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聊城导游词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02-03

刘老师课堂


聊城导游词

第一篇


大家好!我是您的导游员「聊聊」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聊城,春秋时期曾称聊邑故名,一说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 聊城是全国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乡。
   *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聊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江北水城”。
   * 聊城是“全国双拥模范城”。
   * 聊城是“山东省卫生城市”。
   * 聊城是“省级园林城”。
   * 聊城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聊城市总面积8714平方千米。总人口563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东昌府区,邮编:252052。行政区划代码:371500。区号:0635。拼音:Liaocheng Shi。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闪子。 


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有谋士计然。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不少名士,如为西汉时为官清廉的御史尹齐、东汉时以方正著称的谢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有著名才人曹植、三国大将程昱、魏相华歆等。 


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被称为“小天津”。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造就了许多名人,如马周、吕才、张镐、程咬金、路隋、王志愔等。北宋时有名相王旦、南宋忠义使臣王伦、医学家成无己等。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当时较著名的民间工艺有木版年画、蝈蝈葫芦、聊城毛笔,茌平剪纸,临清哈达、千张袄,董庄中堂画、金银制品。当时的风味名吃有八批果子、魏氏熏鸡、呱嗒,临清进京腐乳、甜酱瓜、枣膊、托板豆腐、八宝布袋鸡、临清汤、尹阁“下凡肉”、热羊肚、王四辈熟牛肉、徐家煎包‘高唐罗汉饼、五香驴肉、乌枣等。晚清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聊城教育发达,有书院、私塾和学馆3种办学方式,公元1905年聊城有6处书院:东林、光岳、龙湾、阳平、启文、摄西。中国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杨以增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藏书多达3705部,224600余卷。《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记载有发生在聊城的人和事。明清之际.聊城人才荟萃,涌现了众多名人,如有明大臣于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将左良玉、抗税首领王朝佐、心学学者穆孔晖、“江右六君子”之一刘琰、博览群书的邓钟岳、书法家崔班、画家董立元、清代状元傅以渐、李孟悦,行乞兴学的武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后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与国民党第六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合作抗战,建立了华北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先后支持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往返黄河南北,东北野战军渡河南下进行渡江作战,有17万人参军入伍,有三千名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区建设;组织了数以万计的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全力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涌现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筑先、张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产党员赵以政、王寅生;还有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如著名学者张修一、傅斯年,杂技艺人李半仙、泥人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建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几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对外经贸较快增长;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形势较好。科技教育和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新时期模范人物:如刘义发、卢恩光、齐炳起、张学信、刘学景等全国劳模,吕学堂、张淑芬、支德海等山东省劳动模范,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东昌府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白云同志,更有全国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血洒高原,他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光炳千秋!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乡,是山东省卫生城市。聊城市从1999年开始展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2003年3月19~28日已通过国家旅游局的验收。聊城 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运河钞关、临清舍利宝塔、临清清真寺、临清鳌头矶、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铁塔、鳌头矶等14处。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的战略定位,建设了一批靓点工程,水城特色日益鲜明。2002年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境)外客人6532人次,国内客人52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20亿元,其中外汇收入296万美元。


全市主要旅游景点有东昌湖、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古运河、姜堤乐园、凤凰苑科技观光园、梦幻乐园、昌东公园、马颊河休闲度假村、临清运河钞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景阳冈、海源阁、舍利宝塔、临清鳌头矶、狮子楼、海慧寺、古阿井、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临清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范筑先将军纪念馆、傅斯年纪念馆、临清季羡林先生资料馆、武训祠。全市人均居住面积27.3平方米,在岗职工总数32.9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001元。全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7%。聊城社会治安稳定。聊城接待条件日渐完善,拥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健全。供水、供热、供气、治污等市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功能有了质的提高,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水利、交通、能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加强。


聊城历史悠久,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陕山会馆、阳谷的景阳冈、东阿曹植墓、临清的钞关、舍利塔、清真寺、螯头矶等,近几年来,聊城市在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去年在茌平发掘了教场铺城墙遗址,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个遗址,我们向国家申请了文物保护单位。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区),12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486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563.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79万人。男女性别比101.9:100。人口出生率8.95‰,死亡率5.08‰,人口自然增长率3.87‰。有少数民族43个,56785人。 


经济概况  


实现全市生产总值45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 4%。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0.5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8.55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14亿元,增长16.0%,三次产业比重为22.1:50.3:27.6。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93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实现财政总收入20.2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0.49亿元,比年初增加72.5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5.56亿元,比年初增加35.7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2.42亿元,比年初增加59.82亿元。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80.32亿元,增长5.3%。农业增加值100.50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292.36万吨,比上年增长—5.4%;棉花总产6.93万吨,增长—1.4%;油料总产22.85万吨,增长—8.5%;水果总产40.5万吨,增长3.0%;蔬菜总产983.48万吨,增长13.5%。肉类总产46.73万吨,禽蛋总产29.2万吨,奶类总产1.74 万吨 。水产品总产5.26万吨,增长9.4%。全年造林3872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1%。全市农机总动力891.42万千瓦,增长2.8%。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8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产品销售率99.81%,比上年提高0.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9.91亿元,增长43.4%;实现利润30.56亿元,增长46.0%。实现利税49.39亿元,增长45.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6%,比上年提高9.71个百分点。


建设/环保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5.86%。更新改造投资23.93亿元,增长35.45%;房地产开发投资28.12亿元,增长22.39%。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00家,实现增加值45822万元,增长2%,实现利税4254万元,增长4%。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4427.3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2040万人、151571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0%。公路货物运输量1152万吨、周转量177829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0%和26%。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730.88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1485.88万元,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245万元,增长14.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8.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0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4.35万户。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城乡商品交易市场463处,成交额253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进出口总额385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1%,其中出口23252万美元,增长65.6%。新签利用外资项目49项,增长16.7%;合同外资额17752万美元,增长77.2%;实际利用外资12203万美元,增长103.2%。主要旅游景点有东昌湖、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古运河、姜堤乐园、凤凰苑科技观光园、梦幻乐园、昌东公园、葡香园、临清鳌头矶、马颊河休闲度假村、武训纪念馆、肖城遗址、鲁西森林公园、临清运河钞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景阳冈、海源阁、临清舍利宝塔、狮子楼、海慧寺、古阿井、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临清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范筑先将军纪念馆、傅斯年纪念馆、临清季羡林先生资料馆、武训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77.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5%;实现旅游总收入17.77万元,增长17.4%,其中外汇收入189.38万美元。


教科文卫  


有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2.6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生1.75万人,普通中学265所,在校生39.73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39.73万人;小学1391所,在校生43.33万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  143582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35项。授权专利329件。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12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档案馆9个。拥有卫生机构337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84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9所,妇幼保健机构9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500张,卫生技术人员14600人,其中医生5800人。有体育馆3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35枚,其中金牌11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平方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841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7元,比上年增长7.0%;生活消费支出1560元,增长—0.9%。全市(县、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96300人,比上年增长0.2%。其中城镇62600人,增长0.2%;农村33700人,增长4%。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含敬老院)115个,床位6000张,收养4818人。社会福利企业42个,安置残疾人员50人。 


“江北水城”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畔。她碧波千顷,处处春水闹古城。她有着独特的风韵和迷人的魅力、灵气。烟波浩淼的东昌湖,曾有凤凰栖息,有胭脂对湖梳妆的倩影;气势恢宏的京杭大运河,象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令人不由得想起辉煌的往昔;宽阔的徒骇河,象一轮巨大的弯月,簇拥着南部的半个城区,谁说听不到大禹师徒的惊叹!古老的黄河,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它通过引水渠道,为城区编织出一条条水网,构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河一体、交互辉映、北国江南的独特水城风貌。“江北水城”因水而美,因人而丽,因名城名企而愈发卓越秀美。勤劳、质朴、热情、友好的聊城人民诚挚地欢迎五湖四海的宾客,来“江北水城” 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京杭大运河 


地处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市,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明清时期,聊城因水而兴盛四百余年。当时聊城运河漕运发达,经济昌盛,文化繁荣。 这里“舟辑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藏书之珍贵丰富名闻天下。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优秀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聊城市为充分发挥水的优势塑造城市个性,把城市形象定位在园林式、生态型、卓越秀美的“中国江北水城”上,着力打造融南方水韵和北方风情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风格独特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使之成为济南的西花园、京津的度假村。 


聊城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突出“水城”特色,规划将城区内的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等水系连通,确定统一的水位标高,进行两岸绿化,形成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布局,乘船可以浏览整个城市,岸边杨柳依依,景点相连,营造“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 


近几年,聊城大力提高城市品位,精心打造“江北水城”城市品牌。他们全方位加大了城市建设、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靓点工程、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市民素质“四大工程”,特别是重点抓了东昌湖、京杭运河、徒骇河三大景区的建设。水城,在聊城人的精雕细刻中靓丽起来。 


运河开发是“江北水城”的重点工程之一。继去年“五一”完成了一期工程后,如今,二期工程已竣工。扩挖河道4公里,河面宽30米至60米,青石砌岸,白玉护栏。岸边槐花飘香,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细浪拍岸。泛舟其上,好像进入巨幅画廊。南行十余公里,由河入湖,但见今年新落成的21孔玉带桥和北关桥、南关桥,如长虹卧波,贯通河道湖泊。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腾龙广场、生肖广场、喷泉广场、湖滨浴场、江北水寨、水幕电影放映楼……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湖泊周围。 


市区东侧的徒骇河,过去是条行洪河,去年以来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长100米、高5米的单体橡胶坝,储水百万余立方米,水波浩淼的两岸,建成了1000多亩的绿色生态风景区,碧草丛中鲜花笑,绿荫树下草如毯。 


“为后人留下遗产,不能留下遗憾。”聪慧的聊城人,对年久失修的文物古迹整理、修葺,在恢复原有规模和特征的基础上,丰富强化文物景点的旅游内容,活化了历史文物。新建工程体现古建筑风格,处处显示出水城的文化底蕴。河如玉带,把各个文物景点有机地连在一起:山陕会馆、光岳楼、宋代铁塔、海源阁等名胜古迹和新景点孔繁森纪念馆、凤凰苑科技园、姜堤民俗游乐园,在两岸遥相辉映;湖若明镜,楼树桥船倒映其中,如诗如画。市区周围三四十公里之内还分布着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临清的舍利塔、清真寺;东阿的曹植墓;高唐的柴进花园等景点。水韵和着古韵,共同构造了“江北水城”独具特色的魅力。 


在建设“江北水城”景区的同时,聊城还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原则,加强了城市的功能建设,完善了服务设施,创造了良好的旅游条件。同时,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国内外的朋友到“江北水城”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聊城东联京福、京沪大动脉,西接京广大动脉。从北京、香港、福州等地通过京九铁路、京福高速可直达聊城,从青岛海港来聊城4小时就可到达,从济南空港到聊城仅需1小时。


目录



·地理位置
·历史 

·意义
·申报世界遗产
·呼吁
·数字京航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治理目标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地理位置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 


京杭大运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运河同上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终点,入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嘉兴、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18个市区。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1/3,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 苏州 “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目前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有客运航线往返。 淮安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 


历史 


京杭人运河的开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吴王阖闾为了向西扩张势力范围,下令开凿自太湖直达长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申报世界遗产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58位委员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等大运河沿岸六省市的现任政协主席及原政协主席,也有国家文物局的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舒乙、王铁城等知名人士也纷纷签名。 


第一提案人刘枫委员说,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两位权威专家——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如此预测,“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委员提醒说,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绝不是某个地方和部门的事。政协委员们建议,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呼吁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过程。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线城市参加并全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收集资料,摸清家底,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数字京航大运河 


为了更好保护京杭大运河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将“开凿”“数字京航大运河” 


2007年5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科技会议提出,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数字京杭大运河专项。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我国专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京杭大运河住处采集标准,系统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建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系统。 


《规划》介绍,这一系统能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字、图片、地图、遥感图像等非空间数据在同一地理参考坐标系下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双向查询、检索并对图象进行浏览、查询、分析和制图,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实施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研究、展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京杭大运河治理目标 


