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课堂
厅外部分
各位同志/游客(视观众团队性质作出恰当称谓):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北水城,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根据参观对象,可以选择性讲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咱们纪念馆就坐落在风光秀美的东昌湖畔。现在让我们步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走进孔繁森,了解孔繁森,读懂孔繁森。
咱们纪念馆是1995年7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馆,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1995年9月10日开馆,开馆以来,接待中外观众1000多万人。大家现在看到的广场和展馆是2013年2月重新规划建设,2014年2月投入使用的。全馆规划面积1.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8000平方米,绿化率43.5%,是我市目前唯一的英模文化主题公园。这座具有藏式文化元素的展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现有一个主题展厅,两个交流展厅,一个影视报告厅,一个阳光大厅。整个建筑体现节能、环保理念,楼顶设有太阳能发电站,是全国首家按照三星级绿色节能建筑标准设计建设的低碳纪念馆。
景点一
松石精神
大家看到的这块来自泰山之上的红色卧石,象征着孔繁森对爱国爱民的炽热情怀和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上面“为民务实清廉”六个大字,概括了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内涵,也为我们提出了应该时刻铭记的人生追求。
泰山石后面的松树是泰山松,三棵品字形排列的迎客松,巧合三木成森的字义,又好像好客的主人伫望在门口欢迎大家的到来松石组合寓意孔繁森同志品德如松、意志如石的崇高精神。
生命标尺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要把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当作一把尺子,经常量一量,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所以我们在这里做了一条铜板路,叫做生命标尺,上面标有年份的刻度,记录了孔繁森从五里墩出生到新疆因公殉职的人生履历,从鲁西平原到世界屋脊的生命历程。请留心看,不少地名都详细标记着海拔的高度,大家不仅可以学到一些地理知识,还可以想象孔繁森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登攀的艰辛!
人字丰碑
人字丰碑两旁延伸到两座银色的不锈钢雕塑,左边(北边)的那座叫水城清荷,象征着孔繁森精神在家乡聊城含苞绽放,右面(南面)那座叫阿里雪莲,象征着孔繁森精神在阿里高原傲雪盛开。中间一条蜿蜒曲折的连心路,像一条情深谊厚的纽带,把聊城和阿里,把山东和西藏,把内地和边疆,把汉族和藏族同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金色足迹
大家脚下这五十个金色足迹,是根据孔繁森脚掌的实际尺寸,用孔繁森在阿里经常穿的旅游鞋专门制作的。象征着的孔繁森开拓进取、知难而进、不避艰险、为民务实的五十岁的辉煌人生。让我们踏着孔繁森的足迹,走进展厅去感悟孔繁森以人为本、无私奉献的大爱人生吧!
请把花篮放在塑像的前面。
请各位面对塑像站成横排。
请带队领导整理敬联。
各位同志,首先面对孔繁森同志塑像行三鞠躬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下面就请随我一起走进这位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世界。
说起孔繁森,也许您早已经耳熟能详,这位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的生命历程只有50年,在为人民服务的30年里,他始终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因此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去年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又被授予改革先锋的称号,他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鼓舞这我们,那么他的初心是怎样形成和践行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
齐鲁赤子 时代先锋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聊城五里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这是他的父亲:孔庆会;母亲:孔李氏。两位老人养育了5个孩子,孔繁森是最小的一个,母亲生他的时候已经43岁,所以非常疼爱这个最小的儿子,孔繁森也从小孝顺父母,是一个品学兼优又懂事的好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对同学说过,我要用所学知识,让家乡实现电气化,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于是,1959年,他考上了聊城技工学校,成为电工206班的一名学员。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经学校推荐入伍,成为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一名军人。在部队里,他表现优异,第二年就入了团。
也就是在这时,孔繁森遇到了对他日后成长影响颇深的三位良师益友:徐诚、马从炘和张耀汉三位老革命。徐诚是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处副主任,在延安时,被称为“军内一把刀”,贺龙、刘伯承和胡耀邦的孩子都是由她接生的。后来,她随爱人马从炘调到济南军区总医院,孔繁森一直在她的身边做公务员,两位老革命的所作所为,对涉世之初的孔繁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很大。徐诚还教给他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为他援藏期间给藏族同胞送医送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繁森在西藏下乡时必带的小药箱,就是徐诚送给他的。
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是孔繁森从西藏寄给徐诚和马从炘的明信片。
1964年,孔繁森和全班的战友一起被调到了济南军区警卫营,他担任四连一排一班的副班长,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并荣获“特等射手”的称号。
