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旅游资讯

首页 >> 公司资讯 >> 旅游资讯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旅游发展的意义、挑战与路径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3-03-02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中心任务

摘 要



旅游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实现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文章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出发,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挑战和推进路径。当前,我国旅游供给和需求适配性不强,旅游促进共同富裕面临多重障碍,文化和旅游融合质量有待提升,可持续旅游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旅游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尚未全面发挥。未来,亟需从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加以推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旅游;挑战;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表达。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阶段”导向的历时性研究。例如,石建勋和杨璐柳婷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4个阶段[1]。


二是“特征”导向的阐释性研究。多数研究以“中国式”作为立论基点,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个方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2-3];部分学者还从时空视角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特征[4-5]。


三是“维度”导向的实践性研究。袁红英从观念层、器物层、技术层、产业层、制度层、主体层等6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分解[4]18-28;于洋洋则从价值、历史、实践、过程和时空等5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分析[6];王慧娟和张琳从本质、主体、历史、现实、战略与价值6个维度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依托和未来指向[7]。四是“逻辑”导向的理论性研究。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逻辑[8]、历史逻辑[9]、实践逻辑[10]、价值逻辑[11]、时代逻 辑[12]、制 度 逻 辑[13]、系 统 逻 辑[14]、发轫逻辑和运行逻辑[15]等方面进行探讨。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鲜明特征、多维范式、多重逻辑所做的讨论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学理依据。


不过,囿于研究时间的有限性,现有文献存在一定雷同。研究内容集中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解读和特征描述,多为“大写意”式研究,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仍未充分展开,“工笔画”式探究尚不多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兼具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且与生态文明、国家软实力等密切相关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尚未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关注重点。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旅游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承担着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概言之,现代化的旅游发展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对旅游发展做出系统性分析。1中国式现代化与旅游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② 中国式现代化的上述特征也是新时代我国旅游发展的基础背景和核心追求。


1.1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旅游发展的基本国情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实际和基本国情。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为14.43亿人。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基数,既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的巨大优势,也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一大难题。从旅游发展角度来看,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至少有3层含义。


其一,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基础市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完善,旅游不再是过去“仓廪实,衣食足”之后的奢侈消费,而是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通消费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选项和刚性需求。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达60.06亿,出境旅游总人次达1.55亿,均列全球首位③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的旅游动机和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激发,旅游正由“少数人高频次”向“多数人高覆盖”过渡,客源市场由大中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镇梯度下沉[16]。在此背景下,旅游发展必须关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覆盖率,以满足巨大规模人口的旅游需求为前提。旅游业不仅要服务于少数可支配收入较高、闲暇时间充足的高频次旅游者,也要关注普通大众,特别是农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群体的旅游需求。


其二,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更加优化的市场结构。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社会职业、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消费观念、消费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旅游消费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格局,体现为:在旅游消费倾向上,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和休闲度假转变,出现“度假化”“本地化”的倾向;在旅游产品选择上,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出现“多样化”“特色化”的趋势;在旅游出行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跟团游,出现了“定制化”“自主化”的态势。在此背景下,旅游发展必须关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度,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为己任,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服务品质更高、基础配套完善、个性特色突出。


其三,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更具品质的旅游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求速”向“求质”阶段的转化,人民群众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作为品质生活的必备品,正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升而呈现出质量上的新变化。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后,旺盛而多元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显现,休闲度假旅游、主题品质旅游、专项定制旅游等中高端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多元市场、个性定制、内容创造成为旅游消费升级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旅游发展必须关注产品和服务品质,全面完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


1.2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和现实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达到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其目标是积极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3]33。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具有天然的富民属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旅游业可通过经济增长效应“做大蛋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发展旅游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促进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发挥其经济增长和带动功能。在经济增长效应方面,201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达6.63万亿元,旅游业对 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 GDP 总量的11.05%;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总人数7989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31%④ 。在经济带动效应方面,旅游业与超过110项行业有着密切联系,可通过延伸产业链而发挥乘数效应。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人就业。旅游业是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可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业可通过空间流动效应“分好蛋糕”,为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财富差距。旅游业在民间转移支付、均衡社会财富方面具有调节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基本前提的生活性服务业,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及其带动的资金流、资源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要素的空间流动会对经济社会资源在空间上、主体上形成再配置,从而有效 解决地区、城乡和群体收入的不均衡问题[17]。


