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旅游资讯

首页 >> 公司资讯 >> 旅游资讯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冲击影响和应对措施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2-11-23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服务中心

内容: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冲击影响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整个旅游产业按下了暂停键。暂停运营意味着零收入的前提下,提前采购的鲜活物资、投资建设的应季专用设施(产品)不能发挥效用,占用的流动资金不仅不能回流,而且还会增加养护成本甚至造成部分乃至全部损失;员工工资、日常维护、房租水电、防控物资等费用必须照常开支,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不难想象。



受疫情影响,旅游产业呈现新特点:


(一)旅游消费需求放缓,但游客信心指数基本不变,低密度、近郊、自驾、康养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新方向。从国际看,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旅游业更加集中在国内倾向明显。从国内看,疫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人员流动带来的聚集性、流动性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零星确诊病例在国内一些城市时有发生。疫情的阴影让旅行节奏减缓;而大、中、小学和不少单位为防疫发布的“禁游令”,也会使旅游步伐放慢。但总体而言,疫情对旅游消费者的信心影响不是很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刚性旅游消费的基本面和中长期趋势不会改变。短期内近郊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将会受到游客青睐。从长远看,新冠肺炎疫情唤醒了民众的生命和养生意识,对低密度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康养医养类旅游产品的关注度将大幅提升,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旅游业因“疫”洗牌、优胜劣汰,新业态应“疫”而生。疫情下,一部分涉旅企业倒闭关门,优强者胜出,在痛定思痛中催生了旅游新业态和服务新模式:一是“云”模式应用空间扩大。“云”模式既可为居家旅游提供平台,使旅游向行动不便人群延伸,又可为线下旅游提供有效推广,激活线下潜在游客的旅游意愿;“云上文博”为文博旅游打开一扇窗。受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临时关闭,而“云展览”“云游文博”“云参观”“云剧场”……各种形式却同步上线。“云上文博”不仅让因疫情宅家一族饱享文化盛宴、吸引原有线下客户,还可能激活不爱参观博物馆的网民,激发更多的文化需求,使集文旅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一身的“云上文博”,极可能成为文博旅游新的发力点。二是数字科技将为旅游业发展释放更多新动能。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据科技正全面融入旅游产业并发挥重要作用。“云旅游”“5G+旅游”“大数据+旅游”等数字化应用模式将为旅游产业发展释放新动能。同时,疫情防控倒逼景区加码智慧管理。实名制登记、在线预约等已成为不少景区恢复开放的“标配”。这些景区利用大数据等科学手段,促进升级改造票务系统,使用提前预约、线上购票、语音导览等非接触方式购票和健康游览,最终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三是跨界卖货、外卖送货等成为旅游企业抢滩的“新大陆”;阳光厨房让吃得放心、“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



(三)疫情倒逼旅游供需双方的觉悟提升。守规矩、讲卫生、不扎堆、强防疫的自觉性大为提高。不少供给方(涉旅企业)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提到新的高度;防范和处置旅游纠纷的举措更加全面务实;涉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直播合作等活动更加主动积极;旅游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被放到更重的位置。更多的需求方(游客)更加注重生命和养生、防疫和安全,守纪律、强约束更为自觉;触“网”学习更加主动;形成了许多显文明、益健康的良好习惯。


二、后疫情时代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检视我市旅游特别是乡村、近郊旅游实际不难发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近郊旅游景点的卫生防疫安全防控意识不强。防控物资准备不足、防控手段缺乏。二是乡村游、近郊游的硬件不“硬”。公交不达、标识不清、信号不好、吃住不便、询问无门。三是软件太“软”。理念不新、业务不精、导游难找、业态雷同单一。四是人才缺乏。懂旅游、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奇缺,数据科技真正融入旅游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五是医养更多停留在理论上。


三、后疫情时代振兴旅游业的建议


中共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求四个轮子一起转。为在后疫情时代转好旅游产业化这个轮子,我们建议:


(一)强化危机管理,引导涉旅企业化被动为主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包括疫情防控、安全防护等;进行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动演习,打通交通、医疗、物资供应等环节,做到胸中有章,遇事不慌。强化涉旅企业防疫情、保平安意识。加大宣传指导督促力度,让相关企业时刻绷紧防控疫情、确保平安这根弦,细化各项措施,使工作常态化、程序化开展,切实把防控疫情和旅游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强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补齐乡村、近郊游硬件短板。一要制定详实管用的行业规范标准,积极推行阳光厨房,做到食品可追溯、用好快递服务,变堂食为送餐,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谢客。二要对现有民宿、客栈等加强行业培训和防疫安保指导,使之做出特色、防控有效、服务到位,高质量做好自助服务的配套工作。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歇业。三要加强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的衔接,把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景点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可开通公交,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根据人流量大小,调节开通班次和时间,以解决通达问题。要建设和完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旅游标识标牌,做到精准无误,让游客有的放矢。四要适当布点,经营常规旅游商品、卫生和安全防控商品、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商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体系,使旅游商品既可伴手,又可邮寄,扩大有效消费。五要建好用好游客集散中心,完善功能,规范运作,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三)强化数字科技应用,加快智慧旅游步伐。一要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开通“旅游百事通”电话热线,健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二要拓宽数字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空间,加大旅游景区、旅游公路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完善景区实时监控和秩序监管等功能,强化高峰时段旅游服务保障。三要加大为线上线下旅游连接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使人才技术缺乏的旅游企业找得到帮助线上服务的载体。


(四)强化特色业态的引进开发,有序增加游客参与度。引进、开发业态,要因地制宜,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要学习应用创新思维,让游客变成故事、活动、情节中的角色,变成当地居民体验生活,增加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归属感。


(五)强化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与省内外的旅游培训学校、优强景区景点建立旅游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培训、考级、评优、大赛、表彰等方式,使从业人业服务规范有礼,不仅是岗位上的服务员,更是旅游的形象大使和义务宣传员;要充分发挥好导游作用,让导游在发挥基本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承上启下、有序推荐省内景区、特色餐饮、住宿、娱乐项目等方面的作用。要写好各具特色的导游词,增加景区景点的综合魅力。


(六)强化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族医药精髓的挖掘和开发。制定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专业康养、医养方案,让游客在康养、医养中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医药的独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