近年来,太湖流域内年用水总量290亿立方米,而流域内本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只有162亿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万人口年创造近万亿元GDP,用水量竟是实际资源量的两倍。由于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和流域人口数量不相协调,流域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使太湖流域面临水质型缺水的严峻形势。根据1998~2000年三年间连续水质监测评价表明,尽管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体水质总体上尚未得到明显好转,湖泊富营养化在整体上也未得到明显改善,2000年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均远未达到规划治理目标;河网的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还有恶化的趋势,太湖流域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 


另一方面,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船舶运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船舶的噪音和废气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品质,船舶航行发生的多起涉桥事故,对拱辰桥等重点保护文物也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胁,货运船舶的参差不齐的外观形象,也与目前的景观河道很不协调,并且已经发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损坏景观设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如果运河杭州到塘栖段停止货运船舶航行,改为完全的旅游河道,旅游经济产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因此,开辟钱塘江水系富春江与太湖水系东苕溪的航道,沟通钱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优质水源,自然流经东苕溪,冲排太湖水系的劣质水,为杭嘉湖地区及上海提供优质水源,改善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在逐步对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后,使京杭运河及其叉河成为杭州、嘉兴等城市的优质自来水源,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远景。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质不受船舶污染、以及节约土地资源,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气化轻轨控制船舶航行,从而实现低航道等级、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节约型航行方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航运。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聊城导游词

第二篇


各位来宾:


你们好!欢迎您来美丽的江北水城——聊城,我来自聊之旅旅行社,担任大家的导游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是「聊聊」,首先预祝大家旅游愉快。


聊城享有“中国江北水城”之美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坐落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现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及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市总人口562万,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聊城市地形较为平缓,为黄河冲积平原。


聊城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此蜿蜒百里;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河、赵王河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逶迤而去;驰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行而过。聊城境内,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


在聊城的湖泊、河流之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当属东昌湖了。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系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水面系5平方多公里,可与杭州的西湖相媲美,民间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之说。


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水面明如宝镜,清如碧玉。东昌湖的周围是广阔的草坪,常年绿意盎然,还有视野开阔的腾龙广场、金凤广场等,景色宜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东昌湖的水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水质之优,为全国罕见。


近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昌湖区又兴建了湖心岛、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荷香园、浮春亭等旅游景点和娱乐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湖滨公园满眼葱翠,地势开阔。刚建成的东关桥、西关二十一孔桥、南关桥、北关桥游桥桥互应,展现出一幅“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壮美景观。


东昌湖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紧紧环绕着已有千年历史的聊城古城。古城占地1平方公里,呈正方形。古城风貌保存完好,它的正中矗立着明初修建的光岳楼。 此楼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单位。古城内大街小巷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城区民居,至今仍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


在东昌湖的东岸有一条著名的河流蜿蜒而过,它就是明清时期非常重要的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当时,聊城得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之便利,商贾云集,沿河两岸,会馆林立,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以都会”,成为京杭运河沿河全国九大商埠之一。古运河之滨的宋代铁塔,基座上的各类古雕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位于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合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京杭大运河漕运兴盛时期,山陕商人接运河漕运的便利,生意非常昌盛。为了“祀祖先连桑梓”,他们集资兴建了这组建筑群,内祀家喻户晓的汉寿亭侯关羽(关羽乃三国时河东郡射县人,射县相当于今天山西省原城、永济一带)。山陕会馆屋宇宏大,结构严谨,既是历史上中原人民交往的明证,又是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存。


聊城地处中原文化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评定)。“抓把泥土是文化,村村寨寨有故事”。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至夏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在聊城留有遗迹。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就是战略要地,(“筑城屯兵为齐之要地”)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事迹明确记载于《史记》、《战国策》,像“洪武初年,置东昌府建城池”既是一例。


聊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明发展史长达7000余年。历史事实和故事传说更是不胜枚举,黄帝葬蚩尤于寿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孙膑杀庞涓与马陵。秦朝末年项梁在聊城击破秦朝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景诗组织黑旗军联合黄旗军和红旗军先后三次攻打聊城。捻军曾经攻打聊城境内的茌平县。康熙、乾隆南巡东昌。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领袖李开芳、林凤祥及黄升才等率军先后攻打聊城,都未能攻克,最后北伐军在聊城覆没。此外,在近代还有回民支队在聊城开展抗日民族斗争等等。


聊城古迹荟萃,文物众多。建安文学“三曹”之一的曹植,其墓坐落于东阿县鱼山西侧。临清市内的舍利塔、鳌头矶、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建筑宏伟,景象壮观。闻名遐迩的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和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就在本市阳谷境内,并与济南、泰安、曲阜、梁山形成了水浒旅游线。聊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组9处,即山陕会馆、广岳楼、曹植墓、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钞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聊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大山般伟岸和高度的人文景观,也涌现出灿若群星的名人志士。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个时代,聊城就考中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名垂史册的风流人物当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也有御敌守土的民族英雄,既有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文人墨客。一箭救万生的鲁仲连,妙语惊朝纲的宰相朱筵禧,计出清乾定的名臣傅以渐,书院甲群芳的状元邓钟岳 ,藏书富四海的杨以增,都因其学识和品德而代代相传,影响深远;当然,还有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季羡林、80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90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等都是聊城人民的杰出代表,都是聊城的骄傲。


此外,聊城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历史悠久,路才是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以聊城为主的鲁西菜则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造就了聊城繁盛的饮食文化,可谓名吃荟萃。聊城熏鸡、阳谷布袋鸡、八宝葫芦鸭闻名全国,尤其以临清的饮食文化最为丰富,也最有特色,有“临清人好吃”之说。


近几年来,聊城抓住国家建设大京九的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借路兴聊”战略。其中国家投资300多亿元建设的“京九”铁路“济邯”铁路和“济聊馆”高速公路相继通车,聊城至石家庄、聊城至郑州的两条高速公路均已列入建设规划。从聊城一小时可到达济南国际机场,四小时可达青岛海港,实现了“一小时上天(到济南飞机场)、四小时下海(青岛港)”的战略目标。济聊馆高速公路与京福高速公路相连,五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上打京、津、唐,下抵宁、沪、杭”,聊城已成为连接南北、承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聊城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总量达245.25亿吨,石油储量30002万吨,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生油岩体6450亿立方米。


近年来,聊城市的旅游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旅游入境收入人数达47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  万元。主要客源地不断扩展,入境游客逐年递增,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勤劳善良的聊城人民将用满腔热情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聊城投资兴业、旅游观光。最后预祝您再聊城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聊城导游词

第三篇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聊聊」,很高兴有机会为大家服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对各位领导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聊城是“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光秀美,今天我要和大家去领略家乡迷人的风采。下面我们要乘坐游船沿东昌湖、京杭大运河环游古城,并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山陕会馆。希望大家注意安全,也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背靠广大中原地区,是山东进军中原地区的桥头堡,是中原进入山东、到达出海口的必经之地。聊城辖8个县(市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面积8715平方公里,人口570多万。21世纪初,聊城市委、市政府以“五城同创”为契机,大力发展经济,优化环境,加快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聊城已由上个世纪默默无闻、破旧困难的小城镇,一跃而成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冀鲁豫周边地区商贸中心城市,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07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436美元,聊城在山东西部率先崛起,成为了区域中心城市,区域优势明显,其影响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大。


(看到孔繁森纪念馆)这里是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这个名字,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孔繁森是聊城人,更是我们聊城人的骄傲。


他参加工作30多年,其中在西藏工作10余年,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情,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塑造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戴。然而,1994年,孔繁森同志在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途中,被一场车祸无情地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去世后,中央授予他“九十年代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都来向他学习,并在他的故乡聊城建设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现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新时期党员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各位领导,朋友们,孔繁森纪念馆到了,请大家下车,随我参观。(略)


纪念馆的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上车。


(经过湖滨公园)我们现在经过的是湖滨公园。10年以前,如果您来过聊城,一定还记得这里遍布着低矮的平房,堆积着成片的垃圾,环境恶劣。上个世纪末,聊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江北水城”的宏伟目标,斥资3亿多元,拆除了湖西3万多平方米建筑,建设了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并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今天的湖滨小桥流水,绿草茵茵,园林小品,点缀其间,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这是腾龙广场,广场中的腾龙雕塑是由两条腾龙和祥云组成的,象征着富贵祥和,事业发达。同时,龙主水,临湖而建,相得益彰。广场与南边的金凤广场遥遥相对,共同体现出“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同时它也象征着我们整个聊城市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巨龙升腾似的腾飞;聊城人民会把自己的家园——“江北水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到达水城明珠大剧场)各位来宾,我们面前这座圆形的建筑就是水城明珠大剧场。它临湖而建,是由聊城市政府规划,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兴建的一处现代化的大型文化设施。大剧场自2004年2月29日开放以来,已成功接待了国内外100多个艺术团体的300多场演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众多省、部(委)的领导,以及许多外国游客、著名演员,都在莅临水城明珠大剧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水城明珠大剧场建筑风格独特、科技含量极高,实现了艺术与应用的完美结合,成为了江北水城的新地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步入这艺术的殿堂,去感受现代高科技带给我们的震撼。(略)


好,参观完大剧场后,请大家随我上船领略优美的水上风光,开始我们的水上旅程。


游艇马上就要启动了,请大家扶好坐稳,注意安全。


(全体上船后)


尊敬的各位来宾:


欢迎大家登上**号游船。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水上之旅现在开始。


迷人的聊城,美在水上,丽在波中。在这片流水成韵的天地里,浪花和云霞共同绘就了聊城的道道胜景,孕育了永不凋谢的水城景色。这里河是吟唱的歌,湖是流彩的画,城是优美的诗。


“一湖翡翠千重秀,清风潋滟荡古城。”您现在看到的就是风光旖旎、闻名遐迩的东昌湖,东昌湖又称胭脂湖,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胭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东昌湖始掘于宋熙宁三年,筑城取土而成,城外自然成河,恰似一条美丽的玉带环绕古城。它与杭州西湖、南京莫愁湖并誉为我国三大美女湖。东昌湖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当,是南京莫愁湖的18倍;平均水深3米,蓄水量是杭州西湖的2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东昌湖岸边杂草丛生,沼泽满地,垃圾随处倾倒。东昌湖像一位蒙尘蒙垢的少女,靓丽的风姿荡然无存。九十年代后,巧借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三路建设用土和新建的聊城电厂用水,投入资金1.1亿元,对东昌湖进行清淤整治。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长江以北,还没有哪一座城市拥有这样多的水,它南依黄河,是中华母亲河的乳汁滋润了这片肥沃的土地。纵观聊城全境,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黄河在南部奔腾咆哮东去,古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穿过,卫河从西部挟风裹浪北流;马颊河、徒骇河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交相辉映。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一优势是中国北方城市无法比拟的。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聊城,不愧为中国长江以北的第一水城。


大家请看,我们的右前方就是舞凤广场,与刚才介绍的腾龙广场遥相呼应。广场群雕主要由双凤雕塑、百鸟朝凤浮雕柱及凤城传说浮雕墙三组雕塑组成。凤凰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物,聊城是一个与凤凰有着深远渊源的城市,古有凤凰城之说。“凤”是聊城的象征。舞凤广场取义于此。同时,它与北边的腾龙广场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平衡的格局,并且共同体现了“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


相信大家都清楚,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无山无海无边关,特色在哪里?聊城人思索着、寻找着撬动城市发展的支点。一次次高水平的战略研讨会、城市规划修编会,一个个真知灼见的发言、给人启迪的报告,将聊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视野,引领至新的境界。


聊城的个性在于水,水是聊城的魂!聊城的底蕴在古城,城是聊城的根!要建设强市名城、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发挥水的优势,做足做活做好水的文章,把水的灵性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定位方面,在原有“江北水城”的城市品牌基础上,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这一品牌,并在“江北水城”、“北国水城”、“北方水城”三个品牌的基础上,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运河古都”品牌,致力于打造融南方水韵和北方风情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现代文明气息与历史厚重感统一的旅游目的地。


围绕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市委、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强化水系建设,深度开发城区内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三大水系,全面贯通城区水系,并把水引至每个社区、每个居民小区,实现区区通水、户户面河,充分展现“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河相连,城湖河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现在,我们即将穿过前面这座南关桥进入东湖区。


