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太平洋国家,也是一个与印度洋有着密切关系的国家。历史上,明代的郑和率舰队横渡印度洋,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岸的许多地方。近代以来,许多华人漂洋过海,在印度洋沿岸国家落脚谋生,现在全世界约5000万华侨华人中,印度洋地区的华侨华人占近80%。20世纪中,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许多民族和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命运,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但同时也面临许多相同的困难和问题。
进人21世纪后,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安全利益日益增多,印度洋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正如美国国际战略专家罗伯特。卡普兰断言,“印度洋将取代太平洋和大西洋成为21世纪的全球中心”。他指出,“世界 90%的货物贸易和65%的石油通过海洋进行运输。其中,印度洋是物流中枢,承担着50%的集装箱货物及70%的石油产品的运输”。印度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凸显。
印度洋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中国与邻近一些国家存在海域划分及领土争端, 维护近海海域的合法权益一直是中国海上力量的首要目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外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大,海运航线特别是世界能源中心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成为一个无法避免并有待应对的课题。作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中国建立贸易网络的基础是海上运输通道的构建与畅通,特别是中国进口石油与对外贸易通道主要集中于印度洋地区。印度洋海上通道是中国经济的命脉,中国货物进出口量的约一半必须通过印度洋进入中东、非洲、欧洲及美 洲。近年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进口份额分别约为50%和25%。我国从沙特、安哥拉、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进口的石油都必须途经印度洋。未来数十年,印度洋区域仍将是中国全球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主要供应地,以及投资和商品市场的主要地区。印度洋地区是21世纪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绕不开的区域。纵观印度洋的重要战略地位,就能够洞悉21世纪的国际权力政治局势。对处于新国际环境中的中国而言,印度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度洋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和能源通道。首先是能源安全。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截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进口量超过2亿吨,日均超过380万桶,已占整个石油需求量的60%,未来的需求量还会继续攀升,而国内产量到2020年将开始下降。据罗伯特。卡普兰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日均730万桶。目前中国石油进口量的80%来自中东和非洲,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等通道运至中国。虽然中国也在积极争取石油进口多元化,但原油储量占世界60%、天然气储量占世界35%的印度洋地区仍是中国最可靠的石油进口地区,到2020年超过85%的石油进口量要走印度洋航线,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安全影响着这条事关中国经济命脉的“海上生命线”,因此被称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局”。由于中国奉行和平发展战略及限于自己的海军力量,在非和平时期,中国对保障这条“海上生命线”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据统计,中国现在的战略石油储备量不足30天,而国际能源署建议的储备标准是90天,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储备量超过160天,其他发达大国也远超90天。一旦爆发危机,中国就有可能受制于人。同时,印度洋地区沿岸国家大都属于矿产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短缺,这些矿产资源基本上属于未开发、半开发或开发水平不高的状态。随着中国国内资源的日益枯竭,印度洋地区的各种矿产资源,如铜、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都是中国现在或未来所需的,因此中国有必要与这些国家合作以保证印度洋航线的安全。
其次是贸易安全。印度洋航线是中国最重要的海运贸易航线之一,出口到欧盟、非洲及中东地区的集装箱货轮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797亿美元,而非洲和中东国家是中国贸易极具潜力的地区,双边贸易额逐年上升。因此,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海上航运安全对中国的意义,尤其是远离国土又越来越重要的马六甲-印度洋航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需要在印度洋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权益的重要性与日倶增,各国都加大了对本国海洋权益的保护力度。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洋意识不强,自身的海洋杈益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需要及早制定卒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加快海洋开发力度,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完成由“陆上大国”变为“海洋大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印度洋是全人类的重要国际水域,实施印度洋战略是保障中国海洋权益的需要。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反复强调,中国在维护和拓展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时,并不排斥其他国家合理地追求各自的国家海洋利益。
