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跟着 ^我们^ 去 -- 川寨王硇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4-06-19

游览线路:
入村——最高古石楼——石碾——东南缺巷——明朝晚期古建筑——金梭姐妹土布店——清朝四合院(门宕户对、天狗望月)——传统文化展馆(抗日高小)——伸曲巷——沙河县抗日县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交通站——王树棠故居——王忠信故居——拐弯抹角——村史馆

王硇村为国家AAA级景区,地处沙河市西部山区柴关乡,东距市区45公里,北、西、南三面环山。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祖籍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的王氏先祖镇京总兵王得才,护卫皇纲在黄粱梦一带被劫,按律当灭门,不敢返家,逃至沙河县,先在正招村落脚,因“正招”与“正找”谐音犯忌,后选择深山中的王硇安家,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传至24代,自明永乐年间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石楼是村中的典型建筑,现存石楼130座,2000多间,建筑面积72000多平方米,占全村建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石楼一律红石砌墙,青瓦布顶,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更不失南方建筑的秀丽。院落一律为四合院。建筑上遵循“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院院相连,户户相通,家家有楼。大门上饰户碓,下设门宕,楼梯内设为木质,根据家境贫富地位高低,门宕、户碓的形状为方形、鼓形,楼梯扶手饰蝙蝠石榴等雕花,一律九级台阶,寓意长长久久。地处三叉路口的石楼必有耳房,做防哨功用,整个村庄像一座极具防御功能的城堡,是河北乃至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之一。王硇因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绘画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成为广受好评的写生基地及影视拍摄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沙河抗日县政府及其附属机关曾设在王硇,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生活战斗在这里。王硇村于2012年荣获河北省风景名胜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014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9年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最高石楼 王硇村最高石楼,原为一家大地主家所建,院落为典型的北上房(北屋为正房)“五裹三”四合院,楼高18米,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顶层和地下一层用于贮藏,二层居住。该楼始建于民国8年(1919年),民国20年(1931年)建成,历时12年,完全依靠人工搭建而成。抗日战争时期,沙河县抗日独立营一连连部驻扎在这里。

东南缺是王硇村古石楼建筑群的特色之一。在王硇村临街临巷的院落,外墙东南角方位缺一墙角,含义有三:一是来自八卦“巽”爻。古人认为八卦中“巽”表东南方位,同时也表“风”,为顺,为入,为平安。建筑东南缺角,意为留下平安与招财进宝处。二是满招损,即所谓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所以在墙角留下缺憾,表示对幸福美满永远的向往。另有一意为不圆满,激励后人励精图治,积极上进,向最好努力。当地有“有钱难买东南缺”之说。

四合院是王硇古石楼典型建筑形式,通常为“五裹三”或“七裹三”、“七裹五”。“五裹三”即五间正房,左右两厢房为三间,一般与正房相对的配房为平房,为的是方便晾晒粮食。“七裹三”,“七裹五”依次类推。


楼梯内设为木制,一律九阶。富庶人家的楼梯两侧扶手雕有蝙蝠石榴等装饰,在大门外墙上,雕有双桃状带鼻栓马凹槽,墙外的栓马槽是客用的,数量多少与主人的地位或财富相匹配。蝙蝠、石榴、桃子,寓福寿双全多子多福之意。

以前,因山区缺水,家家院内都建有水窖,吃水全靠水窖储存雨水,王硇村水窖的水很有特点,虽然是雨水,但从不生苔,烧水没有水垢,老辈儿人说这是“无根水”,也叫“天水”。


和谐巷在王硇村有一条弧形巷子,人称“和谐巷”,也有“伸曲巷”的美称。说的是有户村民多占了宅基地,把房子鼓出一大块,从外面看屋墙不成直线而成弧形。而与之相对的邻居为了邻里和睦,又不影响通路,主动向里收缩了宅基地,遂形成了现在的弧形巷子,人称“伸曲巷”,意在赞扬邻居能屈能伸,和睦为上的品质,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不和谐巷与和谐巷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一条巷子叫“不和谐巷”。说的是邻居间为了一尺多宽三尺长的一块宅基地相争不下的事,一个说:只要你把这块地方让给我,我就给你能铺满这块地的银元。另一个却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让给你。最后僵持不下,只好把本来可以利用的一块地方白白闲置下来。不知当年赌气的老街坊后悔过没有,面对后辈的疑问,他们该作何感想?


