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旅游资讯

首页 >> 公司资讯 >> 旅游资讯

到北京恭王府 在古建模型展里探寻“建筑意”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3-06-08

《平郊建筑杂录》

《平郊建筑杂录》是梁思成、林徽因(时名徽音)1932年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的一篇文章。2023年3月20日至6月25日,以“大匠之手泽 年代之磋磨”为名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梁思成、林徽因等古建筑学者们留下的数据和图纸,经由古建筑模型制作匠师们的巧手,化成了栩栩如生的建筑模型,向人们讲述着关于匠心、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1937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一行来到恭王府,他们测绘后留下的实地测绘画图及室内外照片,成为后来恭王府开展古建修缮和室内复原工作最直观、最准确、最重要的依据。在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之际,我们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这次展览,也是一种致敬。”恭王府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孙冬宁说。


中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营造具有完整严格的技艺要求。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的具备木架、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到《考工记》《唐六典》《木经》《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等古人对建筑营造工作的总结和规范,再到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踏遍城寰与青山,在炮火硝烟中发现大佛光寺、应县木塔、独乐寺,找寻出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颗颗建筑明珠……中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保护、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代代古建筑匠人、学者孜孜不倦传承、奋不顾身守护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过程。


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在营造学社大会上发表《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标志着这一民间学术团体的成立,也就此开创了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的中国建筑史学建构和理论体系研究的学术事业。在1946年解体之前,中国营造学社持续、大规模地进行古建筑测绘,足迹遍及数百个县市,绘制测绘图纸数千张,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上起汉唐下至明清。营造学社成员在异常险恶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效率,整理出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展览以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代表中国营造学社来到恭王府进行调研测绘为起点,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并以多种形式加以呈现。”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恭王府博物馆馆员张汀说,虽然展览内容比较专业,但因为有精美的模型实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以及情景话剧的演绎,开展以来,游客反响很好。

“展览所在的嘉乐堂,是恭王府博物馆的核心区域。我们充分利用整个院落空间,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的方式,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实现沉浸式观展。”张汀说。


《平郊建筑杂录》中提到,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除了“诗意”和“画意”之外,还有一种“建筑意”。“建筑意”可以理解为自然、历史、艺术赋予建筑的一种独特气质。在“映照之韵”展区,古建筑模型与精心营造的空间情景交融,传递出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


23件展品中最庞大的建筑模型——用楠木制作的北京西安门,按1:10比例还原了北京老城门西安门西南四分之一部分。西安门20世纪50年代毁于大火。建筑模型按实物形制制作了梁、柱、瓦面、吻兽、斗拱、门窗等构件,匾额、门簪、门钉等细部制作完备,为研究北京消失的城门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策展团队利用镜面板反射出的映像与西安门建筑模型巧妙拼接,呈现出一座完整的建筑,并在模型一侧的墙壁上用投影做出花窗的效果。四季变换的“花窗”与安放着脊兽的屋脊交相辉映,令人浮想联翩。


展览中,从《平郊建筑杂录》及梁思成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史》中节选的文字,传递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观众在欣赏昔日匠人们的工艺结晶之时,对国家危难之际建筑学者们奋力保护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心生敬意。而本次展览的配套行进式话剧《平行时空:沟通儒匠》,通过实景演艺把观众带到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


剧中,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为尽可能保留华北古建筑资料,梁思成、林徽因等对重要古建进行抢救性测绘,在恭王府巧遇古建老匠人,自此展开了一段长达20余年的知己相交之缘。在室外的第一幕表演结束后,主演们会引导观众从嘉乐堂院落走进主殿;而在观众驻足展厅中的老式监视器前,看完黑白默片版的话剧第二幕之后,演员们又会走进展厅,开始第三幕的表演。


“先是演员在庭院中表演,院落中的古建、装置就是演出的布景;随后演员在遍布建筑模型展品的室内空间与观众互动,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此外,展览还利用多媒体滚动播放古建影像资料,并设置了榫卯搭建现场体验区。我们希望通过新颖的展览形式,让游客体验一场别样的文化之旅。”张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