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榕城,西湖之滨,人声鼎沸。5月18日,2023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福建博物院举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各地博物馆围绕今年主题组织开展流动展览、文创发布、教育研学等多彩的线下活动,以及在线展览、直播打卡等特色的线上活动,吸引大众游览博物馆,触摸传统文化,感知美好生活。
2022年,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博物馆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4万余场。到博物馆打卡,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为庆祝2023国际博物馆日,福州博物院精心策划了开幕式、3个主题展览、3场主题论坛、多项文艺表演等活动,向公众全面展示福建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
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博物院历时3个月,九易其稿,打造了“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主题展览。展览以福建省内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汇聚北京、浙江、广东、广西、山东、上海等省市博物馆文物精品,集中展示海上丝绸之路,重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悠久历史。
“展品汇聚不少明星级海丝文物,兼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包括历年一些较有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如法门寺地宫、南海一号水下考古、江西海昏侯墓等文物。
”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龚张念介绍,展览立足福建、放眼全国,力求以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从中提炼出美学亮点,营造出典雅氛围,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
研学服务 融入生活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各地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和空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活动,推出研学精品线路和资源包,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个课堂。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不论是论坛嘉宾的发言,还是展览板块设置,都包含大量研学元素。
在第四届博物馆青年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教育培训组副科长杨婉丽分享了博物馆研学助力美好生活的“故宫实践”。她介绍,2020年故宫博物院推出“我要去故宫,万物来启蒙”研学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这套课程在形式上更加强调户外探究和室内学习相结合,在内容上视野更加开阔,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当前,各地博物馆积极组织精彩的博物馆研学活动,以博物馆为主导方,实践形式常见的有三种:博物馆研学课程、研学旅行和研学营。”杨婉丽表示。
在“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主题展览的“寻味丝路——大家来策展”展区,有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临摹文物、学习古人饮食文化等研学活动。
“我们与福建博物院进行合作,拓展学校课程外延,此次‘大家来策展’项目中,学生们探寻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与人民美好生活之间的关联,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希望馆校合作课程今后继续迭代升级,发挥学习空间和实践载体的良好作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冯彦说道。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表示:“我们把‘寻味丝路’策展权交给观众,让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志愿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独立策展设计,创新打造一个让观众实现创意、自由表达、获得认同的平台。”
5月18日晚的三坊七巷景区,游人如织,灯火璀璨,茶香弥漫。伴随着三坊七巷光禄吟台主舞台“有福之州博物馆之夜”亮灯仪式的举行,博物馆奇妙探索夜在福州城启动。
当晚的福州城,犹如一个盛大的“古厝博物馆”,以福州城市中轴线和山水走廊为主线,串联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夜间光影秀、剧场表演、文博集市、文博派对、博物馆研学、非遗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展现古城福州的魅力。
据介绍,“有福之州博物馆之夜”主要包含“1+7+N”系列活动。“1”即主场活动,设在三坊七巷景区,“7”即7个分场活动,“N”即全市各文博馆所系列活动。
文创产品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同样引人注目。
在“诺亚之子 大美初见——亚美尼亚19至20世纪文化瑰宝展”的文创产品展区,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该展由福建博物院联合埃里温历史博物馆共同呈现,是中国首次引进的有关亚美尼亚历史文化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