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04-20

刘宝平工作室_Mr.LiuStu

“三月三”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展“数说铜鼓之谜”研学课程,
孩子们通过趣味互动装置学习铜鼓文化知识。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广西,“三月三”又称为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节日期间,广西各地人如潮、歌如海,热热闹闹举办“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全区各博物馆也精心策划,通过文物展览、手工体验及研学导赏等活动,讲述广西“三月三”的精彩文博故事。


“1972年,翔鹭纹铜鼓出土于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是目前所见考古出土文物中最为精美完整的一面铜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民族历史文化展览专题馆,讲解员正在介绍镇馆之宝翔鹭纹铜鼓,鼓面和鼓身上的精美纹饰让观众啧啧称奇。铜鼓,是广西“三月三”活动中常用的乐器和礼器。


“铜鼓在古代壮族社会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敲铜鼓庆春节古已有之,近现代仍在持续,只是方式不同,有时还伴舞,称为献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蒋廷瑜介绍,时至今日,打铜鼓仍是壮族“三月三”的重要活动。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文化遗产。据考证,岩画中的部分欢庆或祭祀场景,描绘的可能是包括“三月三”在内的传统节庆场面。今年“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花山岩画上的小红人为主角,通过“AI+动画”的形式让小红人“复活”,在弹奏起天琴、马骨胡、芦笙、独弦琴等乐器后,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徐徐响起,博物馆里的其他文物应声起舞,古老的民族文化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在“三月三”主题古籍装订体验活动中,参与者在古籍修复师指导下体验古籍线装的过程;在“华服鼓韵”活动中,身着全套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游客可免门票参观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在动手实践中更能进一步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大学生赵小凡评价。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精美的百鸟衣吸引了小朋友邹莹颖的注意,精美的蜡染和刺绣图案让她目不转睛。“老师说,苗族女孩会在‘三月三’穿上这些美丽的衣服跳踩堂舞,真想到那里去看一看。”邹莹颖说。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熟悉的旋律从广西民族博物馆大厅传来,深受感染的游客也拉着手围成圈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博物馆。”吉林游客张女士一家去年被“南北一家亲”活动“圈粉”,今年特意选择“三月三”前来广西深度体验。“不仅能欣赏精美的文物,还能亲身体验各种民俗活动,让我们对广西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张女士说。


今年“三月三”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为市民和游客准备了芦笙舞展演、民乐展演、“非遗天天见”等活动,纸艺绣球手工制作、壮族拼布研学、簸箕画研学等趣味研学体验,以及集章打卡、铜鼓拓印、定时公益讲解等公众活动,让观众切身感受广西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给观众营造历史在场感,使节庆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可触摸、可互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强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广西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胡顺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