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与发展活力,各地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量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老旧厂房转型为创新空间,历史街区焕发出时代新魅力,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旅游休闲和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更新不仅是功能和空间的焕新,更是文脉的延续和内涵的创新。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城市历史的积淀,承载着城市独特的文化记忆。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利用好文化和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城市文脉赓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和展现城市发展活力与形象魅力。
当前,围绕如何激活文化和旅游资源、赋能城市更新,各地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发展经验。大体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模式。
一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原先大量的工业厂区不再投入生产,逐渐转变为工业遗产。围绕工业特色对老旧厂区实施改造,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城市的工业记忆,并实现从废弃空间转向创意产业空间。上海西岸曾经是聚集着“铁、煤、砂、油”的大工业厂区,今天已经成为上海最耀眼的文化地标区。在这里,工业遗址与当代艺术巧妙结合,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基于工业遗址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北京首钢园的前身是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如今,在工业遗址的基础上,融入了冬奥、科技、创意、艺术等元素,高炉成为发布秀场、厂房成为冬奥配套建筑、发电站成为咖啡馆,曾经的钢铁基地蜕变为集工业文明体验、时尚艺术展演、新兴业态孵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二是老旧城区功能重塑模式。历史老城保留着大量传统建筑,通常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原点区域。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需求升级,老旧城区街道狭窄、设施老旧、公共配套不足等问题影响着居民生活的便利与舒适度。一些城市在保留老城区建筑格局、街道肌理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街区进行空间与功能改造,积极引入多元新兴业态,重塑老城的功能与价值。成都远洋太古里坐落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大慈寺片区,在保留老宅院原有结构和风貌的同时,引入了国际奢侈品、潮流文化和时装展览等商业业态,为消费者营造了“刚走出国际奢侈品店,就走进千年古寺”的独特体验。广州永庆坊对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等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与活化,引入特色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文艺展演空等多元业态,实现了原住居民、入驻商家和游客的“永庆共生”。
三是主题街区特色聚集模式。其核心做法是围绕历史积淀起来的主题文化,不断增强街区的特色集聚和生态构建,形成吃、住、娱等主题场景体验空间。例如,长沙太平街以特色美食为主导,通过艺术创意与商业赋能,彰显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地带的“北京坊”,围绕打造“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的定位,以艺术展、时装周、创意市集等丰富的活动,串联起兼具传统与现代、品质与体验、包容而开放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成为展示京城文化的新地标。
合催生了城市文旅新业态,推动城市传统空间转向创意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活力与潜力。陕文投集团以“让游客真正做一回唐‘潮’人”为主线,将《长安十二时辰》影视IP与唐风市井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体验区,有效地推动了自有商业综合体“曼蒂广场”的城市更新。上海北外滩来福士“城市集市·江湖”设计了《龙门客栈》《功夫》等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将美食与武侠文化创新融合,推动了传统商业空间的有机更新。
城市更新需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在尊重历史传统,不割断人、地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城市服务与功能。只有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彰显城市人文关怀,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城市更新中焕发出蓬勃而持久的活力。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四方面着力。
二是强化文化挖掘和业态创新能力。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内涵,将文化特色融入场景营造、空间设计和业态创新等环节,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和体验营造能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赋能城市更新,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智慧的生活环境;同时,顺应文旅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构建沉浸式文旅场景,丰富市民游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