耳房地处三叉路口的院落,必有耳房。耳房建在与主房相对的平房之上,一间大小,圆弧型屋脊,脊上有兽,红石蓝瓦,雕窗画门,像小小闺房,精致漂亮,但当地多用作储藏室。耳房方屋圆顶,寓“天圆地方”之意,可谓小天地见大学问。耳房上留有瞭望孔,一旦发现敌人来袭,他们会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安全转移。


门宕、户碓  大街门,上有户碓,下有门宕。“户碓”,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门宕”是砌在大门脚下两侧的石雕。门宕和户碓既是装饰,同时在旧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家的门宕为方柱形,富商或者武将家的门宕多为鼓形;户碓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有户碓的宅院,必须有门宕,因此,门宕、户碓常常同呼并称。这种建筑学上讲究的和谐匹配,后被演绎成了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门当户对。


王树棠故居  王树棠故居是一处典型的“五裹三”式四合院,坐南朝北,东北开门。门侧有护院房、犬房,院内有一口水井,水井旁有一石桌,堂屋仍保存有当时村民自发赠送的伴朝銮驾和堂弟王树楠发明的纺线机,王树楠在日本留学时学机械制造,回国后制造了可纺织5根、20根、36根的纺线机,5根、36根的纺织机因年久没有保存下来。现存的织布机可以一次纺出20根线,这台纺织机曾为抗日支前立过功,纺织机上留存的棉线,是本村的一位男子为支援抗日织布所留下的。王树棠家的街门很有特点,共有6道门锁,并设有暗闩,要依照次序才能打开。为了抵御土匪的入侵,王硇村家家户户的大门最少有5道门锁。


王忠信故居 王忠信家的门楼,是王硇村唯一保存完好的门楼。据说门上刘伯承、邓小平署名授予王忠信的“为民立功”牌匾,吓走了红卫兵,才使得这座古老的门楼在文革中幸免劫难,至今保存完好。王忠信的弟弟现居住于此。

王硇村史馆 村史馆一楼为王家祠堂,二楼为王硇村史馆。村史馆摆放有王硇村全貌沙盘模型及各类文物,展示王硇村的悠久历史。


红色王硇  1940-1942年间抗日战争进入最残酷对峙阶段,王硇村曾作为八路军、游击队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根据地,沙河县抗日县政府机关办公处、沙河县独立营、抗日高级小学等都曾设在王硇。邓小平、刘伯承、李德生、杨秀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经生活和战斗在这里。


抗日县政府  沙河抗日县政府于1938年1月在蝉房成立。因战乱,没有固定驻地,先后辗转蝉房、渡口、柴关等地借用民房办公。1940-1942年,在抗日战争  最残酷的对峙阶段迁至该院办公。抗日县长先后有宋兰波、张君英、王志民等.

抗日高级小学  1939年秋成立于高庄村,由抗日政府县长张君英任校长,主要为抗日政府培养人才。学生除上课外,还进行抗日宣传,参加战斗。由于形势变化,学校曾多次迁址,1940年-1942年间迁至王硇。1939年-1945年间培养学生300余人。

抗日独立营  1939年5月以2区红五月民兵连和孔庄民兵连为基础,成立了沙河县独立营,没有营长,后来太行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派程英林任营长。


抗日县政府的下属机关  抗日县政府下属机关主要是法院、监狱等。设在抗日县政府机关附近一所典型的七裹三院落,此院落是王硇村唯一东南缺的独院。对面的院落是战斗英雄王江虎的家,王江虎同志曾任十八旅卫生处看护班长,门楣上“人民勲臣”的匾额,是他在淮海战役中立功所授。