1966年9月,孔繁森入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为了党为了人民,上刀山下火海,自己也在所不辞、心甘情愿。” 表达了他愿意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坚强决心。
1968年,孔繁森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分配到母校--聊城技工学校工作。1971年,他又调聊城地区革委会工作,同时担任聊城地区共青团团委常委。
1975年—1979年,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几年间,他为发展聊城地区的宣传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孔繁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75年冬,他带领地委宣传部的同志到高唐县赵寨子公社包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扶贫困乡亲。
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期满,返回聊城,担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分管文教、卫生工作。他经常到学校和医院走访调研,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他在莘县建立起来的城关镇中心小学,解决了附近几个村的孩子无学可上的难题。
这是他在看望全国劳动模范曾广福和青年模范张海迪,张海迪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就是在孔繁森的鼓励下完成的。
莘县马西曾经是风沙肆虐的贫困区,世界粮食计划署在这里投资两千万美元援助了11万亩的2606造林项目,孔繁森参与了整个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1985年5月,孔繁森调任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外事、侨务和旅游工作。
1986年,孔繁森又担任了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在这期间,他几乎跑遍了全区的每一块林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使昔日沙弥土漫的黄河故道变成了百里林海。在他任职两年间是聊城林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区造林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称号。
1985年,孔繁森到中央党校附设函授学院山东分院聊城学区学习,毕业论文被追评为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十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孔繁森第一次赴藏时,亲属都在农村,父亲七十岁,母亲已经七十八岁,妻子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只有两岁,生活非常艰难.可是孔繁森想到这是党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去总得有人去,谁家又没有困难呢,于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
1988年,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年富力强又有在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聊城地委、行署干部群众为孔繁森送行。
为了弥补对家人的歉疚,孔繁森二次赴藏工作前带领家人到北京旅游,而此时家人还不知道孔繁森再次援藏的决定。
其实这次赴藏,孔繁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老母亲,父亲过世,母亲已经87岁高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自己这一走,很可能是和老母亲的诀别了。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过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抚摸着儿子的头问:“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
“那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干粮、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
年迈的老母亲心疼的认可了,可这是孔繁森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流着眼泪给母亲磕了一个头,便依依不舍的又一次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鞠躬尽瘁 汗洒高原
孔繁森两次赴藏,历时十年,他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高度重视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 “能跑” 是他的最大特点。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谋事业谋发展,让每一个点子、每一条思路,都接地气、符实情、合民意,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为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业绩,用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行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1979年第一次援藏,原计划是安排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宣传部副部长,但是到了日喀则以后组织上见他政治素质高,身体条件好,又把他改派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岗巴的平均海拔比日喀则在高出900米,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3%,生活条件比日喀则艰苦的多。但是面对这一新的安排,孔繁森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孔繁森任职岗巴时,正值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全县最落后的苍龙乡试行土地联产承包,有效的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县的开展。在岗巴三年,孔繁森为岗巴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岗巴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80年5月,塔吉区孜克公社发生暴风雪,孔繁森带队组织救灾返回途中,不慎落马摔伤,是藏族群众自发轮流抬着担架,跋山涉水爬了30多里的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昏迷三天三夜醒来之后终于转危为安。所以他一再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次踏上这片令人终身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这也为他第二次援藏埋下了感情伏笔。
