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支持
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
临清东宛园景区内,白墙辉映、绿柳成荫。随清风拂面而来的还有声声丝竹之音,“好一个临清城,自古就有名。清清的运河水,船儿排成龙啊。”悠扬的临清时调引得游人纷纷驻足。
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往。时调,是山东西北部沿运河一带流行的时兴小曲的总称,像很多临清的非遗一样,临清时调发轫于大运河。
明清时期的临清繁华无限,南北船只除了带来丰富的货物,同时也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子带到临清,其中就包括一些时调小曲。在吸收这些时调小曲精华的基础上,临清时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曲调。
临清时调发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当时称小贡,流传很广。
清道光四年(1824年),临清小曲《下河调》就被华广生搜集入北方小调刻本《白雪遗音》一书。朱自清著《中国歌》一书,在引用冯式权先生所著的《北方小曲》和《北京音乐丛书》时,写道:“北京小曲源于临清。”
临清时调与天津时调、济宁平调同源,因其在鲁北流行,形成了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临清时调的文辞多以叙事为主体,内容以爱情故事、妇女的悲惨遭遇等居多。
旧时,时调曾流入青楼,多为靡靡之音。“更早之前,临清时调由烧砖瓦窑工所唱,也叫做‘窑调’。”王爱云说。
2009年,王爱云跟随临清著名编剧、临清时调传承人王子华正式学习临清时调。2019年,在临清市文广新局和临清市文化馆的支持下,王爱云发起并积极筹备组建非遗临清时调曲艺团。
在保留原有曲目《撒大泼》《尼姑思凡》《光棍哭妻》的同时,曲艺团又整理创编了不同曲牌和多种演唱形式的《大实话》《夸临清》《新对花》《锔大缸》等曲目。
“每一个节目需要有舞蹈的元素,但还不能完全是舞蹈,二胡、笛子、快板等乐器要展示出不同的表演形式、抒情方式。
”王爱云说,临清时调要消弭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界限,做到既高雅又接地气。
在王爱云看来,临清时调与现代元素进行跨界尝试并不容易,作词上要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唱法、气息、演唱要字字斟酌、音音校准,一个字的发音都要纠结、尝试很久,再加上表演程式的变化,磨合的过程有时需要一个月。
新作运河号子《临清大码头》,打磨了近一年时间才搬上舞台。
目前,临清时调曲艺团的演职人员有40多人,演出曲目达到20多个,完全能够满足演出需要。
就在5月12日,曲艺团还进行了专场演出,场内座无虚席。此外,曲艺团还多次到聊城水上古城、水城明珠大剧院、临清东西宛园、运河钞关等处参加会演。舞台上,一袭旗袍,一把折扇,尽显临清时调的韵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