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
洛阳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程式为:♂*K5C∞G2~5 :1:2~5,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原产中国,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洛阳牡丹为落叶亚灌木。喜凉恶热,宜燥惧湿,可耐-30℃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喜光,亦稍耐阴。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花期4-5月。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
洛阳牡丹根系肉质强大,少分枝和须根。株高1-3m,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互生。花单生茎顶,花径10-30cm,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复瓣、重瓣和台阁性花。
洛阳牡丹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
洛阳牡丹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也适于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应用更是灵活,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根皮入药,花瓣可酿酒。
牡丹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牡丹全身还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除观赏外,其根可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神农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瘀血,安五脏”。此外花瓣还可食用,其味鲜美。如今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牡丹酒、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精油
洛阳牡丹、牡丹保健茶系列产品,以及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如今,洛阳市已经申请获得牡丹精深加工方面的国家专利20余项,为牡丹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洛阳邮政局还开发出“千枚牡丹”个性化邮票系列产品,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在种植设计上,牡丹常构成园林的主体,形成牡丹景观,多则千株或没数万株,或丛植,或群植,如王城公园、西苑公园,暮春时节,牡丹盛开,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艳冠群芳,蔚为壮观。另外,用于鲜切花,被用作插花观赏和礼仪之花。二是作为药用。牡丹根中含有的牡丹酚原疳,为主要药用成分,具有镇痛散瘀和抑菌作用。三是用于食用。据史料载,牡丹花的食用始见于宋代。牡丹花瓣、花粉经化学分析,具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物质,食之有病可医,无病可增加营养,强身健体。烤鸭的饮食文化中,有菜肴、花酒、点心等,从用料上讲,有以花为主料者,有为辅料者,牡丹花在烹调上有煎、炸、蒸、酿等制法。
洛阳牡丹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见于唐代记载。白居易《移栽牡丹》诗中有“金钱买得牡丹栽”的词句。其价值有数十千买一株的,有数万买一株的,还有“一朵值千金”的。牡丹花王姚黄、花后魏家花嫁接苗的一个接头竟值钱五千。明代亳州人尚以黄金购洛阳牡丹一株魏家花者。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牡丹“花价甚廉”(李健人《洛阳古今谈》)。当代洛阳牡丹商品化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商品生产基地,采用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优惠政策,至1990年商品牡丹发展至600亩,总株数达百万株以上。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开辟了国外市场,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使洛阳牡丹誉满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她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宋。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洛阳牡丹已溶入了中国牡丹的花海之中,并且香飘海外。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国;公元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公元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开始引进。
洛阳具有丰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已经绘画、刺绣等量大且内容丰富。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故事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们把牡丹比作造福人类的天使,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把她塑造成美丽、善良的仙女等等,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建国后,洛阳考古发掘墓葬中发现的有关表现牡丹内容的珍贵文物,以及现存的古代建筑上的牡丹纹饰,是研究牡丹史、绘画史、建筑史、雕刻艺术史等不可多得的资料。表现牡丹题材的戏剧歌曲、影视音乐以及工艺美术等作品争奇斗妍,琳琅满目。洛阳牡丹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河洛地域周边牡丹文化的发展,为形成中国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础。
洛阳文化艺术品也相得益彰。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纸、玉雕、刺绣等牡丹工艺都有相应发展,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牡丹艺术的百花园地;以牡丹为特色的化妆品、工艺品、饮品、用品等得到逐步开发,使牡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繁荣。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洛阳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宏大的生产规模、丰富的野生资源、高超的栽培技艺、日臻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及具有深邃内涵的牡丹文化,在国际园艺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