其具体路径有三:


其一,旅游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研究表明,旅游业作为跨区域的异地流动性产业,可减少地区收入不平等[18]。我国中西部以及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拥有大量优质旅游资源,通过挖掘利用其自然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资源,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异地消费属性会促使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空间转移[19],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和减贫致富,逐渐缩小地区差距。


其二,旅游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发展旅游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普遍共识[20],也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中国旅游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8500亿元,接待游客超30亿人次。通过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既可以促使规模庞大的旅游消费沉淀到乡村地区,打破乡村传统单一的生产格局,拓宽乡村居民的增收渠道;又可以加速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流向乡村,以更频繁的城乡联动打破城乡空间界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三,旅游发展缩小群体收入差距。“扩中”和“提低”是缩小群体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扩中”方面,旅游发展可以通过增加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方式,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质量。如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业,这种企业比较适合中青年人创新创业,有助于培养和造就更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提低”方面,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就业门槛低、市场容量大、包容性较强、岗位层次丰富,可吸纳大量被传统产业边缘化的劳动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可逐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韧性。


1.3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旅游发展的作用领域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3]33。旅游业既具有经济功能,可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可以通过文化、认知和审美功能,给予人们精神滋养和价值引领。


物质文明发展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维度,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旅游发展可以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旅游业通过产业发展、经济带动、促进就业等方式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引导居民消费、丰富居民消费类别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经济增长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


相比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更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其特殊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旅游发展在如下两个方面有其独特作用。


一方面,发展旅游能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旅游作为高层次精神消费活动,可以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是人们获取独特精神体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通过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体会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人们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认知的回归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通过发展旅游,可以在推进自然和文化资源有形化、可视化、体验化和故事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旅游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旅游资源,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是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的精神高地,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21],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红色旅游资源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22]9,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其承载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等时代创新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综合价值,可以巩固和强化人们对于革命先辈、民族命运、国家建设形成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旅游发展的时代要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时代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旅游业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并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行了生动诠释。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循环再生的现代化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旅游发展依托于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代表的生态服务系统和冰天雪地、海浪沙滩、蓝天白云等纯粹的自然生态资源,顺应新发展阶段旅游消费需求的生态化趋势,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生态资源的观赏、娱乐、文化和教育等功能,通过市场化开发和利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等体验类、康养类、研学类旅游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产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中国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业作为天然的“绿色产业”,在需求端、供给端和政策端均具有明显的绿色发展优势。从需求端来看,旅游消费属于环境损耗较低的绿色消费行为,是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开展的人类活动,其绿色消费主要表现为低碳和环保。从供给端来看,旅游供给可在发展理念、场所设计、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服务提供和项目运营等环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并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最终驱动区域绿色发展[23]。从政策端来看,旅游业是碳排放洼地,具有显著的降碳减排效应[24],其产生的规模化碳减排效果能够带动多产业的协同共治。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战略要求。不同于以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整体未来的关怀,遵循和平的文明发展观,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道路。旅游作为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和增强人们亲近感的重要方式,在商贸往来、国家外交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首先,旅游发展可促进国家间商贸往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以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15463万人次,出境游客境外消费超过 1338 亿美元⑤ ,入境旅游人数达14531万人次,全年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⑥ 。中国旅游业发展依托于强大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国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对全球旅游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际旅游加强了世界联系,为商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互信渠道。


其次,旅游发展有助于促进民间交往。旅游业被誉为“和平的使者”和“友谊的桥梁”,其民间交往属性和游客互动基础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其融官方、半官方和民间外交于一体的特性使其拥有更多着力点,是新时期我国加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旅游可有效促进地区和平,增进友谊和交流[25]。在双边关系顺畅时,旅游可以加速两国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间的交流,起到“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在双边关系堵塞时,旅游可以通过民间外交的形式缓和双边政治关系,起到“稳定剂”和“润滑剂”的作用。


最后,旅游发展有益于国际文化交流。接触假设理论表明,国际旅游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交流,外来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走访和体验对旅游地产生真实感知,当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接触互动而对客源国形成初步印象。主客双方通过真实的旅游接触增进彼此的文化联系,建构起对异国文化和民众的认知。中国旅游发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传播模式,可以向世界立体式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