出人印度洋是突破“岛链战略”封锁的需要。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围堵封锁中国,在西太平洋中国近海组建了岛链,沿千岛群岛、中国台湾到菲律宾等地,被称为“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这条海上封锁线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解,现在仍然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战略阻碍,而且这种遏制态势可能长期存在。而从南中国海出人印度洋却是代价相对较低的选择,并有可能冲破美国的岛链封锁。
马六甲-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安全与中国的国家安 全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资源安全、贸易安全、西南边疆安全、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也将更加依赖于印度洋地区的安全,所以,中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困境不仅仅是一个“马六甲困局”。近年来,国内学者为了破解“马六甲困局”,提出了一些对策,综合起来有三条:一是开凿泰国的克拉地峡或通过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和巽他海峡绕过马六甲海峡;二是由緬甸皎漂港马德岛至昆明铺设油气管道;三是通过陆路从中国新疆经巴基斯坦境内铁路延伸到阿拉伯海的瓜达尔港。这些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马六甲困局”,但是中缅输油管道和中巴陆地运输的运量有限且成本高,而且不管来自非洲、中东或緬甸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基本上都要经过印度洋航线或者印度洋 沿岸地区,如何保障起始点航线的安全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只有印度洋航线安全了,才可以保障中緬油气管道和中巴陆地运输线等转运线路有油气可运,更何况还涉及其他安全问题。因此,中国真正面临的是“印度洋困局”,中国如果能将“印度洋困局”很好地化解,那么“马六甲困局”也就迎刃而解。
印度洋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外交和战略舞台。环印度洋地区涵盖41个国家:东南亚地区10国,南亚地区 5国,西亚地区11国,非洲地区14国以及大洋洲的澳 大利亚。过去所说的“亚非国家”、“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国家”主要都在印度洋沿岸。亚、非地区的发展 中国家一直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支持者, 而印度洋沿岸的发展中国家则是近年来中国日趋重要 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印度洋正成为21世纪的世界地缘 政治中心,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不断扩展,环印度洋国家对中国的重要性无疑将会进 一步上升。无论是提升中国的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印度洋地区都将是中国关注的重点地区。
因此,为了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印度洋战略。21世纪的中国要实施“两洋战略”,不仅要关注东面的太平洋,同时也要关注西面的印度洋。中国印度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拓展新的国际活动空间。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积极主动参与印度洋事务;与印度洋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保持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存在;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畅通;打通中国连接印度洋的陆上通道等。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构想
中国制定和实施印度洋战略,是一个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谋划,因此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的斗争态 势、自身实力的现状与发展、可选择的手段等问题,制定出既切合中国战略需要,又具有可操作性,并有望取得预期成效的印度洋战略。从目前来看,中国进入印度洋的困难主要包括:外部大国(如美、日、欧)的竞争和牵制;区域内某些国家(如印度)的怀疑和抵制;印度洋周边情况复杂,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四个区域,差异极大;环印度洋地区存在着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威胁;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内部冲突;中国没有进入印度洋的陆上通道,而海上投送力量薄弱,相距遥远,鞭长莫及。尽管如此,中国仍需从长远利益考虑,站在战略高度,制定可能和可行的印度洋战略。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构建“和谐、合作、共赢”的印度洋。首先,确立对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上优势。中国海军要定期 在印度洋海域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还要派出舰只遍访印度洋沿岸各国港口,以消除这些国家挑战中国权威的一切企图和努力。其次,中国应主动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对各国的影响。中国与多数印度洋沿岸国家 间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巴基斯坦、中国-缅甸间的长期友好关系有助于推进印度洋战略,必须重点维护和加强,尤其要加强中巴友好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一种全天候的“准同盟”关系。同时要注意加强与缅甸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使其在政治转型之后仍离不开中国。再次,印度是印度洋地区最重要的国家,处理好中国-印度关系是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核心。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一定不要把印度作为自己的战略对手。要努力消除印度对中国的疑虑,使其认识到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是出于和平、合作目的。在目前中印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况下,可加大中印之间经济、技术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中国还要注意发展与伊朗、沙特、 泰国、南非、肯尼亚等印度洋周边重点国家的关系。总之,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寻求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要能做到“利己而不损人”,甚至还要做到“利己又利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不是要使印度洋成为“冲突之洋”、“麻烦之洋”,而是要使之成为“合作之洋”、“和谐之洋。
