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支持
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
山东省聊城市锚定“文旅兴市”,打基础、求创新,蓄动能、塑优势,努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文旅名城。
聚焦两河国家战略,文旅兴市成效初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都是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文化工程,是引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聊城是黄河下游和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是大运河、黄河文化旅游带的交汇叠加区,区位优势显著,建设“两河交汇明珠城市”是时代所需、城市所需、人民所需。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文旅兴市”目标任务,先后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文物保护委员会、“文旅兴市”工作专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班,构建高位推进、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4月份,聊城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全市重点文旅项目观摩活动,召开旅游发展大会,为实现全市文旅项目建设破题破局,为文旅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明确方向。
聚焦两河文化交融,文化“两创”成果丰硕。两河交汇造就了聊城文化的多样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名著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围绕实现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不断汇聚建设现代化新聊城的强大精神力量。一是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拓展。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完成全面提升改造,市图书馆新馆、铁塔文化博物馆等建成使用。全市建成文体广场6293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达标数达到6324个,31家城市书房、2400多处农家书屋对外开放,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万余场,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便捷、文化获得感成色更足。二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效显著,院团发展活力凸显。创排《承诺》《孔繁森》《心向蓝天》《泥土芬芳》等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每年举办戏曲名家演唱会、音乐节、美术摄影展等重大文化活动,丰富市民多元文化需求。三是文物保护水平大幅提升。出台《聊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加强文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案,成立市考古研究院。近年来,筹集资金5367万元,实施临清钞关、荆门上下闸保护展示等文物保护项目50余个。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去年以来,共完成考古勘探项目65个。四是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争取非遗资金905.9万元,先后对62个非遗项目、385名非遗传承人、24项非遗活动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实施省级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启动国家级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建成非遗工坊91家,东阿阿胶、东昌葫芦等35个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发展,年产值达38亿元。
聚焦两河公园建设,文旅融合更深更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一是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整合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连片发展,逐步构建以水上古城为核心,黄河、大运河文化旅游带联动的旅游新格局。东昌府区成功创建第四批省级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以研学、休闲、美食、红色等为主题的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受到广泛关注。二是培育产业发展动能。突出重大项目引领,万达锦华文旅综合体等13个签约项目顺利推进,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运河文化博物馆提升等19个项目竣工运营,临清运河老街、东昌书院、茌平佳乡田园综合体等35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今年谋划重点项目24个,计划投资400亿元,厚植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三是拓宽文旅产业空间。适应大众出游新需求,积极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探索新模式。出台古城区精品旅游项目奖励办法,引入主题民宿、网红书店等业态140余项,当街、朱雀街、米市街、铁塔商圈、月季里文旅街区等一批特色休闲街区成为消费“引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