1988年12月,孔繁森就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民政等工作。
他到任不到四个月时间,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工作四处奔波操劳。在他上任的短短几年内,拉萨市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布局趋于合理,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89年11月,孔繁森驱车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发生车祸,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底骨折,还未完全康复,他就深入各学校检查工作,不久,他又带领考察组到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地16所西藏中学考察教育工作,病痛折磨着他,而他全然不顾,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由于这次车祸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给孔繁森的右眼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经过孔繁森的努力,拉萨市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加,全市考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达2000多名,居全国自治区之首,拉萨也有了第一所职业高中。
孔繁森在下乡调查时,发现尼木县续迈乡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氟,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农牧民大都患有大骨节病,这种病会使人腰椎变形,有的甚至下肢萎缩,只能爬着走路。孔繁森了解情况以后,亲自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取水样,并连夜起草了《续迈乡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方案》。不久,自治区财政厅就拨款19万元用于牧民搬迁,并且打了一口甜水井,群众终于结束了长期饮用高氟水的历史,解除了大骨节病的威胁。
民政工作在西藏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党的民族政策,是密切汉藏民族关系的重要环节。孔繁森在任期间,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了48所,为敬老院、福利院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
孔繁森在日喀则到在岗巴县苍龙乡,有一位拥军模范拉吉老阿妈,曾经受到西藏自治区、国家民政部的表彰,1989年,孔繁森在日喀则参加西南四省区民兵工作会议之后,不顾劳累赶了300多公里,专程去看望他。
孔繁森重视宗教和民族团结工作,多次深入宗教场所,对广大僧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宗教界人士解决大量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成为僧侣们的好朋友。这是他和布达拉宫管委会负责人亲切交谈。
孔繁森听说战士唐成龙患阑尾炎,做过两次手术都未成功,便亲自联系医院和主刀大夫成功为他做了手术,孔繁森调离拉萨赴阿里前夕,唐成龙亲手用炮弹壳做了一只和平鸽,送给孔繁森。
1988年拉萨发生分裂分子制造的骚乱。孔繁森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参与领导和指挥平息骚乱的斗争,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拉萨乃至西藏的政治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平息骚乱后,孔繁森接受了外国媒体的采访,并陪同记者走访了农牧民家庭。
1990年,孔繁森担任北京亚运会火炬火种取火仪式副总指挥,圆满完成了取圣火的任务。
1990年,陪同江泽民在西藏视察的迟浩田将军得知孔繁森二次援藏,与藏族群众心连心的事迹后亲笔题词: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赠予孔繁森。1994年7月,孔繁森赴京参加西藏工作会议,迟浩田将军夫妇专程到京西宾馆看望他。这是孔繁森赠送给迟浩田的铜壶,在2008年6月,迟浩田将军又转赠给了我们纪念馆。
这是江泽民视察拉萨,孔繁森向其汇报教育工作。江泽民在听取各方面汇报后,提出并强调了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和政协阿里地区主席。这一任命意味着他将继续留在异常艰苦的西藏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毅然走向海拔更高、更艰苦的环境。阿里地区号称“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它是青藏高原最偏僻,海拔最高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不通电的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温度常年都在0摄氏度以下,最低能达到零下40多度。每年7-8级大风季节就有140天。艰苦的自然环境就被西方的医学界称为 生命的禁区 所以在那里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八月下大雪,四季穿皮袄。讲述的就是阿里艰苦的自然环境。
从拉萨去阿里有南、北两条路线,南线1190公里,路程较近、路况良好,很多人图方便都愿意走这条路;北线全长1760公里,比南线要远570多公里,途中还要翻过几座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道路十分崎岖艰险。但是为了便于沿途考察民情,尽快地实地了解阿里基层的情况,孔繁森选择了人口相对集中但是路程更远、海拔更高、路况更差的北线:拉萨——日喀则——拉孜——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镇。
孔繁森一进阿里辖区就开始调查研究,4天4夜的路程,他就走了10天10夜。经过一路考察,他发现,阿里人民的生活比自己想象的更艰苦,于是在日记上写下这样一段话:看未来责任重大,看现在坐卧不安!
