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支持
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
近期,某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不少涉及“囤旅游”的投诉,内容涉及实际商品及服务与宣传不符、各种标识和提示在购买时不醒目不规范等。为此,该部门发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在“囤旅游”时,要谨慎对待,防止产生消费纠纷。
优质的性价比、宽松的有效期,促使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养成了“囤货”的习惯。近年来,“囤旅游”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喜爱的一种消费方式。消费者通过提前订购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线路旅游套餐等,将其当作日常消费品一样囤积起来。
商家利用“囤旅游”的营销方式,把部分远期库存打包成套餐预售,可以帮助商家实现更精细化的库存运营管理,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淡季经营收益。
然而,现实中“囤旅游”预售类产品也存有一些通病。比如,可选的兑换日期有限,周末、节假日需要加价兑换;部分权益被限制,不能叠加会员积分、使用时被区别对待;消费者看重的“不消费随时退”条款暗含猫腻,“随心买”之后不能“随心退”;一些旅游企业只注重前期拉销量、冲业绩,不顾售后的服务质量。这些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囤旅游”的兴致大打折扣。
因此,“囤旅游”要让消费者囤得放心。旅游企业应紧跟市场变化,完善预售旅游产品价格、服务、履约等制度,充分发挥在线旅游优势,提升供需双方匹配度,提供优质产品,以更优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出游意愿,实现旅游消费者和商家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