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池是长沙城里一条古街的名字。
既是古街,必然有着来历。去一个有来历的地方,有人喜欢问百度,而我却喜欢遇见。一条街巷,遇见的人与物、声与音,都是它的形象、语言和记忆。
第一次到化龙池,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把青麻石路打得渍湿。如果不是雨水有声,三百米长的寂寂街巷,实在不像传说中喧嚣的“长沙秦淮河”,也没有“酒吧一条街”的欢悦热烈。
寻一处民居避雨,撞进院井的一楼人家,火柴盒式的旧房子,坐在沙发上的老娭毑望着陌生来客,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意盈盈。这位姓袁的长沙老娭毑今年98岁了,在化龙池住了40多年。
袁娭毑住的民居,实则是一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五层红砖楼房。袁娭毑是跟着丈夫从天心阁那一带搬到化龙池的,是这幢红砖房最早的居民。丈夫离世后,子女儿孙陆续住进高楼,她却再没搬动过,就留守在这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
从袁娭毑家出来,左行几步,有古长沙善化县学宫残存的一堵青砖照墙。明嘉靖四年改迁至此的善化学宫,在清光绪的《善化县志》中有它宏大规模的建制图。可惜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独剩下这6米长、4米高的遗墙残迹,替时间延续着历史。
墙影斑驳,我只能靠想象的建构读取丰富的旧时信息。清光绪年间逃荒乞讨至此的善化县人张大生,挂起了第一家木屐油鞋店的招牌。有街坊邻居想着学艺,张大生感念化龙池人的善心,免费收徒授艺,出师还送上一套制屐工具。这些街坊徒弟后来索性沿着街面开店,于是前店后坊,叮叮当当,化龙池被经营成了著名的木屐油鞋一条街。
行至古街中段,有一名为“共享亭”的小广场,整面诗词、楹联背景墙,都是何绍基的书法。我的朋友肖文飞博士是资深的何绍基研究者,从他那里我听说过何绍基的厉害,从唐碑入手,上追北朝楷法、秦汉篆隶,熔古铸今养自家气血,入古出新而成自家风骨。没想到,化龙池竟是京城之外何绍基居住时间最久长之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63岁的他应邀回湘,次年始主讲“城南书院”,直到8年后因病辞去讲席。
“破半日功夫清书检画,同两三知己道古论文”“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我倒是从墙上诗词中读到些何氏情趣,读到磻石山房闲适纵情的豪饮时光。这位“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足以凌轹百代”的书法家,用8年时光,为化龙池延展了更深远的记忆。
几年前与化龙井、红砖民居、小广场一同完成改造的,是沿街“建新如旧”的40栋仿古商铺,同业聚集的主题没变,商铺摇身变为40家风格各异的酒吧,从此,长沙聊清吧文化再也绕不开这条古街。酒吧必然是声音的制造者,雨声、脚步声、邻里间的高谈阔论声……化龙池原本有很多声音,此后又多了一种替这座城市记忆、见证的声音。
夜晚的化龙池拥有另一张面孔。年轻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穿梭往来,钻进街巷深处,灯火明暗起伏,给每一个从青麻石路上走过的人奏响释怀人生的旋律。化龙池的夜晚,是喧嚣的开始,是北京的三里屯,也是一群人不知倦怠的怀念。
城市的街巷,就像手心繁密的掌纹。这条曾有过“玉带街”“鳌背街”别称的古街,注定是与众不同的那条标志着生命线的掌纹。她延续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映放着绵长时光中的日常记忆。300米的街巷很快就能走过,但它创造并存留的众多声音,刻画了一朝一夕里的泰然自若,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