阿里面积有30.4万平方公里,有两个山东省那么大,但是当时人口只有六万多,平均五平方公里才会有一个人。有时候开着越野车一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这几张照片都是他深入群众调研。在阿里工作期间,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乡下,和5000多名干部群众谈过心、聊过天。
孔繁森经常骑马下乡,一连几天下来,双腿都磨破了,血和衣服经常连在一起,他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悄悄清洗,忍痛揭下衣服,悄悄清洗。工作人员发现后,心疼的问:“孔书记,流这么多血得多疼?”他说:“男子汉,流点血怕什么,不要告诉别人。”
阿里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资源丰富。它是仅次于那曲的第二大牧区,草场总面积3.22亿亩,太阳能资源位列全国首位。它还有丰富的羊毛、羊绒和皮张等畜产品资源,在国际上享有“软黄金”之称的开司米山羊绒,其正宗的产地就是阿里,而且阿里稀有金属、有色金属、盐、煤的储量也非常丰富。这是阿里的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珍贵的野生动物,神秘的宗教文化,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
孔繁森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人口优势和政策优势,制定了“北连新疆、南拓边贸、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三个不同类型又互为补充的区位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成为现实。
“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对阿里人民,孔繁森从没说过一句空话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直接领导下,阿里防抗灾基地、狮泉河给排水工程、五县住房改造工程被列入自治区30周年大庆建设项目。
孔繁森除了重视经济发展,还十分重视阿里的医学发展。在当地的阿里有一位丹增旺扎活佛,不仅佛教造诣颇深,而且是阿里一带有名的藏医,他乐善好施深受当地群众的拥戴,为解决他下乡看病不便的问题,孔繁森特地为他配了一部车,并帮助他建立起藏医院,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孔繁森逝世后丹增旺扎活佛撰写的纪念文章。
1994年2月,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整个阿里高原,牧民缺衣少食,牲畜大批死亡。他立即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并把每户牧民的受灾情况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2月27日凌晨,由于连日来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原反应,使他预感到了死神的来临,但是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家乡的老母亲、妻子和孩子,孔繁森艰难的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这样一段遗书:“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这样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母亲、家属和孩子们知道,请以我的名义每月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的信。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这一夜,是未完的事业,是对家人的思念和承诺让孔繁森与死神擦肩而过,坚强的挺了过来。虽然战胜了雪灾,但是他却苍老了许多,黑瘦了许多。
在历时两个月的救灾过程中,孔繁森带领机关干部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行程8000公里,先后发放救灾款300多万,救灾物资上百吨,创造了全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没有饿死冻死一个人的奇迹,取得了抗击雪灾的胜利。这就是写着遗嘱的笔记本,现在它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永远珍藏在这里,成为孔繁森为阿里发展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最好见证。2015年,它又被评选为山东省100件“齐鲁瑰宝”之一。
1994年夏天,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为给阿里争取项目资金和救灾援助,会议结束之后,他带着申请报告和在阿里灾区拍下的受灾照片,20多天的时间在北京跑了十多个部门,为阿里破例解决了580万元的救灾专款和2000万元的项目资金。
阿里地区地处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边防建设至关重要。孔繁森作为阿里军分区第一书记,十分重视国防和部队建设,他自称是“边关长城的一块砖”。图为孔繁森在边境线上,对面就是尼泊尔。
同为军人出身的孔繁森对部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处总忘不了去看望驻地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为战士们解决很多实际困难。他帮助无人区边防官兵吃上了新鲜的蔬菜和羊肉,解决了军马专用草场,落实了巡逻执勤征用的马匹和牦牛等问题。他在巴尔兵站听战士们反映两个多月才能收到一次报纸和信件时,立即与当地邮电局联系,在兵站设立了投递点。
这是孔繁森走访阿里县乡示意图电子沙盘。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第三部分 情暖雪域 大爱无疆
在了解第三部分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位是琼宗老人,老人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隆冬的早晨,孔繁森带领工作人员下乡检查工作时专程去看望她,当孔繁森走进老人的房间时,看到老人的那双单胶鞋早已经破烂不堪,一双脚被冻的又红又肿,孔繁森赶忙心疼地把老人的脚捂在自己的怀里,紧紧地贴在胸膛上暖着,暖了很久很久。第二天,又托人送去了一双妻子刚刚给自己做好的新棉鞋,孔繁森用实际行动践行者这一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句话被习近平同志概括为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和树立的五种崇高情感之一,称为“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
孔繁森在西藏工作了近十年,不仅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与藏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深深的爱上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这一组图片就是他深入群众,与藏族同胞亲如一家的情景。
现在大家看到的小药箱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前面提到的徐成主任送给孔繁森的。孔繁森每次下乡之前都要花上二三百元钱买好药装满小药箱,利用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学到的医疗护理知识,一路工作一路看病发药,直到药箱空了为止。这其中到底花了多少钱,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在1991年,他因车祸回乡治疗,返藏后,妻子才发现6060元的存款只剩下了60元,钱都让他买成药带回了西藏。
孔繁森一次在下乡走访途中,得知一位藏族老人肺病发作,肺部有大量浓痰,怎么咳都咳不出,危在旦夕。在这荒山野岭,一无医疗器械,二来离县城太远,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孔繁森在情急之下,迅速的拔下听诊器的软管,放进老人的嘴里,开始吸痰。就这样堵塞在老人喉管中的浓痰,被他一口一口地吸了出来……
用胶管吸痰在当时是很普通的治疗方法,可不普通的是,即使是专业的医生也未必亲自给病人吸痰;即使是亲生子女也没有多少能够毫无顾忌地做到,可是孔繁森做到了,而且是面对这样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藏族老人。
这就是那个听诊器,现在它也成为我们的国家一级文物。
这是孔繁森在敬老院看见一位老人的脚溃烂发炎,亲自为老人擦洗涂药包扎,临走时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三十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的流着泪跪地叩谢,口中不住的念叨:活菩萨啊活菩萨!