大家请看,我们的左侧是南关岛,占地4.9万平方米,原来这里是一片居民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种状况是因为刚刚拆迁结束,我们准备通过招商的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把它开发建设成集休闲、娱乐、观光、疗养为一体的高档旅游度假区。整个区域的地上建筑物以二层为主,局部不超过三层,建筑形式为灰瓦坡顶,墙体色调以白色为主,整体格调同古城区相互协调,彰显古朴典雅之风格。


在东昌湖的东南水域有大大小小十多个岛屿,我们右侧的月亮岛占地100亩,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些散落在湖面上的小岛,是我们在开发时留出的湿地,星星点点,面积共计约三万多平方米,现在已经成为鸟类栖息繁衍的乐园。每逢秋末冬初,百鸟云集湖面,或结群嬉水,或婉转啼鸣,水潺潺兮同飞鸥鹭,光荡荡兮玉美无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


现在大家请向左看,湖水中的这片陆地就是我们的东昌古城,古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正是因为这座拥有沧桑历史的古城,我们的水才有了凝重的内涵,江北水城才闪烁着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辖区现有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耸立在水城中央的建筑,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光岳楼高大雄伟、巍峨壮观,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位于古城中央的光岳楼,东昌湖环绕四周,登上此楼,豁然开朗,古城、东昌湖、运河风貌尽收眼底,徐徐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六百多年来,光岳楼,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士官大夫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清康熙、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都通过京杭大运河路过东昌,多次把光岳楼作为行宫,在楼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墨。1974年,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建楼600周年重新题写了匾额,著名书法家启功、溥杰等也先后为光岳楼题字。六百年来,光岳楼历经风雨,依然挺拔屹立,阅尽人间春色,它象征着我们聊城昂首奋进,不断走向强盛。


(进入运河)


大家请看,我们前面这座桥是龙湾桥。穿过这座桥,我们就进入了运河。


在我们船下静静流淌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隋唐至明清时期贯通我国南北,全长1700多公里的交通大动脉。


在我国有两大人工工程令世界瞩目——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它自北京迤俪南下,横贯鲁西,直达杭州,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穿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水运航道和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伴着昔日的桨声,聊城曾有过400多年的昌盛,古运河见证了昔日东昌繁华景象,又见证着今日聊城重新走向辉煌。近日的大运河,两岸店铺林立,河堤绿柳成荫,河中轻舟碧水,已成为聊城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追溯历史,聊城得名于水,兴盛发端于水。聊城因古聊河而得名。明清时期,得益于京杭运河的漕运之便,聊城“船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如今,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的总体思路,保护、开发古运河,让这个曾为聊城带来四百年繁华与昌盛的黄金水道重放光彩。


在我们左前侧,您看到的这座古朴典雅的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带动了聊城经济。当时的聊城百业兴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商人云集,沿运河建有山陕会馆、苏州会馆、江西会馆、赣江会馆、武林会馆等八座会馆,其中山陕会馆就是由当时的山西和陕西商人为了“祀神明、联桑梓”而建立的,是国内现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会馆。几百年来,她一直静静地屹立在古运河畔,见证着聊城的风雨沧桑,兴衰变革。


好,请大家下船,共同参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山陕会馆。


(全部下船)(略)


(全部上船后)


窥一斑而见全豹。光岳楼和山陕会馆,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们聊城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它们是聊城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水滋润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园林,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聊城下辖的东昌府区、高唐县、阳谷县都是《水浒传》中重要的故事发生地,现存的文物古迹众多,著名的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武松打虎的景阳冈至今保存完好。《金瓶梅》更是以临清市为背景,详尽地描述了当时临清的城市风俗,文化、商业、饮食等特点,名著中的许多描写还能在今天的临清得到清晰的印证。


前面左侧是崇午驿大码头,是清朝康熙皇帝登岸的地方。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码头一带漕船络绎不绝,停港待卸的商船绵延数里。从大码头南望,只见船鹭相连,帆樯蔽日,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为聊城古八景之一。(其他为"光岳晓晴、巢父遗牧、绿云春曙、古瓮铺琼、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


再往前,左侧是乾隆小码头,是乾隆皇帝登岸的地方。因康熙南巡在大码头登岸,乾隆不敢与爷爷平起平坐,故又建小码头作为登岸处。小码头由青条石垒砌,规模要比大码头小得多,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大家看,台阶最上层青石上有圆形穿孔,大家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那是系缆绳的地方,至今还保存完好。


运河沿岸,古楼、古塔、古寺接踵比肩,石雕、石刻庙宇遥指相望,可谓书香随波涌,堤岸多琴亭。


京杭大运河在明清时期为聊城带来了400多年的繁荣,后来由于陆路交通的发达,漕运走向了衰落,聊城也失去了运河商业重镇的地位。区内的古运河河道淤积严重,垃圾遍地,完全不具备了漕运能力,两岸建筑陈旧低矮,布局杂乱无章,昔日的繁华丧失殆尽。本世纪初,市委、市政府在确立了“江北水城”建设目标后,把穿城而过的运河开发,作为建设江北水城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04年开始,投资3.3亿元,通过清淤、拓宽、绿化等系列手段,分期对城内段运河进行了开发打造。截止目前,古运河城区段13.6公里河道改造全部完工,沿河建有可供游船停泊的9处码头、20多处直通水面的亲水台阶,古老的运河又焕发出了年轻的生命。


右侧是闸口码头,岸边建有闸口广场。广场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其中绿地3000平方米。广场上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著名的无税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清·康熙年间,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还乡。哪知东昌府(今聊城市)连年遭受水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更使百姓怨声载道。


任克溥三次上书皇帝,要求减免官税,赈济灾民,均未得回复。正当他为此忧心如焚时,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南巡将路过东昌。”他立刻转忧为喜。


这天,康熙帝的龙舟行至东昌府东闸口附近,突然触物搁浅。康熙帝令东昌府速派水工清理河道。不大会儿,水工捞出一块刻有字迹的石碑。康熙帝来到碑前辩认字迹,随口念道“今日无税。”任克溥忙双膝跪倒叩谢隆恩,康熙不解。任克溥答道:“万岁体恤灾民,免去东昌赋税,我岂能不为家乡父老谢恩!”康熙略一沉吟,当即说道:


“古碑显现,亦是天意,就照此办理吧!”从此,东昌民众免去了一大负担。其实,这是任克溥冒着欺君杀头之罪预设的计谋。他让家人探明了龙船到达东昌的准确时间,于头天夜里将石碑投入河道之中,故意让康熙来念。东昌知府把“今日无税”碑立在东关运河南岸,并修了版楼。从此,凡在此码头装卸货物者,均不纳税。以致于在东关大码头一带形成帆樯如织、百货囤聚的景象。


左侧立于河岸的闸北古槐,传说是隋炀帝役民初凿大运河时所植,已有1400余年的树龄,现在我们看到仍是老干虬枝,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运河沿岸,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古槐还有七、八株,如王口古槐、会通古槐、吉市古槐等,《诗经》曰“中庭有槐,富及三世”,运河沿岸的这些古槐见证着江北水城曾经的兴盛和悠久的历史。


朋友们,到现在呢,我们已经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桥。在古运河城区段共建有21座风景桥。凡有河流的地方,就必定有桥,大桥、小桥、长桥、短桥、亭桥、廊桥,造型新颖,风格别致,已成为水城的一道风景。前面这座桥名为望月廊桥,跨径25米,宽10.4米。


传说,嫦娥奔月途经东昌,被此地城池风光所迷,在此小住,后羿追嫦娥至此,嫦娥已奔月离去,后羿望月兴叹,醉卧此地,嫦娥念与后羿夫妻一场,抛下一衣襟为其遮身挡寒。衣襟落地化作今之廊桥。


桥上建有亭廊,廊顶雕梁画栋,彩绘栩栩如生,是古运河文化的一个缩影,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游人驻足观赏。
古运河优美灵秀的独特风光,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倾情赞美,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美不胜收。有词曰:


河上波起绿含娇,柳丝拂舟春灵巧。天光水色亲人意,说不尽无限好。绿野吟歌微笑,蓝天成画飘飘。看兰舟画舫如梭,载不尽黄金道。流水多少事,千秋美景不老。聊城水上竞美妙,好一片碧波芳草。


河是吟唱的歌,湖是流彩的画,城是优美的诗。各位朋友,您是水城的尊贵客人,美丽的水城一定会激发您的诗兴,何不吟水作歌,放情抒怀,让水城铭刻下您的美好诗篇,为水城增光添彩。


大家请看,在我们左侧屹立湖畔的是护国隆兴寺的宋代铁塔,始建于北宋时期,共13层,通高15.8米,塔基座石雕精湛,是我国为数极少的金属佛塔,在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据说当时东昌护国隆兴寺要铸一座高10米的铁塔,当铸到第六层的时却无法再铸了,因为溶化的铁水到不了上面就凉了。主持造塔的方丈急的团团转,工匠们更是一筹莫展,这时,寺里来了一位白胡子的老头,方丈见他仪表不俗,有心施礼请教,老人笑道:“我已是土屯脖子的人了,还中用?”话音一落,早已不见人影,方丈惊诧一阵,恍然大悟。根据老头的指点,采取用土逐层屯积在上面化铁浇铸的方法,十三层塔很快铸成了。据说那白胡子老头就是天上的神仙太上老君,至今,虽寺庙已无,但铁塔仍存。


请看右侧,古运河将从这里一直延伸,通达济聊高速公路。如果古运河全线贯通,我们就能乘船直达北京城了。


过了这座桥,我们再次进入了东昌湖。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东昌湖微波荡漾,碧水青青,小舟点点,湖中的小岛,绿柳雕岸,亭聚荷香,蜂蝶嬉戏,惹人情怀,让人流连。湖水碧波荡漾,湖畔绿柳成荫,鸟鸣鱼跃无限风光,诗情画意泛舟湖上,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让我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文化,造就了聊城无数的名人志士。自古以来,聊城人才辈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家’武训,抗日将领张自忠、范筑先,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等,均为聊城人。其中傅以渐是清朝入关后,第一次科考的头名状元,做过康熙皇帝的老师,他为人平实,不摆官架子,倡导和谐睦邻。


当年他的家人与邻居发生了宅基纠纷,傅家写信求助在当朝做官的傅以渐,傅以渐看后回书:“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一看,赶紧让出三尺宅地,邻居也很感动,也让出三尺,就形成了六尺的胡同。后来康熙皇帝来到聊城,听到老师做的这件事,非常赞赏,提笔为胡同写下四个大字“仁义胡同”。现在在古城区内,“仁义胡同”仍在那里传播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讲述着做人的道理。


新的历史时期,聊城又涌现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人民满意的检察官白云和感动中国的杰出青年徐本禹等英模人物。


我们现在正在通过的是北关桥,这是从北面进出古城的主要通道。


水凝灵气,水聚人气,水揽财气。以水为媒,我们从02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和“水城之秋观光周”等大型节庆活动,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东昌湖水深3-5米,湖面宽阔,水质清澈,非常适合水上体育项目的开展。每年的节庆活动期间,我们都要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F1摩托艇比赛、中美划水对抗赛等一些大型的国际水上体育赛事。这片水域就是水上体育赛事的主赛场,北面的大堤就是主会场和比赛起点。比赛时,发令枪一响,湖上舟艇竞发、百舸争流,运动健儿显身手;岸边锣鼓喧天,众人呐喊,热情观众齐喝彩,水面、岸上构成了一副欢乐祥和的动人图景。


前方亭然立于水中的这个小岛,名叫胭脂岛,是因《聊斋志异》中胭脂的故事而得名,故事中的胭脂就是古城中人。传说胭脂经常在这个岛上以湖为镜,对湖梳妆,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岛叫胭脂岛。大家可以看到岛上的望月亭,亭内绘有《聊斋志异》中胭脂故事的连环画。


大家请往东南方向看,在这里我们可以水上近距离地感觉古城的格局。古城始建于宋朝,呈正方形,边长1公里,以光岳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成十字形,其他大街小巷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构架。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垂直相接,周围被湖水紧紧环绕,从空中俯瞰,古城象一个巨大的棋盘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正是由于保留完好的古城格局,聊城才被国务院授予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殊荣。我们看到的北面这条公路和西面这条公路,其实就建在北城墙和西城墙的旧址上。经过沧桑的历史,多年的战事,古城墙已不复存在,但是水城的格局却丝毫没变。古城区居民,至今仍保留着白墙、灰瓦、硬山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进入古城去感受一下古城独特的格局。当你走在那已经斑驳的青石板上,看着一座座古老的民居,一条条绵延的街巷,你会想到什么呢?


