
素未谋面,隔着手机屏幕,跨越上海和成都的两千多公里,我们进行了一场“骚扰”式的采访。
对话框里的“你好”,迟迟没有发送,我有种说不出慌张,恨不得把《中国记者》《采访技巧》《风云人物采访记》全印在脑子里,再把关于鸡尾酒的知识统统背下来,生怕露了怯。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番闲谈后,只焦灼地挖掘到寥寥可数的信息:
Ivan Sun,37岁,来自上海, 1999年出道做酒吧,在中国英式鸡尾酒市场迅速发展时,第一批真正从事鸡尾酒制作的工作者,曾供职于......(他不告诉我),参加的比赛不少,成绩也不错。
“很多私人的东西,没有必要把它放在工作中,至于战绩嘛,也没有必要再去提。”
一时语塞,大概是没有做记者的潜质吧,我略感气馁,但片刻就被阿Q精神代替,“您…介意…未来几日,偶尔被我 ‘骚扰’一下吗?”
“没问题,随时联系。”Ivan的声音很平缓,很轻柔。
“不提酒,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聊......”
毕竟,采访的对象是调酒师,我也难免落了俗套……“您平时喜欢喝哪几款酒呢?”
早已做好“百度一下”的准备,意外的是,Ivan并未提及任何高级新奇的鸡尾酒,而是轻描淡写地侃道:
“说出来笑死你,JD Coke 、 Dark Rum and Coke 、 Sauvignon Blanc, 都是很随性且、很生活化的,基本和调酒没有什么关系。”
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捷克乡下的街道上,本地人开的一家酒廊,装修朴素而简洁,物品的摆放考究而有条理,一个穿着休闲的男子点了杯酒,静静坐着……这大概就是我想象中Ivan Sun的样子吧。
新消息的提示音打破了我的遐想,“调酒只是我的兴趣爱好之一,其实音乐、摄影什么的,可比调酒厉害多了。”
原本的战战兢兢,变成了相谈甚欢,我们从国内歌手聊到国外乐队,这让我一度不想继续枯燥无味的采访……
“除了怀念的东西之外,很多都变了。”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思想也改变了,喜欢的东西,和自认为高级的东西也会转变,有可能是很多东西都觉得无所谓了,也可能是因为更迷惑而看不清楚了……”
能肯定的是,Ivan对摇滚的喜爱是不变的,人对于音乐的风格会随时间慢慢改变,但怀念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摇滚其实是从17岁开始喜欢的”,说着便传来一张留着长头发,满是少年气的照片,还默默解释了一句,“现在不是这样的了,外表比较正常,只是骨子里还留着一点点文艺青年的脾气。”
人在不同阶段喜欢的东西自然是会变的,一如Ivan在20来岁的时候喜欢Miyavi、L'Arc〜en〜Ciel、Dir en grey 这些日本乐队, 28岁左右喜欢迷幻电子 ,现在慢慢开始听Coldplay这种流行摇滚,但他不时还会听儿时喜欢的歌手的歌怀念一下。
不过随着那些歌手年纪的增长,歌曲的风格也渐渐变得成熟。唯一不变的,我想大概就是当初喜欢摇滚的那份心境罢。
“我不是明星,我只是个调酒师!”
印象中的调酒师的标配,似乎都是西装革履,马甲加身,而这份职业,也总被冠以光鲜、时髦等标签。
与Ivan的交谈中,调酒便成了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一份工作。
“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我不想和别人一样瞎说,说什么我好喜欢调酒啊,我热爱这份工作啊……我的原因就是赚钱,学习不怎么好,服务行业门槛低,没有好的工作就去试试调酒呗。年轻的时候找份工作,哪里懂得喜欢不喜欢呀。”
他真实地让我猝不及防,说起调酒师这个职业,则更是毫无顾忌。
“调酒师的确是个看似时髦的工作,但是否每个调酒师骨子里都很时髦呢?其实大有上班抽雪茄,下班吃麻辣烫,20几岁的小朋友扮作大人模样的调酒师,除了调酒方面可以和你唠唠,其他社会上的东西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像Ivan这样很早就接触调酒的工作者,反而不会像现在这么讲究,不需要靠光鲜亮丽的行头来博人眼球,毕竟各种新鲜玩意儿都尝试过了,不像年轻人需要寻求新鲜感。
他定义的时髦高级,是朴素和随性,让更多人喝到好酒而已。
“我不是明星,我只是一个调酒师!”
刘宝平工作室 · Mr.Liu Studio
Mr.Liu Studio创始人
调酒师培训班期
聊城市调酒师俱乐部
▼
按住图片识别二维码
地址
校内: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校外: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兴华东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