1992年,拉萨市墨竹贡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孔繁森像慈母一样的照顾着三个孩子,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孔繁森却日渐消瘦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要拿出一部分寄回老家做为家人的生活费,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时还总是慷慨解囊,往往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现在又平添了三个孩子的开支,生活上更加的拮据,但是他不愿意向组织伸手,又不忍心看着孩子们受委屈,于是,他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先后三次化名洛珠,到血库卖血900毫升,用这900毫升献血换来的900元钱,给孩子们买了新书包、新衣服,交了学费,全部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
如果不是后来西藏军区总医院提供了这三份献血登记表,谁也不知道世界上会有这样一位汉族干部,抛家舍业,扎根边疆,无法照顾自己的母亲和孩子,却节衣缩食、献血去抚养三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藏族孤儿,而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就发生在了孔繁森的身上。
后来,一位藏族领导干部看孔繁森一人照顾三个孩子实在太辛苦就主动领养了曲尼。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也有了幸福的家庭,曲印复员以后分配在拉萨电视台工作,贡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回到西藏考入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工作,这是2014年5月份结婚时他和爱人在布达拉宫前的合影,她的丈夫是一个汉族的小伙子,续写了臧汉民族团结友爱的佳话。
孔繁森去世之后,他的家人一如既往的关心着三个孤儿。这都是孔繁森爱的延续。
孔繁森是出名的“大孝子”。父亲去世后,他把对父亲的爱全部倾注在老母亲身上,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常常为老母亲梳头、洗脚、擦背,只要他在家,都是亲自把饭送到老人的嘴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可能一直守在老人身旁,但他那颗赤诚的孝心一刻也没用离开过老母亲。这是他最后一次为93岁的老母亲梳头的情景。
就在同一时间,孔繁森与自己的妻子儿女拍摄了一张合影,但是可惜的是,96天之后,他便永远的离开了自己挚爱的亲人,这张照片也就成了他与家人的最后一次合影。
展柜里的这几个小花帽,是孔繁森到新疆考察,专门给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大学舍友们买的春节礼物,但是还没来得及送出,他便离开了人世。
孔繁森在任期间十分关心身边的青年同志。这是他带着妻子女儿在拉萨参加黄勇青的婚礼,黄永清曾经是一名失足青年,孔繁森帮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这是1991年,他利用探亲时间专程到济南参加援藏干部段谋夏的婚礼。他还经常鼓励身边的青年人努力学习,提高素质。这就是我们前面遗书中提到的小梁——梁福兴,在孔繁森的支持帮助下,梁福兴考上了军校。
孔繁森不仅仅是一位热爱工作、敬业奉献的领导干部,也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的人。他爱生活,爱自然,是一个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人。他喜欢唱歌、跳舞、登山、收藏、摄影和文学创作。他的日记、诗歌和西藏风光摄影,充满情怀和才气。
这是孔繁森最喜欢的一首歌——《说句心里话》,在遥远的边疆,只有通过这首歌才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的决心。
孔繁森尤其喜欢写诗歌和摄影。曾经担任聊城地区青年摄影学会名誉主席。
这是他的摄影作品。在孔繁森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西藏的茫茫雪山,自由翱翔的鸟儿和善良质朴的藏族人民。在他的照相机下,广袤的西藏俨然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人间净土,动人心魄,令人想往。
廉洁清正 公仆本色
孔繁森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取个人私利。他心存敬畏、勤于自省,慎独慎微,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始终保持人民公仆应有的本色,不仅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而且发挥“一把手”的主体作用,率领党委一班人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的时候,本来可以有事用轿车,可是每年正月十五,孔繁森却亲自用借来的地排车推着母亲上街看花灯。
这是孔繁森在老家五里墩的院落。1968年7月1日,孔繁森在聊城地区技校工作时与农村姑娘王庆芝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排土坯房就是当年的婚房,婚后十几年一直住在这座房子里。
孔繁森还总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在1991年,他将新盖的专员住房让给了住房困难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这简陋的平房里,并婉言谢绝了单位为他装修旧房子的安排。这是他在聊城行署的院落。
在西藏,孔繁森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一次,他到阿里地委党校去讲课,党校的同志在桌上摆放了两盒红塔山香烟,孔繁森批评说:“在阿里,一斤羊毛才卖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就是二十元钱,吸一盒烟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那天他制定了三不准规定,凡是来党校讲课的,一不准吃请,二不准摆放水果和香烟,三不准拿讲课费。