大家请看,我们前方这座雄伟的大桥是2003年落成的西关桥,又称东昌大桥,为21孔石拱桥, 象征着跨入21世纪,所以又称世纪拱桥。古时,人们是经吊桥进入古城区,现在连接古城和新城的纽带就是横跨在东昌湖上的四座关桥了。西关桥是在原西吊桥的原址上修建的,它是我市城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桥梁,桥全长322米,宽15米,用青石砌成,桥上筑有优质汉白玉拦板266块,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水浒》人物故事图案,漫步东昌大桥一个来回,就如同看了一遍《水浒传》。东昌大桥(西关桥)、北关桥、南关桥、东关桥,通达四极,拱卫古城,宛如玉龙出海,又似长虹卧波,气势恢弘,美丽壮观。


大家请回头看,东昌湖北岸耸立着一幢幢高楼,那是我们的新城区。历届市委、市政府为了保护古城格局,严格控制古城区建筑的高度和层数,确立了在古城之外建新城的思路,使得东昌古城这一历史文化的见证得以完整保存。近年来,聊城以打造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为目标,围绕提升江北水城品牌,精心规划水城靓点,以高水平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区开发建设累计投资100亿元,完成拆迁300万平方米,建设了运河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一大批精品工程,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78公顷,新增城市道路498万平方米,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通过了国家技术核查。古城座水中,新城绕水建,古城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新城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新城、古城遥相呼应,共同构建了“江北水城”的大格局,悠远的古代文化和动感的现代文明在这里实现了和谐统一。


今后,聊城将按照“城建靓市”、“三产兴市”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我们将围绕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目标,全面启动古城恢复与开发,启动南关岛开发项目、运河商业文化项目建设,水上梦幻世界等系列工程,建设高星级江北水城休闲度假酒店等接待设施。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最终把聊城建设成为以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不久的将来,大家将会看到一个更加美丽动人、更加充满活力、传统与现代结合更加完美的江北水城!欢迎大家再来水城做客!
现在,我们整个湖河游就要结束了。游艇马上就要靠岸了,请大家等船停稳后下船。


聊城导游词

第四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我是导游员「聊聊」,根据行程安排,今天上午这段时间,由我陪大家参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沿途我们将经过东昌湖风景区,饱览烟波浩渺的东昌湖和风景秀美的湖滨公园。


   聊城,因古有聊河得名;江北水城,因水得名。聊城水资源非常丰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此蜿蜒百里;马颊河、徒骇河、章卫河、赵王河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驰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行而过。聊城境内,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水城貌。在聊城的湖泊、河流之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当属东昌湖了------看,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这片宽阔无垠、碧波荡漾的水域,就是与杭州西湖相媲美、闻名遐迩的东昌湖。


    东昌一词的来历  


    “东昌”一词起于封号。《东昌府志》中载,西汉宣帝刘洵封清河王“刚”之子“成”于聊城,为东昌者见侯,简称东昌侯。之所以名东昌,据传,一曰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二曰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 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5月,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东昌路,自此,聊城始称东昌。至明、清,以前人们称东昌为老东昌。到明、清,路改府,聊城易称东昌府至到现在。元末小说家施耐庵所著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有山东东昌府,被宋江等借粮。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由历史上的护城河开挖而成,总面积6.3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也是国家4A级景区。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水面明如宝镜,清如碧玉。东昌湖的周围是广阔的草坪,常年绿意盎然,景色秀美宜人。故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之称。


    说到这里,我想问各位朋友一个问题,宋熙宁三年大家熟悉不熟悉?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出名的事,这件事情呢一般人都知道。(……等游客说话 知道或者不知道)对!王安石变法!聊城文物古迹和宋朝有着很大的关系,宋朝是一个年号更换很频繁的朝代,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来是后周殿前都点检,(这个官职很多朋友都没听说过,看没看过还珠格格?他的职位和尔康的职位是差不多的)也就是皇帝的御前侍卫长。因为后周恭帝年幼,赵匡胤渐渐功高盖主,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史称宋太祖。他当皇帝几年后,赵太后,也就是他的母亲,病危,把他叫到床前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 太祖说:我所以得天下,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摇头说:不是,你得到天下是因为后周皇帝年幼,如果后周有年长的皇帝统治国家,你怎么会得到皇位呢。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赵匡胤于是写了诏书,他死后先传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放到一个铜柜里,史称金匮之盟。后来赵匡义继承了皇位,虽然有金匮之盟的说法,但是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今广州泉州),两年后廷美就死于谪所。我们的古城就建造于赵匡义时期。说到这里,宋朝还有一人,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祖籍虽然在聊城,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却没有明确记载。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一系列考察论证,考虑到地理位置、人群构成、历史变迁等因素,最后认定为东昌府区湖西办事处岳庄村为岳飞的祖居地。(此前中央电视台百家姓栏目组对岳姓报道中也曾经认定此处)


    理由有三:


    一是目前在聊城生活的岳姓人口有2.49万人,约占目前人口的2.32%,这么多岳姓人员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说明过去肯定有一个岳姓家族在此生活过,这再一次从侧面证明岳飞的祖籍问题。


   其二、生活在聊城的岳姓人数虽然,居住地也相对集中,但除去所辖七县市以外,东昌府范围内仅有两处;一是斗虎屯岳庄,一是湖西办事处岳庄;而这两个岳庄中斗虎屯岳庄有很多岳姓人家(有记载是从山西迁入)只有湖西办事处岳庄没有一户岳姓人家,只是沿续用岳庄名。这样结合历史的原因,湖西办事处岳庄就更真实一些。因为宋朝当时,聊城和汤阴一样在黄河以北,同为敌占区,(金国傀儡皇帝刘豫统治)金兵、汉奸对岳飞岳家军十分害怕,便对其家族进行掠杀,岳姓人员纷纷避难他乡,或隐其身份(岳飞便把其母从汤阴历经磨难接至九江)。以至岳庄没有一户岳姓人家。同湖西办事处岳庄一样汤阴岳飞出生地孝悌里至今也无一户岳飞后裔。


   其三、从地理位置上看历史上的聊城县(即现在的东昌府区)辖区非常小,东北方面至博平县17公里,西北至堂邑县(今堂邑镇)10公里,南至阳谷县12公里,东南至东阿15公里,西至武水县(沙镇)12公里。在这么狭小的一个范围内就只有这么一个岳庄,就是现在的东昌府区湖西办事处岳庄。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采,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是必须要了解的,先说说我们聊城的吃,聊城东关曾有一座庙上庙,上供关公,下供徐庶。为什么呢?因为,相传徐庶曾任聊城知县。当时,曹操任东郡太守,以巡视为名,想拉拢徐庶。徐庶被动接待,让厨师将丸子炸成不规则块状。曹操很奇怪,徐庶趁机道:“丸子不圆,风味不改!”暗示自己表面迁就,心有操守。这段佳话,成就了东昌古城的一道名菜——徐公丸子(俗称“煎丸子”)。相信每个知道了这道菜来历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韵致和厚重。品菜的同时,还能增长知识并接受一次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餐饮由此悄然上升至文化的境地。对东昌古城的“食文化”,稍微做一点了解,就能感受到它的盎然趣味和吸引力,它的底蕴和魅力让人油然生出敬畏之情。


 鲁菜,是我国北方最早形成的菜系;而以聊城为核心的鲁西菜作为一个支派,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追本溯源,会发现古城餐饮有着深深的根。在聊城境内出土的鼎、罐、盆、杯、鬲、尊等餐饮器具,表明这里的餐饮在数千年前就达到了一定水平。而被视为烹饪鼻祖、精通厨艺的商初名臣伊尹,则出生于莘县。这种深厚的氛围,加上聊城境内丰富的物产,为古城餐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北水城”开发、古城保护与改造,让人们自然而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饮食文化。作为旅游的重要元素、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项目,东昌古城正宗本色菜点的继承与发展,让人充满着期待。


再说说聊城的住,当年的东昌古城,除了公衙、寺观、坛庙、书院、会馆等官用、商用建筑外,更多的是民居。虽说是“城里”,但在民居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这种令人向往的田园居住状态,还是不难觅到的。 


按照贫富程度,当年的民居可以分为豪宅大院、三进院落、四合院、土坯草房等。

明清时期的聊城,文运大兴、文化昌盛、鸿儒巨宦鹊起,形成了“八家”世家大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任、邓、朱、傅、耿、杨诸家。由于年代久远,高墙深院,这些人家的居住情况少为人知。口耳相传至今的印象,除了阔绰高大的门楼、“宅第连云”外,就是这些人家大都建有私家花园。 


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合院”,门楼一般设在东南角,对着大门是影壁,左转进入院中。“四合院”分为正屋和厢房。正屋也称“堂屋”,大多坐北朝南,一般为三间,多是一家之长居住。正屋前两侧设东西厢房,两间或三间不等,晚辈居住。土坯草房虽然造价低廉,但由于是厚墙厚顶,冬暖夏凉,便于修补,不仅仅是贫穷人家修建,连一些崇尚简朴的富裕人家也会建造一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等,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古城居民十分注重在院落内引入自然风光,房前屋后多种树木。即便面积不大的小户人家,也要种植几株枣树、石榴等,取多子多福之意,充分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然后说下现在聊城的房价)


然后说:行   作为“运河古都”,谈到古城交通,首先应当提起的,自然是“水运”。


聊城水运兴起自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开始开挖的会通河穿越市区,带动了水运,“凡南直隶、江西、福建、两广朝贡京师,皆由此道”。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会通河又经疏浚治理,从此直到清代咸丰年间,漕运畅通。作为京都至江南水运必经之地,聊城河段船漕船、木帆船穿梭往来,载重八百石(近5吨)可畅顺通行,每年过往船只逾1200只,蔚为壮观,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康熙、乾隆南巡,也多次经运河从聊城经过,更使古城名扬四方。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


宇宙文衡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京杭大运河最初并不流经聊城。后来,元代定都北京,为调运南方粮米绸缎之便,才与至元26年(公元1289年),由礼部尚书孔孙、兵部尚书理出登仁主持,征夫3万多人,用工250万,开挖了南起东平,中经聊城,北至临清的“会通河”。元朝至元29年(公元1292年),又有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亲自勘察设计,动用2万民工,修通了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至此,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始告完成。此后,会通河又历经多次疏浚,使“八百斛之舟迅速无滞”,年运输能力达400万石,至此,京杭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聊城以扼运河咽喉而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 ”。


穿越聊城城区的这段运河,南起龙湾,北至北坝,全长5公里。在东关大街东首设有一闸,叫通济闸,本地人成之为“闸口”,是运河之水流经聊城的咽喉要地。明清两代,不仅南北货运必经聊城,“达官富商皆取道于此”,因此,闸口一天要过好多船。由于船舵,时常发生堵塞,为疏通船只,在闸口以东又开凿了一条长约1公里 “越河”,取跨越大河之意。越河两岸,很快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闹市区,为便于两岸往来,又在越河上先后架起了12座形状各异的小桥,人们称之为“十二连桥”。当年,东关运河和越河一代,船只如梭,人涌如潮,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整个聊城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物换星移,时代变迁。由于漕运的废弃,今日的运河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荣与喧闹,但今天我们置身于京杭大运河之上,仍然可以想象出昔日运河上的繁华景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下江南路经运河时浩浩荡荡的情景,也可以遥想当年帆樯林立、邮路相连的壮丽景象。我想,昔日的繁华,今日的昌盛,一定会使大家浮想联翩吧。聊城是运河的骄子,聊城人民对这条为聊城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古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直把她作为“历史功臣”加以保护,并利用她为人民服务。随着聊城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聊城人民将把古运河开发成为风光秀丽的游览区。古运河风景区与东昌湖相连,沿河规划建设仁义广场、市民广场、音乐广场、时光广场等五个广场,规划建设古树新风、江南水乡、护国隆兴寺和怀荫园等四个园区;沿河两岸规划建设主体两层、局部三层的仿古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行业步行街。