抗日交通站  该院儿位于村子中心,一进七全院,有7个出口,非常方便疏散。1940­-1942年期间朱德、刘伯承、邓小平、李德生、杨秀峰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过。


官印山和笔架山 位于红枫山东侧,与红枫山隔沟相望的山叫官印山,因形似官印而得名。红枫山西侧是笔架山,该山海拔约900米左右,与四周山体构造截然不同,据地质专家考证,整个山体为前寒武纪时代薄板状的岩层(即由每层厚约1公分左右,难以数计的岩板,均匀叠砌成整个山体)构成。山体岩壁上分布有大量钟乳石,造型千奇百怪,可谓太行地质奇观。位于笔架山半腰的佛祖洞,因从未有人探得洞底亦称无底洞,内塑佛祖释迦摩尼和众佛像。始建年代未详。洞口现存明代及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古碑多块。


非遗民俗

王硇村非遗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主要有织四匹缯布(太行土布)、纳千层底土布鞋、刺绣工艺、剪纸技艺、荆编工艺以及平调、落子等地方戏曲文化。


节庆及娱乐活动

十月中下旬柴关乡举办红叶节,节日期间,瑜伽表演、主题摄影、旗袍展示、登山比赛、画家写生等活动丰富多彩。


景区美食及住宿

昌隆宾馆、绿缘农家乐、太行农家农家乐


景区特产

小米、笨鸡蛋、核桃、山韭花、老粗布


故事传说


王硇的传说

王得才,四川省成都府两岗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在朝奉君,官居镇京总兵。有一次,他奉命押解皇岗进京,半途被贼寇劫去,按照当时朝廷例律,当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之罪。因此,王得才让手下各自逃生,他带着妻子林氏和一小男孩到处躲藏,最终逃至闹顶山下,在这里垦荒种地。这户人家就是现在王硇村王氏的祖先。


一天王得才和妻子在地里干活,孩子就在不远处的草坡上玩耍,突然一只土豹子从林子里窜出来,一口咬住孩子的喉咙跑远了,王得才掂起锄头拼命的追赶着,却只在几里外的林子里,捡到孩子的一条小腿。妻子林氏见孩子惨死,哭的几乎没了气。孩子葬了,可孩子惨死的情形却深深的印在了林氏的心里,她想起来就哭得停不下来。一天她在孩子的坟前哭得悲痛不已,忽然听到有人说:“你这妇人,总是哭,哭得神仙都不得安宁,快别哭了。”林氏擦了下眼泪,见是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年轻女人性格爽快,说话开门见山,她对林氏说:“今后不要哭了,你失去一个儿子,以后我给你两个儿子。”林氏一听,觉得这话有点荒唐,便问道:“你家是哪个村的?”年轻女人指了指闹顶山说:“我家就在那山顶上面。”林氏不信,闹顶山上根本没有人家。年轻女人脾气一来,就跟林氏击掌打赌,输的人叫对方神仙奶奶。两人来到山顶上,果然没有人家。年轻女人不说话,拔下头上的簪子在地上一划,一座雕梁画栋、朱红格栅的崭新庙殿出现在眼前,庙内三尊女神像,头戴凤冠,威风凛凛的坐在神台上。林氏心里一惊,连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


 “不知者不罪。”空中突然威严的声音:“孩子们,有一妇人前来认子,谁愿去呢?”“我愿去,我愿去。”林氏听到咚咚的脚步声向自己身边跑来,可四周什么都没有,她正迷惑,又听有人说话:“我叫你们来两个,怎么来了四个,罢了,既然来了,就排个顺序,都去吧。林氏,你睁眼看看我给你的孩子如何?“林氏战战兢兢的睁眼一看,哪里有什么庙宇神像,只有自己一个人跪在荒天野地里。


林氏回家把事情的经过说给丈夫听,两个人转悲为喜。时隔一年,林氏生下一个儿子,第七个年头,果然生下了四个男孩儿。从此,碧霄仙子显灵的事就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沙河、武安、永年等地,各地善男信女捐钱捐物,齐心协力在闹顶山上盖起了一座奶奶庙,人们把闹顶山改叫奶奶顶了。