1994年7月,孔繁森到北京参加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7月的北京,正值酷暑,人们呆在屋子里都免不了大汗淋漓,可孔繁森却顶着似火的烈日,一个部委一个部委的汇报灾情。中午实在热得不行,就到有空调的商店里避一避,饿了就在附近的小摊上买碗拉面填填肚子。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觉得:在小摊上吃,一不卫生,二不雅观,有失地委书记的身份。孔繁森却说:“咱们阿里太穷了,想想那些还在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得下吗?”这是随行的安七一同志向展览组介绍他们在和平里小摊上吃饭的情况。
这些都是孔繁森生前穿过的衣服,他的许多内衣上都打着补丁。在他的随身物品里,永远少不了的就是一个针线包,衣服破了,缝缝补补接着再穿。每当同事取笑他时,他总是风趣地说:“反正穿在里面谁也看不见。宪法也没规定市长书记就不能穿带疤的衣服呀!”
好多人都认为,孔繁森这个先进典型是在殉职之后才被党和政府发现和宣传的。其实不然,早在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的时候,《工人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画报》、家乡的《聊城日报》就开始了对他的多次报道。就在他殉职的16天之前,西藏日报就以《奉献——共产党人的天职》为题,对孔繁森进行了长篇报道。最近我们在资料室里,发现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对中组部地方干部局局长赵荣的采访,从这段录像中我们得知,孔繁森在殉职之前就已经被列入中组部的考察范围。
星殒边陲 魂归故里
1994年11月14日,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就旅游、边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问题,进一步争取新疆自治区对阿里发展的支持与合作,并落实军民过春节需要的粮食、油料、煤炭等物资,11月17日,行程2000公里到达乌鲁木齐。在此期间,受到自治区代理书记王乐泉的接见,对他提出的支援请求,给予了满意的答复这次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果。29日上午9时,孔繁森带队赶赴塔城巴克图口岸考察边贸工作,中午12时18分左右,行至托里县城北两公里处,由于头天下雨,路面结冰加之车速太快,车辆颠覆发生车祸。托里县军民在第一时间实施抢救,年轻的战士们在医院排着长队准备献血,最终也没能挽留住他年近五十岁的生命。就这样,带着发展阿里未竟的宏愿,孔繁森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土地和人民,留给了亲人无尽的哀思,留给了后人不尽的怀念。
这四页便笺是孔繁森遇难前拟就的“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想到是竟成了他留在高原上的绝笔。四页便笺字里行间都倾注着他对阿里发展的急切心情,渗透着他对阿里建设的心血,也留下了对阿里发展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盼望。这就是孔繁森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他遇难之前的30分钟。
孔繁森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之外,就是还有身上仅剩的8块6毛钱……这就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这几只箱子就运回了他在西藏的全部家当。孔繁森在藏十年,去世之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巨大的精神财富。
噩耗传到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镇,人们纷纷朝着孔繁森殉职的方向哭泣默哀,12月5日,阿里地区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追悼仪式,这个不足5000人的边疆小镇,参加追悼仪式的竟有2000多人,那一天,一副挽联特别醒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充分表达了阿里人民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和深切缅怀。
12月10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孔繁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分别送往他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
12月14日和15日,分别在聊城和拉萨举行了孔繁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 当孔繁森的儿子孔杰,怀抱着父亲的骨灰送往灵堂时,来自他老家五里墩村的父老乡亲纷纷跪倒在地,连声哭喊着繁森的名字,泣不成声。
孔繁森的去世,在很多藏族同胞心中造成的悲痛仅次于活佛的圆寂,有记者去采访一位老人,“孔繁森是不是像你的儿子一样对你好?”老人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不,他就是我的父亲,现在我的父亲没了,我的福气也没了。”
为表达对孔繁森永久的怀念,阿里地委、行署、政协和军分区在阿里烈士陵园修建了纪念墓。
这是拉萨市烈士陵园的孔繁森墓。
这是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专门到阿里孔繁森幕敬献哈达。
2013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逝世十九周年纪念日,聊城市隆重举行孔繁森纪念园揭牌暨孔繁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孔繁森同志在聊城的一半骨灰融入家乡的热土,长埋于天福园中。
感动中国 精神永存
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在神州大地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党、全军、全社会迅速掀起了深入持久的学习高潮。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分别为他题词。