有河就有桥。据记载,元代开挖会通河时,在今闸口处建造“通济桥”,是古城所知最早的桥。闸口以南800米处,古运河西岸,则是崇武驿码头,俗称“大码头”。由此南望,舳舻相连,帆樯如林,被列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崇武连樯”。


“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古史考》对古代交通的记载说明,我国畜力车和道路出现是很早的。聊城的陆运,历史也很悠久。东昌府区交通局负责史志的亢保章主任,正在编修交通史。从他提供的《大事记》草稿中可以知道,远古尧舜时,道路被称作“康衢”;夏朝末年,伊尹辅佐商汤征战时,已使用牲畜和战车、运输车;春秋战国时期聊城道路已具相当水平;秦时颁布“车同轨”的法令,修建的“国道”——驰道也经过聊城。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迁至现址,用于货运的大车和独轮车比较普遍,人出行乘轿之风渐盛;明代,聊城有7条驿道通往各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车厢包以铁叶的铁甲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轿车”。


年逾古稀、倾心地方史研究的刘洪山先生,对近代古城颇有了解。通过他的介绍,我们能想象出当时古城交通的大致风貌:行人出门,根据行人身份、家境贫富、路途远近等,一般选择轿子、轿车、大车、小推车或骑马、骑驴。货运主要靠大车、推车和畜力,短途货运有时也依靠被称作“脚行班”的人力担运。


  步入现代,古城交通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
  1921年,聊城始有客运汽车;
  1928年,洋车(黄包车)传入境内;
  1971年,城内始有公共客运;
  1996年,经过聊城的京九铁路建成通车。
  进入21世纪,私家车开始剧增。


从此,古城人得以更加便捷地走出聊城;古城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八方宾朋。 


游综观聊城全境,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 现全市辖区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组8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三国时期曹植墓、明代光岳楼、清代山陕会馆、临清运河钞关等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及聊城城关区(县级)隶属该区,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98年3月,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聊城市人民政府。


各个景点简介


东昌湖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当,平均水深3米,蓄水量是杭州西湖的2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东昌湖岸边杂草丛生,沼泽满地,垃圾随处倾倒。东昌湖像一位蒙尘蒙垢的少女,靓丽的风姿荡然无存。九十年代后,巧借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三路建设用土,新建聊城电厂用水,投入资金1.1亿元,对东昌湖进行清淤整治。


南关岛,占地4.9万平方米,原来这里是一片居民区,现在水城集团准备招商开发建设成休闲、娱乐、观光、疗养为一体的高档旅游、商住区,整个规划建筑物地上层数以二层为主,局部不超过三层,建筑形式为灰瓦坡顶,墙体色调以白色为主,整体格调同古城区相互协调,极为古朴典雅。


水城明珠大剧场。剧场为直径83米、高33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半球形建筑,可容纳4000名观众,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开启、闭合功能。开启时犹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之壮观;闭合时则尽显中国国家大剧院之风范,能使观众领略到露天剧场与封闭剧院两种效果之风采。


湖水中的这片陆地就是“中华水上古城”—东昌古城,古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正是因为这座拥有沧桑历史的古城,我们的水才有了凝重的内涵,江北水城才闪烁着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辖区现有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
光岳楼建于明洪武7年,即公元1374年,距今已有632年的历史了。明朝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利用修城余下的木头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建楼之初,被人们称为“余木楼”,又名“鼓楼”。明成化22年,即公元1486年光岳楼大修之后,东昌知府杨能因其地处东昌,将其更名为“东昌楼”。明弘治9年,即公元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随东昌太守金天锡登临此楼,“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所以“取其近鲁,而有光于岱岳也”,而名之曰“光岳楼”。光岳楼之名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


在我国有两大人工工程令世界瞩目——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它自北京迤俪南下,横贯鲁西,直达杭州,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穿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水运航道和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伴着昔日的桨声,聊城曾有过400多年的昌盛,古运河见证了昔日东昌繁华景象,又见证着今日聊城走向辉煌。近日的大运河,两岸店铺林立,河堤绿柳成荫,河中轻舟碧水,已成为聊城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在古运河城区段共建有21座风景桥。凡有河流的地方,就必定有桥,大桥、小桥、长桥、短桥、亭桥、廊桥,造型新颖,风格别致,在这里桥,不仅是路的延伸,更是水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前面这座桥名为望月廊桥,跨径25米,宽10.4米。(数桥老人刘艺华 1058座)


左侧亭然立于水中的是1984年建成的湖心岛,面积2750平方米,岛上建有望岳亭、溢香斋、翠园、垂花门、沁园、观景台、钓鱼台等,望岳亭下绘有《聊斋志异》中胭脂故事连环画,胭脂是蒲松龄笔下一位钟情贤慧的姑娘,几百年来,深受世人喜爱。这里描绘的是清代著名诗人山东学政施润章在聊城明断胭脂案的故事,后来又有人传说胭脂经常在这个岛上以湖为镜,对湖梳妆,所以人们又将此岛叫胭脂岛。岛上仿古建筑构思奇巧,做工精细,奇花异卉,环境优雅,是人们游湖必登之处。


各位朋友,在湖的东岸还设有浮春亭、龙字碑、钓鱼台等景点。


龙字碑位于浮春亭的南面,它立于1987年10月,碑高3.5米,宽1.6米,碑上的龙字高2.5米,宽1.25米,笔力遒劲,别具一格,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题写。杨萱庭是聊城市人,他自幼酷爱书法,尤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书写的李大钊碑文,倍受称赞。


龙字碑的左右两侧便是钓鱼台。钓鱼台位于古城北门至西门之间,全长850米,总投资34万元。1989年5月27日中国钓鱼协会将东昌湖命名为“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并在钓鱼台对面建设了钓鱼台宾馆,以承办全国的钓鱼比赛。1990年10月国家体委在东昌湖成功的举办了全国的钓鱼比赛,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称赞。


大家请看,我们前方这座雄伟的大桥是2003年落成的东昌大桥,又称西关桥,为21孔石拱桥, 象征着跨入21世纪,所以又称世纪拱桥。古时,人们是由吊桥进入古城区,现在连接古城和新城的纽带就是横跨在东昌湖上的四座关桥了。西关桥是在原西吊桥的原址上修建的,它是我市城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桥梁,桥全长322米,宽15米,用青石砌成,桥上筑有优质汉白玉拦板266块,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水浒》人物故事图案,漫步东昌大桥一个来回,就如同看了一遍《水浒传》。东昌大桥(西关桥)、北关桥、南关桥、东关桥,通达四极,拱卫古城,宛如玉龙出海,又似长虹卧波,气势恢弘,美丽壮观。


在我右手前方的就是腾龙广场。腾龙广场中的腾龙雕塑是有两条腾龙和祥云座组成,总高度为15.8米,宽度随视角变化而变化,最大宽度为10米。两条腾龙构成“二龙戏珠”的形象,“二龙”采取中国传统的龙的造型,一升一降,滕于祥云之上,龙身为自由双面曲面造型,龙的头、爪、须、鳍、尾各不相同,体现出龙的力度和动感。


(站在水城明珠大剧场处)朋友们,今天的聊城,一半是是古朴,一半是繁华;一半是绿地,一半是碧波;一半是江北的壮丽,一半是江南的婉约。无论是古城、小岛还是廊桥、铁塔,每一处都浸润着水城的福祉和气息,环湖而行,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处都有故事。


不知不觉中,我们整个江北水城的游览要结束了,我们饱览了水城的厚重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希望本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购  说到聊城的购物,我们现在所处的大街呢就是聊城的主干道东昌路,东昌路全长6.5公里,宽40米,聊城的市委市政府,军分区,财局,规划局等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我们的东昌路上,聊城的购物中心,金鼎商厦,百大三联,以及新建成的金鼎购物中心都在我们的东厂路上,所以呢 ,东昌路既是聊城的经济大道,又是聊城的政治大道。仅次于东昌路的就是和东昌路十字交叉的这个柳园路,柳园路全长是7.5公里,宽也是40米。现在正在扩宽道路,是聊城的第二主干道。


娱乐聊城素有“江北水城”之称,水上娱乐项目更是丰富多彩,跳水、水上摩托艇、快艇、滑水等,极具速度、激情,别样的娱乐与休闲。夜幕降至,华灯初上,霓虹闪烁着现代都市的快乐节奏,KTV、酒吧、迪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缤纷的霓虹闪烁着快乐的节奏,夜在灯红酒绿中迷醉,变得妖娆多姿!或漫步于芳草茵茵的城市广场,或荡舟碧波荡漾水色湖光中,享受都市别样的宁静与惬意。


现在聊城人闲暇时期又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天沐温泉,天沐温泉属于硅酸泉,温泉水从地下500多米深处涌出,日出水量达7000吨,水温常年保持在57℃左右。据研究,江北水城温泉水含可溶性氧化硅70-90毫克/升,符合国家硅酸泉的分类标准。水中富含硅酸元素及48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无色无味,水质细腻,对皮肤、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有显著疗效。丰富的矿物质含量,温和的水质和充沛的储量,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保健温泉。


聊城的文化和风采大家现在可能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聊城的名人也是人才辈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刚才说到的民族英雄岳飞,抗日名将张自忠,我现在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傅斯年。傅先生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的第7代孙,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并最终把孔轰下台。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傅斯年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傅斯年先生疼爱学生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讲台,新闻报道曾广播说“傅斯年先生弃世”,被其学生听成了“傅斯年先生气死”。于是台湾大学学生聚众要求校方惩办凶手,直到当时台湾国民政府官员出面解释清楚,学生才退去。由此可见傅斯年先生深受学生喜爱。


说到台湾大学,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综合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现任校长李嗣涔,台湾大学英才辈出,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李登辉,连战,吕秀莲,马英九,苏贞昌,谢长廷,还有一些明星 周华健 苏有朋等都是毕业月台湾大学。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读书报告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胡适曾经这样评价过他:“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的、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傅斯年出生于1896年,这就使得他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后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从而转变了自己的思想。不得不说,这样的生活背景和顾颉刚是如此的相似,并且,这两位历史学大家的学术研究也是相互依存的。


傅斯年为人们所称道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建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个为历史发展拓宽道路的重要研究机构。之所以建立这样一个研究所,傅斯年认为语言学和历史学在中国发端最早,最为丰富,但过去的研究,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声称:要采用从欧洲学来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以开创新局面。②傅斯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学和语言学开了一个好的端绪之后,不能随时发展,到了现在这样落后?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表明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欧洲的历史学、语言学注重观念的更新,研究材料的挖掘和方法的运用;而中国的历史学、语言学却在发展中“题目固定化了,材料不扩充了,工具不添新了”。


于是,他总结了这样三个标准:


㈠ 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地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这就是科学的研究和书院学究的研究的区别。)


㈡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


㈢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


同时,他提出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三条宗旨:


㈠保持亭林、百诗的遗训,利用新的材料,客观地处理实在的问题,因解决问题更生问题,因问题之解决更要求多项的材料;


㈡扩张研究的材料;


㈢扩张研究的工具。


然而,什么是应该反对的呢?傅斯年提出:


㈠反对“国故”这个概念;


㈡反对疏通,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明显了;


㈢不做或反对所谓普及哪一行中的工作。


傅斯年对于为了搜寻新材料,提出了一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④而这一名言的提出,是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结晶。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集中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和《史学方法导论》中。他是“史料学派”的开创者。作为一个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学者,他的史学思想是如何发展的呢?其实,一个学者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可以根据他的求学经历来分。那么,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就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1-1908),在家乡他读的是中国古籍,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阶段(1909-1919),他接受的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是由胡适传播的西方文化;