二是加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存在。中国作为一个非印度洋沿岸国家,实施自己的印度洋战略有天生的劣势,但浩瀚无垠的印度洋有巨大的空间,足以让中国参与其中。中国可通过与印度、美国等大国在印度洋的直接与间接合作,同时借助中国-东盟10+1机制、“金砖国家”、环印度洋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这样一些战略平台,努力创造新的合作平台,推进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多边外交,使中国参与印度洋事务机制化。例如,环印度洋联盟是目前环印度洋地区惟一的经济合作组织,现有18个成员国,另有包括中国在内的5个对话伙伴国。中国2000年成为联盟的对话伙伴国后,多次参与该组织的活动。再如,2011年中国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获得了在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并在未来开发该区域时享有优先开采权。中国应通过这类活动,不断加大对印度洋事务的参与。 同时,为了弥补中国在印度洋的地缘劣势,要大力提升远洋海军力量并建立远洋补给基地,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通道与贸易通道的畅通。海洋武装力量是中国实现国家战略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中国要建设—互一支“远洋积极防御型海军”,在印度洋维护本国利益,并与其他国家一道维护国际海洋秩序。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不以追求制海权为目标,而是保护海上通道安全,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中国可以通过海军在印度洋的访问、训练、部署、演习等军事行动,并开展打击海盗、保护商船、处理危机、调处争端以及参与国际维和等活动,以强化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存在。
三是打通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陆上战略通道。中国应力求控制进出印度洋的各个咽喉要地。中国海军谋求控制从苏伊士运河到霉尔木兹海峡再 到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水域咽喉要道的能力。中国不是濒临印度洋的国家,只能绕道南中国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或者借助周边国家建立陆上通道抵达印度洋。目前,中国与印度洋之间的主要通道仍是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中国进口原油的80%和商品贸易的70%都是通过这条路线。但这条海上通道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风险巨大,中间有台湾海峡,以及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新加坡的美国军事基地。
因此,中国最便捷的战略通道只能由陆及海,借助周边国家走向印度洋。具体来说,就是从三个西部边疆省区西藏、新疆和云南通过相邻国家获得印度洋“出海口”。西藏虽与防范中国心理很强的印度接壤,但中间有喜马拉雅山天然屏障,不具备借道出海的条件。由新疆经巴基斯坦南下印度洋是一条可行的路 线,事实上中巴之间就修建直抵印度洋瓜达尔港的铁路已达成协议,并已付诸实施。但是,这条被称为“西线方案”的通道,一是要通过印巴间有争议的克什米尔高原,技术上、安全上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二是由印度、美国的干扰和破坏,实施起来也十分困难。另一条就是被称为“东线方案”的云南-缅甸通道,这是一条距离最短、自然条件最好的路线。2009年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已动工,计划从緬甸海港皎漂经云南瑞丽人境,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连通公路和铁路。云南-缅甸通道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缅甸的政治转型,中缅关系可能受影响,二是缅甸国内的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军的冲突,也可能影响通道的贯通。
四是中国海军大力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发展远洋进攻能力。为提高海军远洋攻击能力,中国应投人经费购买或建造新型军舰,促进武器装备升级换代,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航空母舰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具备相当威慑力的现代海军。通过打击索马里海盗,树立印度洋海上强国的形象。中国仍不断地加强在亚丁湾的海军力量,主要还是为了展现海军实力,增强海上的威慑力。
为了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要提高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能力,保护国家海洋资源的生态环境,加大海上维权执法力度,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把中国建设成海洋强国。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海军印度洋舰队将实现东控马六甲海峡,北镇波斯湾,西威红海的战略格局。可以预见,一旦中国最终实现在印度洋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将彻底改变该地区印度一家独大称霸的局面,并最终改变印度洋地区的整体战略格局。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海洋发展战略,提出创新发展未来中国的印度洋发展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