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让“非遗”火起来
潍坊民间手工艺资源丰厚,拥有市级以上工艺类非遗项目204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公布的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近年来,潍坊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山东手造”品牌建设,以非遗力量助力乡村启智、赋能、兴业,形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潍坊市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不断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积极鼓励非遗传承人以己之长反哺社会,为乡村启智扶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初春时节,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注沟镇曹疃村的一处车间里,十几位村民正聚在一起编柳筐。“柳编工艺就地取材加工、环保、附加值高、收益多。”高密柳编第五代传承人禚元兴一口气列举了柳编技艺的多条优点。
近年来,禚元兴在家乡传授柳编工艺,组织60多名农民搞柳编生产,曹疃村如今有约70位村民掌握了柳编技艺。他们制作的产品经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年产量超80万件,年交易额突破300万元,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
“实践证明,乡贤带头促进非遗发展的成效显著。”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发挥乡贤作用,既能让本地村民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也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在潍坊,禚元兴的事迹并非个例。寒亭区张家院庄村风筝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通过风筝传习工坊授艺带徒20多人,带动村民风筝产业年创收200多万元。临朐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岳清带动村民从事手工箅子生产,年加工产品2万余件,销售额达30余万元,为30名残疾人、留守妇女和十个困难家庭摘掉了贫困帽子。
“乡村文化旅游与民俗文化体验让手工艺人成为‘景点’,使产品有了用武之地。”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旅游可使本地非遗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旅游节和伴手礼这种“非遗+旅游”的模式,也让“非遗”火了起来。
走进寒亭杨家埠村,青苔石阶、古色古香的特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络绎不绝的游客徜徉在街区内,欣赏着经典的非遗曲艺表演,体验各类非遗技艺。如今,寒亭杨家埠村大力发展年画风筝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民间艺术品销售收入2亿多元。
穿线、扎制、绘图……游客们拿着工具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制作风筝。“潍坊风筝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能来这里亲身感受,让我们此行更加有意义。”一名游客高兴地说。杨家埠村融合了民俗体验、知识科普,是个值得去的地方,在这里游玩,情不自禁地就想购买一个风筝带回去。
近几年,潍坊秉承非遗重回乡村文化生态的理念,突出整体保护、协同保护、发展保护三个聚焦点,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支撑,而非遗与产业亲密接触,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使乡村产业发展更有能力。
诸城市以“游茶山、品茶香、观茶艺”为主题,从“文、养、情”等市场需求端发力,建设正山堂等20多个茶叶种植园区以及文昌河谷生态茶园景区等茶旅融合项目,配套建设年可接待游客40万人次的茶文化体验区、茶叶研学中心。今年以来,茶园接待游客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余万元。
作为“丝绸之乡”的柳疃镇,通过建设“丝路绸语”文创园、柳疃丝绸博物馆和举办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活动,弘扬丝绸文化。此外,柳疃镇不断推进丝绸产品的创新,“青云染”丝绸等一批文创产品也成为热销的旅游伴手礼,备受青睐。如今,“青云染”丝绸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