第三阶段(1919-1926),在欧洲英德时期才真正接触了西方文化。因此,傅斯年的史学思想的形成,既是对传统史学思想的继承,又是对西方史学思想的借鉴和吸收,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在传统史学方面,傅斯年显然继承了清代考据学的思想。清代考据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对于考据学,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考据学者们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如果没有清代考据学者的整理与研究,近现代学者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不知要走多少弯路,耗费多少精力。尽管其研究和整理尚未能进入理性的批判与反思这一层,但他们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翔实可信的资料。傅斯年认为“一种学问中的题目能够新陈代谢,则所得结果是可以层层堆积上去,即使年代久远,堆积众多,究竟不觉得累赘,还可以到处出来新路。”


所以要不断地扩充史料以获得研究历史史实的依据。同时,傅斯年接受了西方科学的史学思想,他曾自己宣称“我们是中国的兰克史学”。兰克史学基本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确实,傅斯年提倡扩充史料,依据史料复原历史,但是,他是否真的是兰克史学还有待史学界的讨论。


在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指导下,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了扩充史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殷墟的挖掘和对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殷墟的挖掘是科学考古的结果,经过15次的挖掘,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百年,这一结果就是扩充史料以去伪存真的鉴证。并且,傅斯年建议中央研究所购买了清内阁大库档案,与陈寅恪、陈垣和徐中舒共同出版了《明清史料》,为明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然而,为什么傅斯年会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主张呢?除了他接受了兰克史学的观点之外,他同样也接受了顾颉刚的疑古思想——历史是层累的造成的⑨。尽管考据学派能够还原一部分的史料,但是主观因素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傅斯年追求着完全客观的史料,但是忽略了主观因素的无法避免。同时,傅斯年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史料,但是又不反对以艺术的手法著史,这就造成了他的思想的矛盾性。并且,史料只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中介对象,而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脱离于历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同时,在“史学就史料学”的观点提出后,许多学者纷纷致力于史料的扩充,却忽视了历史的社会功用。这就是傅斯年思想的局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史料学派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历史语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特别是历史学的发展,其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窑洞回忆北大往事


毛泽东是1918年夏天从湖南乡村走进北大校园的,就在这期间,他和大名鼎鼎的胡适以及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遭遇了。


许多年后,毛在延安那口黄土凝成的简陋窑洞里,于寂静的夜幕中伴着青灯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了这段使他刻骨铭心的经历: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对于我,北平好像花费太大了;我是从朋友们借了钱来北平的,来了以后,马上就必须寻找职业。杨昌济——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寻一个职业,他就把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主任。这主任就是李大钊,他不久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后来被张作霖枪杀了。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给我一笔不算少的数目——8块钱。”


又说:“我的地位这样地低下,以至于人们都躲避我。我担任的工作是登记图书馆读报纸的人们的名字,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把我当人类看待。在这些来看报的人们当中,我认识了许多有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名字。像傅斯年、罗家伦,和一些别的人,对于他们我是特别感兴趣的。我打算去和他们开始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忙人。他们没时间去倾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这段回忆不但令毛泽东感到悲伤,亦令后来的天下读者倍感心酸。从这段不愉快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年在北大“不可一世”的傅斯年,的确是“目空天下士”的。同当时所有的人一样,傅没有想到毛日后会成为比他还要不可一世和充满霸气与豪气的伟人,当然更不会想到许多年后有延安相会这一段插曲。


倘傅氏有先见之明,以他的聪明与世故,想来是会”有时间“去好好聆听一下这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几句“南方土话”的。不过当时一直处于人微言轻之尴尬地位的毛泽东,对傅斯年等人扬风扎猛的做派,也由最早的崇拜渐渐转为失望。


据傅斯年的侄子傅乐成说:“毛在北大写信给朋友,说他被孟真先生和罗家伦等人欺骗了。因为他们不像他在长沙耳闻的那么优秀。”这就是说,后来的毛泽东以他的磅礴之气与对世事的深刻洞见,已不把傅斯年、罗家伦之辈放在眼里了。


1932年9月18日,傅斯年在《独立评论》发表的《“九一八”一年了!》的政论文章中,谈到中国政治的出路问题,他认为国民党自身已腐化堕落,弄得天怒人怨,国势濒危。尽管如此,中国还没有任何其他的政治力量可取而代之。傅氏打比方说,这就好比明朝亡国的时候,南京北京的姓朱的都不高明一般。


令傅斯年深感汗颜的是,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已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了。然而,傅斯年毕竟是傅斯年,尽管此时与他对座者在政治气势上今非昔比,但他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神态举止不卑不亢又不失大体,只是说话的口气较之当年识时务一点罢了。


因了北大的这段因缘,毛泽东单独拿出一个晚上与傅斯年进行交谈,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细节是,毛没有忘记北大时代令他百感交集的情结。当毛谈及傅曾在五四运动中大出风头,并为反封建与新文化运动做出过贡献时,傅斯年狡猾而又识趣地回应道:“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与左舜生的糊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泽东听罢如此得体又使双方皆不失面子的话,心中大为舒畅。


毛、傅的延安谈话,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位重要人物交往的关键内容之一。《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中收录了毛泽东给傅斯年的一封短笺和所写条幅,另有给王世英的一个便条。便笺曰:


孟真先生:


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


敬颂
旅安
毛泽东
七月五日


毛的条幅这样写道: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人咏史一首
书呈孟真先生 毛泽东


傅、毛延安相会最精彩的故事,以这几幅墨迹作了见证。


一夜长谈,也未成朋友。


访问团共在延安逗留4天。在6位参政员与中共领导人的相互会见中,黄炎培谈了对国际、国内局势的看法,还谈了所谓一人、一家、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也”等所谓“兴亡周期率”,颇得毛的好感,对方表示中共可以找到一个好法来摆脱这个周期率云云。


毛泽东还对来访者说:双方的门没有关,但门外有一块绊脚的大石挡住了,这块大石就是国民党不顾人民极力反对,强行要开的所谓国民大会等。重庆来的策士们与中共高层人物经过多次会谈,最后总算形成了一个《中共代表与褚辅成、黄炎培等参政员延安会谈记录》文件,可视为几天来会谈的总成果。


7月5日早餐后,访问团成员匆匆赶往机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亲到机场送行。最后握别时,毛泽东特地叮嘱6位参政员到重庆后务必向蒋委员长致谢,并称:“有诸位来延安,使我们听到许多平时不易听到的话,增加了不少了解。并祝蒋委员长健康。”同时,毛还托傅斯年转达自己对胡适老师的问候——尽管胡适与傅斯年一样,当年甚是不把这位图书馆助理员放在眼里。


6位参政员风尘仆仆回到重庆,除向国民参政会和蒋委员长递交了《会谈纪录》外,各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报章文字或发表了谈话。此次访问团的盟主黄炎培于兴奋之中点灯熬油,苦干了几天几夜,草草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出版发行,内中对延安的人和事极具赞赏,文中说:“在延安的几天里,随处可以见到,这是事事有组织,人人有训练的缘故。我们应该知道中共政治作风已变了。不是变向别的,而是变向平凡。”最后的结论是,自己的延安之行“如坐春风中”。


与黄炎培不同的是,左舜生的文章中念念不忘他的梦中情人——蓝苹,左氏说:“七月五日那天,我们离开延安的时候,毛带着他们一个七八岁的女儿(即李讷,时5岁)来送我们,两只秀美活泼的眼睛,看样子似乎和我在战前见过一次的蓝苹有点像,可是蓝苹本人依然没有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当我们的飞机起飞以后,我还是感到这是此行的一点遗憾。”


与黄、左大不同的是,傅斯年的延安之行,有自己的观感。他和毛泽东因为旧曾相识的关系,单独聊了一夜。上天入地的谈开了,也并没有使他们成为朋友。


因为了政治观念的分歧,傅斯年与毛泽东的关系,和后来的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关系极其相似。各自的性格与政治倾向不同,是傅斯年不可能对毛泽东产生崇拜的根本原因之一。


摘自《陈寅恪与傅斯年》 岳南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十二月初二,是博通东西学问的兵工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俞大维(DavidYule,1897—1993)一百一十岁冥诞。对这样一位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理应有所纪念。《文汇报》编辑知道我对俞大维和他出身的浙江山阴俞氏家族做过一些资料整理的工作,有一点儿个人研究心得,嘱我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他。我想,追怀俞大维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台湾较多,大陆较少),还能写些什么呢?手边刚好得到一本《名人与佛教》,打开来一翻,有两页是讲俞大维晚年皈依佛教经过的,但是错误却有不少,而且失之过简。我就想依据比较可靠的史料,略述一下俞大维福慧双修、皈依佛法的因缘始末。 


一、家谱 


在进入正题之先,我先来提供一些浙江山阴俞氏家族的背景材料。山阴俞氏是书香官宦世家,与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关涉很深。但是,由于缺少第一手材料,很多朋友搞不清楚这个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至于以讹传讹,闹出不少笑话。前不久,承俞大维的义女、资深图书馆学家林光美女士从台湾寄给我相关的俞氏家谱资料,或可有助于确定一些基本事实。 


山阴俞氏家谱辈份排行的用字是“文明大启声振家邦”,俞大维乃是出自俞文葆这一支。俞文葆有三子一女,即俞明震、俞明观(鼎)、俞明颐和俞明诗。俞明震是晚清大诗人,生有一子五女。一子即俞大纯。俞明观生二子(大绪、大经)二女(大慈、大蕊)。俞明颐就是俞大维的父亲,娶曾国藩嫡亲孙女曾广珊,生五子(大维、大纶、大绂、大絜、大纲)五女(大緈、大绚、大缜、大絪、大綵)。俞明诗最小,嫁给俞明震的好友陈三立做继室,生四子(隆恪、寅恪、方恪、登恪)二女(康晦、新午)。目前居住台湾的92岁老寿星俞大杰女士,是俞大维的堂妹,其父是俞明临,系属另一支远房的家族。 


俞大维有三个儿子。长子俞扬和,曾任空军军官,退伍后定居美国,娶蒋经国之女蒋孝章为妻,生有一子俞祖声。俞扬和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次子俞方济长期在俞大维身边生活,现已去世。三子俞小济一直住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藏书甚多,尤以佛书为最,其中还有梵文贝叶经。俞小济至今仍保有他父亲许多相关资料,如哈佛学生证和在柏林大学听爱因斯坦讲课的听课证等。未来有可能会将这些遗物捐献给建立在金门榕园的俞大维纪念馆。 


二、佛学 


浙江一省,自古佛教鼎盛。特别是普陀山,一向被视作观音大士的圣域,每年有无数巡礼者拜山朝香。在这样浓郁的宗教气氛熏染之下,俞家上下很多人都是佛教信徒。俞母曾广珊饱读诗书,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俞大维自幼生活在弥漫着虔诚气氛的佛化家庭里,耳濡目染地就学会了拜观音大士,也使他对佛学书籍发生兴趣。俞明颐和法相唯识学大家、支那内学院的创立人欧阳竟无相识。《李一平诗选》里有一张旧照片,拍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群人在庐山合影,坐在前排的四个人里,我们可以认出俞明颐、欧阳竟无和陈三立。南京友人许树铮先生告诉我,据欧阳竟无弟子游侠说,国民政府海军司令桂永清(游侠的上司,也是俞大维和徐培根的留德好友)也曾在支那内学院旁听。我想,俞大维通过自己的父亲与好友的这些关系,对欧阳竟无和吕澂师生创立的支那内学院应该是有相当了解的。 


1918年秋,俞大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自费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和数理逻辑学。他在留学期间一直使用“David Yule”这个英文名字,其中缘故是因为他十分仰慕苏格兰东西交通史家亨利·玉尔爵士(Sir Henry Yule)。在哈佛时,俞大维曾听兰曼(Charles Rockwell Lanman)和吴兹(James Haughton Woods)两位教授所开梵语、佛学和印度哲学课程,和他同时听讲的还有汤用彤和陈寅恪。兰曼是美国印度学权威和杰出的梵语教师,著有《梵文读本》、《印度泛神论考原》等书。吴兹译注过《瑜伽哲学本经》的注疏,曾任哈佛哲学系主任,晚年学习汉文和日文,亲赴日本研究天台宗,却因心脏病突发殁于京都。俞大维的博士论文上面,还有吴兹的亲笔签名。 


