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彰显着质量、文化、个性和价值,体现了企业、行业、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是重要的无形资产。
品牌彰显着质量、文化、个性和价值,体现了企业、行业、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一系列任务举措,指出力争到2035年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的发展目标。这为我国进一步培育产业和区域品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影响力、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指明了方向。
品牌建设有其客观规律。产品是品牌的核心,质量是品牌的基石,只有坚持客户至上、精益求精,打造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品牌才能赢得消费者认可。建立一个影响久远的伟大品牌,首先要有具备吸引力的产品。创新是品牌建设的动力,只有主动适应引领供需结构升级变化,不断推进核心技术创新,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创新品牌消费场景,抢占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品牌建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理念、使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体现,只有凝练出体现企业产品特性、地域特征的文化,品牌才可具备强大吸引力。品牌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一批优质的中国品牌逐渐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际上代表中国制造、中国产品形象的亮丽名片。从品牌影响的层面来说,在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有84家中国企业入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筑工程等领域出现众多全球知名品牌,“中国高铁”“中国装备”等加快“出海”步伐,互联网服务、电商零售、金融、通信、文化旅游等服务领域品牌价值快速增长。从消费趋势的层面来讲,企业品牌化、专业化经营更加普遍,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自主品牌加速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国潮国货兴起成为标志性的社会消费现象。从地区实践的层面而言,各地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和地域文化,大力培育优质区域品牌,浙江“品字标”、山东“鲁字号”等区域品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我国品牌建设也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忽视品牌建设的客观规律,简单地堆砌“国潮”元素、拼接文化符号,甚至以“国潮国货”之名哄抬价格、炒作营销,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品质,损耗了消费者“为国货买单”的热情;还有一些品牌不适应“Z世代”等新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变化,品牌经营理念落后,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更新缺乏长远考量,陷入“不缺品质缺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关注度和投入也存在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