胡锦涛发表署名文章“全党都来学习孔繁森”。
1995年4月14日,中组部、中宣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
1995年4月29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孔繁森家属和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江泽民在会见时说:孔繁森同志是我们全党的楷模。我们要像当年学习焦裕禄、学习雷锋一样,大力开展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活动。
1995年11月10日,《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全国巡展首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展,胡锦涛、宋平等领导参加了开展仪式,此后,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巡回展出,历时近两年,观众近千万,展览所到之处,均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掀起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热潮。
孔繁森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国家给予他崇高的荣誉,追授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他还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感动西藏人物。这是孔繁森的部分奖章和荣誉证书。
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准在聊城建立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1995年9月10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正式开馆。江泽民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乔石委员长作为首批观众参观了纪念馆。
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张高丽、宋平等分别来馆参观并指导工作。
在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中组部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和批示中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的九位典型,孔繁森同志名列第二,大家在橱窗中看到的就是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用书,这是专供中共中央委员以上干部学习的“大字本”。
现如今,孔繁森纪念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景。
这是三位领导人对孔繁森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繁森故里 再创辉煌
聊城是孔繁森的家乡,是孔繁森精神的发祥地。在这片孕育楷模的沃土上,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实际行动学习孔繁森精神,续写着当代的“孔繁森故事”。
这是孔繁森同志事迹报告团在聊城作报告时的感人情景。报告会上,谈起孔繁森,台上、台下都泣不成声。
中共十八大后,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0年9月20日,第三届中华廉洁文化理论与实践交流会在聊城召开,会议主题是:弘扬孔繁森精神,让廉洁成为一种从政行为。这是市县组干部举行“换届我承诺”签名仪式。
为了弘扬孔繁森精神,他的事迹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之上。
为了纪念孔繁森,在聊城市区建立的繁森路,五里墩村的孔繁森陈列馆、繁森希望小学。这是莘县的繁森广场。
孔繁森精神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的爱国励志旗帜,他们踏着英模的足迹,接力完成先行者未竟的宏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共同唱响新时代的奉献者之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聊城作为孔繁森的家乡,一大批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白云、徐本禹、冯思广、李昆仑、王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这是今日欣欣向荣的聊城大地。
今天的讲解马上就要结束了,这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一生。孔繁森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但在他短暂的50年生命历程中,始终一心为民,始终一心为党,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闪耀着光芒,这光芒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干净担当。
(普通游客结尾)所以今天,请大家记住在齐鲁大地上,有一位人民的公仆,他的名字叫做孔繁森!
(党员干部结尾)作为孔繁森家乡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共同向孔繁森看齐,按照新时代好干部五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刘宝平工作室 · Mr.Liu Studio
Mr.Liu Studio创始人
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地址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兴华东路7号
电话
8330520
点击电话 直接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