俞大维从哈佛毕业后转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他的表兄陈寅恪也于同时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研习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太虚法师环游世界讲学传法,在1928年底访问柏林时,曾“日与留德学生俞大维、赵懋华、周自新、钱子宁、李祖冰、邓名方等相晤谈”(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年谱》)。《太虚大师寰游记》(释满智、释墨禅编录)中也记曰:“俞君于各国文学及哲学佛学皆深有根柢。赵懋华女士亦于柏林大学研究哲学。”赵懋华(德文名Esther Mon-hua Liang,这是随夫姓改叫梁懋华)是外交家梁颖文的夫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一批女生,曾以《叔本华学派的伦理学》一文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俞、梁两家的关系十分亲密,梁颖文和赵懋华是俞小济先生的干爸和干妈。 


从德国回国后,俞大维一直从事兵工生产和交通邮政的规划和管理等事务,但仍坚持阅读和收藏中外文佛书。抗战胜利返回南京后,他曾拿苏俄佛学名家Th.Stcherbatsky的《佛家逻辑》和意大利西藏学家Guiseppe Tucci从藏文译成英文的《迴诤论》念给已经失明的陈寅恪听。他去台湾之后,这个习惯依然未变。据许逖回忆,俞大维在台湾退休后,“虽以杖国之年,颐养林下,但对当前的学术工作,却未一日稍停关注……凡治学上有一得之长,经先生发现,可予启导之后辈,均蒙先生直接召往面谈,并在治学的方法与典籍上给予种种启导与协助。例如笔者的好友,专治佛学文献学之蓝吉富弟,就因所译《佛教哲学要义》(日人高楠顺次郎英文著作)一书,先生读后即约叙。吉富遵示往谒,先生不但先后示以20世纪初欧陆佛学大师Th.Stcherbatsky之英文名著Buddhist Logic(研究佛教因明学之经典式著作),与《佛教文库》(Bibliotheca Buddhica,共32册,内容梵、藏、德、英、俄、维吾尔等文),并赠以印度学者P.V.Bapat,西洋学者E.Conze等之英文佛学名著多种。吉富更发现先生视为常识的佛学典籍,国内知之者,恐亦不过数人而已。”

 
在台北俞府,佛学藏书极富。俞大维把他爱读和常读的一些书,诸如佛学家吕澂的著作以及《大正新修大藏经》,都放在自己的卧室里。到晚年,他曾将三部外文佛书交付蓝吉富创办的新文丰出版社影印出版。这三部佛书分别是日裔美籍佛学家羽毛田義人(Yoshito S.Hakeda)译注的《大乘起信论》,英国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从鸠摩罗什汉译本重译的《妙法莲花经》,以及德国学者JakobFischer和两个日本学者(Yokato Takezo和Kawase Kozyun,原名待考)翻译成德文的《维摩诘经》。这三部佛典,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书。据林光美表示:“俞公非常喜欢这三本书。他常说这是佛经的精华,不论是研究者或佛教徒都是应该看的。他手上皆是原本,其中《维摩诘经》是他亲自于1951年在东京买的!”俞大维将它们重印出版,想来自有他的一番道理。在佛学义理方面,俞大维好像特别留心佛家因明、唯识、中观论典(他自己藏有印度佛学家Murti研究中观宗的《佛教哲学纲要》),这和他早年在欧美所受名理训练可能不无关系。

 
三、佛画 


俞大维一生都在研读中外文佛书,但一直没有正式皈依佛法。直到往生前不久,才因一段因缘,成为佛门弟子。那是一种升华,是真寂静。 


台湾南投县水里莲因寺有一位忏云法师,祖籍山东,是律宗的传人,善画观音大士像。1958年,也就是“八·二三金门炮战”那一年,忏云法师绘了一幅观音像送给孙立人将军的夫人。孙夫人自“孙立人事件”后,对佛教信仰很深。她把忏云法师的观音像转送给俞大维,只说是一位山东的法师所绘。俞大维非常珍惜这张画,不仅裱好挂在客厅里,而且此后三十多年中,复印了数万幅赠送亲友,还装框送了好几百幅。他说:“印佛像是无相布施,不求任何回报,福缘是很大的!”在这三十多年里,俞大维从未见过原画的作者忏云法师,也不知道他还在世与否。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说,这幅观音像是忏云法师的笔触,他是当代戒行极高的高僧。闻此,俞大维感到很惊讶,原来画观音像的法师还健在。他既高兴又佩服,于是就派照顾他的三位护士中的高翔燕护士(也是极虔诚的佛教徒)到台北的慕钦讲堂,找到与忏云法师很有渊源的承天禅寺广钦老和尚的弟子传顗法师,再由传顗法师引导忏云法师于1993年2月17日来到俞府。 


忏云法师当时看到俞大维供的观音像只孤零零的一张挂在客厅,于是就命他台湾大学皈依的弟子朱文光再送来一幅对子:“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就在当天,由忏云法师主持,俞大维在护士的搀扶下,向着观音像和对联行礼,正式皈依佛门,成为一名居士,法名“净维”。俞大维希望能以忏云法师的影响力,在一年内将观音大士像送给台湾每一个家庭,让家家祥和,“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这么多纷争了”。俞大维送给忏云法师新文丰影印的《大乘起信论》、《妙法莲花经》等书。忏云法师回赠《菜根谭》、《了凡四训》、《影尘回忆录》三书。在主持皈依仪式时,忏云法师提到人世间的荣华富贵都是无常的,只有佛法是永恒的真理。俞大维深表同意。忏云法师同时希望俞大维能在军中推广佛法,相信在佛法的熏陶下,必能让军中同袍更加向上。 


俞大维皈依佛教,有三点和一般人不同。第一,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浙江人,浙江有普陀山,所以很多浙江人从小就信仰观音菩萨。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信佛教,拜观音菩萨;一个人信仰的养成,最重要在小的时候,像国外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信天主教,都是从小就信仰的。”第二,他始终强调“老百姓信的我都信”。1984年4月,他率亲友十数人前往台湾中南部参访,特别去了鹿港天后宫、北港天后宫和鹿耳门天后宫。所谓“天后宫”,就是妈祖庙。每到一个天后宫,他都行跪拜礼。于是,就有人问他:“您是学科学的,为什么也相信这一套呢?”他简单地回答说:“只要老百姓信的,我都信。”类似的话他在其他场合还说过多次。第三,他皈依佛门时,并没有对忏云法师行跪拜礼,只是对忏云法师画的观音大士像行了跪拜礼。换言之,他其实是皈依了观音菩萨!据林光美言:“俞公皈依佛门那天,我人在美国,但我知道他不会拘泥形式,所以当我去看他时,问他‘您真的皈依了吗?’他笑而不答,只说‘我没有下跪!’然后将忏云法师所赠的佛珠等信物都给了我!这是我的‘福报’!”这是最真实的俞大维。他一生不论治学还是做事,都是特立独行,就连皈依佛门,也都是这样与众不同。 


四、往生 


1993年6月,俞大维渐显病容,主要是体重减轻,不肯吃东西。林光美告诉我:“我只有天天下班后买牛肉面给他吃,他实在不想吃,但又因为我劝吃,他通常只吃一二口就告诉我,他待会儿吃。但我知道他不会吃了,只会让给儿子方济吃!护士要送他到医院,他坚持不去,只好请医生来家诊断。俞公竟躲到茅房,然后问医生走了没有?医生说,还没走,就等您出来!可见其赤子之心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进了医院恐就回不了家了!高护士在6月29日请忏公再来看俞先生,忏公说:‘他很难过关了!’同时嘱咐道:‘断气时,绝对不要动他,不换衣服,助念八小时!’”他的病症,医生诊断是胰脏癌。林光美表示,俞先生从不吃东西开始,并没有任何不舒服或疼痛的感觉,直到6月30日送到医院,他还有说有笑。他对林光美说:“若你出差,‘要快马加鞭一夜还!’”(这是京剧《四郎探母》“坐宫”里的唱句)。当医生检查出是胰脏癌时,大家都很吃惊,因为这会是最疼痛的癌症,但他丝毫不觉得。医生说,病灶正好在不会感到疼痛之处。正因为如此,一般不易察觉。而一旦查出来,往往就处在末期了。所以,俞先生住进医院近一周就往生,没有受到病痛的煎熬。他的确是有福报之人。 


五、舍利 


7月7日下午3时,俞大维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医生把点滴管和输尿管拔去后,一直陪侍左右的亲友随着电子念佛器的念佛声一心诵念佛号。不久,慕钦讲堂的信友们赶来帮忙盖上陀罗尼经被,先提示他印赠观音像功德无量,接着就念诵阿弥陀佛佛号。据说,大约四个小时之后,发现他的两颊泛有红晕。晚上10点钟,慕钦讲堂的传顗法师代表忏云法师来做提示与大迴向。这时再看他的遗容,似显眉开眼笑之姿。在助念八小时之后,俞大维的遗体于晚间11时送往太平间。遵从他生前遗嘱,不举行任何公开的仪式。到了第三天,也就是7月9日的早上,他的遗体在台北三军总医院入殓,随后送往台北市辛亥路第二殡仪馆举行简单的火化仪式。这个时候,传顗法师带领四位法师和三十位信友在场念《阿弥陀经》,唱诵佛号。在等待火化的过程中,有慕钦讲堂的信友俏俏说,俞先生有很多瑞相,可能会有舍利子。两小时火化后,果然看到几十颗有颜色的舍利花和一颗舍利子,特别是头盖骨上有大朵的舍利花。据台湾《佛教世界》报道,在第二殡仪馆火葬场负责捡骨的田师傅事后对记者说,依他十年捡骨的经验,只有极虔诚的佛教徒、善心人士或修持很久的出家人,火化后才会有舍利子或舍利花。林光美表示,俞先生虽不是出家人,但他以福田广栽,证明佛性在心,遗体火化所烧出的舍利子、舍利花,岂止是慈悲心怀的结晶。如今,舍利子和舍利花均展放在金门榕园的俞大维纪念馆供后人凭吊。
俞大维去世后,诗人余光中写了一首诗《一片弹壳》。诗后的附记说:“一位老将今夏去世,火化之后,在后脑捡出一小截弹片。那是三十五年前,也是夏天,金门炮战的见证,一直留在他身上,不曾取出。虽是小小的一片,其意义当重于千百舍利子。”他虽然没有提这位“老将”是谁,但很清楚是指俞大维。余光中在诗中对舍利子作了他自己“唯物论”的解释,同样耐人寻味。现在,我把原诗节引在下面,供大家参阅:“今夏,热烈的只剩老太阳/那场炮火早散了余烬/除却这一片薄金属/弹道学一件例证/考古学一截样品/销在你旧伤的深处/终于,焚化炉将你吐出/一过了火涤之门/再难分是劫灰,是炮灰/诵经声中,高僧肃然/将一粒舍利子郑重检出/但是我,远在南部/却听见一声金属的厉啸/越过岛上千般的争吵/越过众口不休的嘈嘈/从那堆火烫的灰里/一截复活的弹身/三十五年后回头喊魂/对着古战场的方位/只为它永忘不了/在历史呼痛的高潮/一片弹壳撞开一颗脑壳/是多亮的烛光啊多响的分贝。” 


六、佛书和哲学书 


俞大维一生为官清廉,生前立遗嘱中言:“余仅有之物质财产,只是书籍。唯大部分已毁于兵燹。”朋友曾送给我一本他1932年购于柏林由德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Heinrich Scholz所著的《逻辑小史》,想必是他在大陆所失藏书中的一粒微尘。俞大维去世后,在他的灵堂上供着他的一帧遗像。遗像正下方的哈佛校旗遮盖处,隐隐露出书籍的一角。我特别留心问过林光美,哈佛校旗下盖的大概是些什么书,她说都是俞先生生前常看的。幸好她留了一个书目,我把它抄在下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唐贤三昧集》;《大正藏》第三十一、三十二册(内收唯识、因明、中观论典);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剑桥中古史);The Meaning of Truth(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祖师William James的《真理的意义》);Einstein(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Philipp Frank的经典作品《爱因斯坦传》);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James Mark Baldwin主编的两卷本经典辞书《哲学与心理学字典》);Handbook of Chinese Buddhism being a Sanskrit-Chinese Dictionary with Vocabularies of Buddhist Terms in Pali,Singhalese,Burmese,Tibetan,Mongolian and Japanese(德国东方学家Ernest J.Eitel的《便携梵汉字汇》);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欧洲近代史》);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1872-1914(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罗素的《自传》第一卷);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汉学家Arthur Wright主编的著名论文集《中国思想研究论集》);Buddhism(英国印度学家、佛教史家Edward Conze的《佛教》);The Essentials of Buddhist Philosophy(高楠顺次郎《佛教哲学要义》);The Buddha’s Philosophy(George Allen从巴利语佛典选译的《佛陀哲学》);Chinese Buddhism(英国传教士、汉学家Joseph Edkins即艾约瑟在1893年出版的《支那佛教考》);TheLand of the Lamas(美国西藏学家Rockhill即柔克义的《喇嘛国考》);Outlines of Mahayana Buddhism(铃木大拙的英文成名作《大乘佛教概说》)。
这是我见过的最别致的“法供养”。看了这个书目,我想内行的读者一定会暗暗点头吧。 