白莲坡的传说

在王硇村南,通往红枫山顶的旧山路旁,有一面相对平坦的山坡,当地人称这面山坡叫“白莲坡”。白莲坡的石头与四周的石头颜色极不相同。因为王硇村周围的山岭,无论岩壁高低,石头大小,基本上都是褚红色或青褐色,而这面山坡上的石头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白玉色,远远望去,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红枫山一带还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一位举子进京赶考不慎迷失方向,误入荒山野岭,忽然发现山坡下有三间茅舍,隐约传出年轻女子的哭泣声。举子踌躇片刻,叩响门扉,却没有止住屋内的哭声,过了半个时辰,举子靠在门上疲累的昏睡过去,睡梦中,举子依稀觉得自己被一位年轻女子拽了起来,跟着女子走进茅舍。姑娘叫白莲,十八九岁,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屋里白莲姑娘的母亲病恹恹的蜷缩在床上。


白莲姑娘和老婆婆听了举子的遭遇,挽留他暂住下时日,等身体恢复后再上路。这时,屋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白莲姑娘一把拽住举子把他塞进炕洞,几乎同时一名彪形大汉闯了进来,白莲吓得浑身发抖,苦苦哀求壮汉:“家母身染重病,恕小女子不能马上跟随马哥下山,万望马哥海涵,再宽限小女子几日如何?”原来壮汉是山大王派来抓白莲去当压寨夫人的。壮汉告诉白莲,下山之前在大王那里立下了军令状,要么白莲下山,要么大王杀死自己。白莲苦苦哀求,老婆婆死死抱住女儿,晕了过去。马哥本来也是个心善的人,看着哭得撕心裂肺的白莲和晕过去婆婆长长叹息了一声:“罢了,你们快快逃命去吧。”却抽出利剑,自己抹了脖子。


一直藏身炕洞的举子看着发生的一切,吓得一身冷汗。就在这时,伴随着阵阵鸡啼,一轮红日慢慢爬上山头,举子定睛一看,哪里有什么茅屋壮汉,自己蜷缩在一个小山洞里,四周树木阴森,两只红狐向远处跑去,一匹银白色的野马倒在不远处,鲜血正从马脖子“咕咕”的冒出来。举子这才知道是遇到了仙怪。


为纪念狐马二仙,举子在山坡上用石板垒砌了两座小庙宇,这就是白莲坡最初建成的狐仙庙和马仙庙的来历。


王树棠的故事

王树堂,字化南,沙河县王硇村人,晚清秀才,成绩优异,光绪末年毕业于日本警监学校,回国后历任吉林绥芬、榆树等县警务长,直隶成安县警察所长等职。在其任职成安县警察所长期间,因其作战勇敢,剿扶有方,使得当地盗匪绝迹,当地百姓赠送王树棠万民伞和“銮驾”等物,以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意。1907年受沙河县令汤铭彝之邀,回沙河任警察所长,当时沙河警政落后,治安混乱,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购置枪械,设教练所,招募退伍军人充当警士,用新式方法训练警士,使沙河治安明显好转,沙河的警政颇有起色。1919年,他亲率警士,身先士卒,在我县的北掌、锁会、蛇身等地与从永年、武安流窜来的土匪展开激战,土匪伤亡惨重,大败而逃。此战,有效的震慑了永年、武安一带土匪团伙。自此,沙河警察威名四扬,土匪闻之丧胆,沙河县内连续多年都安然无事,时人称王树棠为“沙河之长城”。后来,王树棠自恃有功,与好几任县官都时有摩擦,因此结下怨恨。1923年,有人控告他参与贩卖毒品活动,当局将其诱捕入大名监狱,受尽酷刑,终不招供,当年9月受刑而死,年仅39岁。县民闻其死讯,妇孺饮泣。王树棠死后,沙河县警察所长虽几次变换但治安状况却每况愈下,大不如从前。后来,本县绅民怀念其功,自发为他树碑,称他为“岳武穆而后又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