七、余响 


俞大维的一生,是在优越的家世背景下,开始于科学和哲学的研习,与陈寅恪一起被傅斯年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他中途加入军政界,能以清廉自守,参与规划了中国兵工和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晚岁复归于学术,读书但不著书,不写自传(包括不做口述历史),最后归心于不立文字、悲天悯人的佛法。对于大家的恭维,俞大维生前最爱说“我是Common Man With A Common Sense(有常识的凡人)”。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知识结构,是值得我们后人深思的。吴锡泽《俞大维先生论学管窥》一文(收进《新叶集》),曾以《老子》“知者不言”一句形容俞大维的人生境界,是颇为恰当的。毛子水写给俞大维的联句“经文纬武奇男子,特立独行大丈夫”更是为其一生作了最好的诠释。今搜罗新旧文献,参以俞氏亲友回忆,草成此文,不敢代“知者”言,谨以作俞大维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之纪念。 


俞明震
· 其三弟俞明颐的妻子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泽之女,曾广珊。
· 长子俞大纯,陇海铁路局局长。
· 侄子俞大维,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等职
· 侄女俞大彩,傅斯年夫人。
· 孙俞启威,又名黄敬,俞大纯三子。
· 曾孙俞正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 曾孙俞强声,俞启威长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局(国家安全部前身)北美情报司司长,1986年叛逃美国。


临清贡砖

临清贡砖明清两代 “岁征城砖百万”,当时临清每年的贡砖烧造实际数量应远远超出几百万块的贡砖数量。据考证临清官窑多分布于运河两岸。明清两代临清为州,后升为直隶州管辖夏津、武城、邱县、馆陶四县。官窑的分布应以临清为中心,南至现河北省馆陶县境内,北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夏津县,东至现临清魏湾乡,原清平县的漳卫运河及会通河两岸。在此区域内窑窑相连,常以群聚,康熙时客居临清的江南文士袁启旭曾赋诗吟咏烧砖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属斤 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 


皇家营建所需贡砖在距京城迢迢几百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其原因有两种。一是烧造贡砖必须所具备的内部原因:首先临清当地的运河淤积土质好,俗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再者当地的烧造工艺技术娴熟、独特。烧出的砖品种齐全、色泽纯正、形状规整。有诗云:“朱花钤印体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二是促成皇家指定在临清烧造贡砖的外部原因:临清傍临运河,贡砖烧成检验后可直接装船解运京师。诗曰:“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砖如丝连”。并且当时临清是卫所重镇,屯兵拥众,又是国家储粮基地,还是商业都会,可以严格控制各地派出徭役滋事生变,满足窑工生活日用所需。 


由于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土质特别,水质不碱,成为当时生产贡砖的首选之地。于是在临清划地营建官窑数百座,专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至清代末,烧砖工艺延续达500多年。临清贡砖除用于北京皇宫等建筑外,广泛用于全国各地。 


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成砖检验等复杂的烧制工艺。临清贡砖生产工艺复杂精细,且用土讲究,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以及漳卫河水(俗称阳水)烧制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临清贡砖生产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取得的独特经验,明清时期用此工艺生产的大青砖已被故宫等多处世界级文化遗产建筑所用。 几百年来,此砖不碱不蚀,质地仍坚硬如石,显示了临清贡砖烧制工艺的高超。临清砖开发并恢复生产后,已用于蓬莱水城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维修,现正扩大生产规模, 以满足全国各地古建筑的修建使用。 


现在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贡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等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贡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500多年的历史中,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中国任何地方无法比肩的。

 
如今,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出济宁后从梁山县与阳谷县之间穿过黄河,一路北上进入具有“江北水城”之称的聊城。

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很深的地方。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今京杭大运河北段)就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对隋、唐、宋、金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从此聊城漕运发达、商贾云集。这一时期聊城运河可称得上是“舟楫如云、帆樯蔽日”。河中停泊船只接连数里,这样的繁盛一直延续了400多年。

聊城因“运”而兴,大运河不仅给它带来了四百年的经济繁荣,而且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象一条玉带穿越聊城市区的古运河两岸文化遗迹多如繁星,位于聊城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山陕会馆。

明清时期,聊城成为全国闻名的九大商埠之一,各地的商人都会聚聊城。于是,在运河边建起了这座山陕会馆,当年这里是山西和陕西两地商人进行商务活动和歇脚的场所。在明清时期,象这样的会馆在聊城就有八座之多。

京杭大运河出聊城继续北上就来到了临清。临清本是鲁西北的小镇,因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繁忙而成了闻名全国的运河沿岸四大商埠之一。就在这个昔日繁华的小镇上,至今还能见到因运河而保留下来的大量历史遗迹,运河钞关就是一个。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上曾有八座钞关,而临清钞关每年向朝廷征收税银达8.8万两,收税位居八大钞关之首。

明代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引发了沿河地带产业结构的变化,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数临清贡砖最有影响。作为朝廷指定的烧砖基地,临清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工匠技艺代代口授身传,遂使临清的青砖烧造工艺名闻遐迩,根据史料记载,为修建北京城,最多时临清城里聚集的烧制贡砖的工匠达到四、五十万。

2010年6月初,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前夕,记者走进了位于临清西陶屯村,见到了“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传承人、72岁的景永祥老人。老人说,他家祖辈从事贡砖烧制这一行当,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家祖传的贡砖烧制技艺至今已经传承了200多年。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殿。朱棣钦定在临清建贡砖烧制基地。明清两代,临清境内的砖窑多达数百座,都分布在运河沿岸,窑工多达数十万。前后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皇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九门城楼、钟鼓楼、文庙以及王公府邸,所用的全是临清贡砖。故有“临清贡砖撑起了北京皇城 ”的说法。

景永祥老人说,营建皇城所需贡砖之所以要选在迢迢几百里之外的临清烧造,一是因为临清的土质好。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刷,临清很多地方形成一种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莲花土”。这种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尤其是砖的硬度高达到27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都高;二是临清的水质好,当时的漳卫河水质清澈,碱性很小,适宜制砖;三是临清傍临京杭大运河,运输极为方便。

据景永祥老人介绍,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十分精致。首先要选取黄河淤积的“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筛后,选出没有杂质的精土放入池中浸泡。浸泡时间需要一年,过滤出细泥膏后,经过人或牲畜的踩踏,去除泥内气泡。然后经过“醒泥”、“摔泥”过程,放入砖模内用板拍打成坯。再将砖坯晾干后装入土窑。装窑后,用豆秸或棉杆烧30天左右,再用水慢慢洇窑,然后出窑。贡砖烧制多达18道工艺流程,而且每道工艺都需要工匠们一丝不苟。

景永祥老人还说,烧一窑贡砖,需要一个月,也就是说,一孔窑每年最多烧12窑贡砖,产量有限。这些年,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古建筑物的修葺,临清贡砖在各地的需求量大增,订单逐年增加,但贡砖产量成了“瓶颈”。“前个时期山东台儿庄古城全面修复,有一个300万元订单的大买卖,但由于产量有限,这个订单愣是没敢接。”

尽管景永祥经营的贡砖生产基地如今已建了6个窑墩,砖坯基地也扩大到了30多亩,但目前的生产能力依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贡砖曾经书写了历史的辉煌,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生命力。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发展临清贡砖这一文化遗产,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保护计划,设立保护研究机构,建立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大资金投入,力争使临清成为全国知名的古建筑维修用砖生产基地。

临清贡砖,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技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期待着新生。


聊城导游词

第五篇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导游员「聊聊」,今天由我陪同您一起游览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山东聊城。
聊城古称东昌府,居鲁西,毗泰岱,临黄河,是一座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城市。聊城因水而兴,水是聊城魂。中华母亲河――黄河在聊城境内蜿蜒百里;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之多。京杭大运河、徒骇河等多条河流穿城而过;在聊城40多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水域面积达到三分之一。


下面,请各位随我从明珠码头开始,泛舟水上,一起游览最核心也是最能体现水城特色的景区――东昌湖与古运河,亲身感受江北水城之秀美,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之幽邃。


朋友们:我们乘坐的船已经缓缓启动了,首先我们游览的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水域总面积6.3平方公里的东昌湖,烟波浩淼,环抱古城,河湖相连,城湖相依,形成了聊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格局。


这在全国独一无二,被清华大学作为典型案例收录在土木工程系教材中。


聊城又称凤凰城,在船的右前方,湖南岸有一个金凤雕塑,就是为了纪念一个凄美的传说而建。从前,聊城一带曾是一望无际的梧桐林,生活着一对恩爱的凤凰,统领着百鸟、护佑着百姓。东海一条黑龙欲将此地霸为己有,和凤凰打斗三天三夜。公凤凰战死,母凤凰因腹中有蛋,暂时离去。从此,黑龙在此安家,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有一年,地方官见这里湖波荡漾,林茂花繁,决定在湖中建城。夜里一只凤凰托梦给他:“要建城,自有王东、王昌二人助你。”原来,母凤凰自离开之后,因过度悲伤,虽生下两蛋,却未能孵化。后与一个叫王成的人结为夫妻,生下王东、王昌兄弟。母凤凰让二子帮助修城,目的就是寻机向黑龙报仇。动工那天,一只凤凰引领着百只装满桩木、石块的大船驶向料场。湖中城建好之后,人们为了纪念凤凰运料的功绩,就起名为凤凰城。话说王东、王昌修城之际,正是黑龙探亲之时。这日黑龙返回,见湖中城起,十分恼怒,立即兴风作浪,意欲毁城。王氏兄弟跳入水中与黑龙搏斗,母凤凰叼下身上两根羽毛,化作利剑,刺向黑龙。黑龙不敢恋战,逃往东海。谁料黑龙逃走时扒出的水道冒出滚滚激流,使水面不断升高。凤凰见状,在空中喊道:“孩子,此水通海,难以堵挡,为了百姓,你们只好献身了。”二王兄弟听后,先后钻入水下,用身子堵在了水道口上。后来,人们为感谢二王兄弟,就取其名字,将凤凰城改称东昌城了。


各位朋友,前面船即将通过的桥,名叫六知桥。明朝中期,东昌府有位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知府,姓蔡,名兴同。有一年发大水,河堤决口,平地划船。皇帝拨下善款,命蔡知府与河院一起抗灾防洪。后因治河有功,皇帝把抗灾剩下的银两开恩赏赐下来。河院想私分钱款,就在自己的行署备好酒菜,请知府过来议事。酒过三巡,河院提起分钱之事,对蔡知府说:“这钱我们二人分了,也无人知晓。”蔡知府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水知、河知,何来无人知晓?!此钱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回府后蔡知府即让师爷盘点账目,开列明细,邀地方士绅公议,将抗灾剩余的3万6千多两银子修建了南关和北关两座桥。后人感恩蔡知府义举,将南关桥改称“六知桥”。


[船过南关桥后]过了六知桥,我们就来到了东昌湖的东南水域。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几个小岛,是老百姓俗称的演武场。水浒传中没羽箭张清调任东昌府之初,曾梦见自己在过吊桥迎敌时马失前蹄,跌入护城河中。张清不习水性,眼看有生命之忧,这时一仙女从天而降,抛下一根红绳,将其拖到城东南的小岛之上,并教他训练水兵之法,留下偈语:湖上练兵,遇江而止。后来卢俊义率水浒诸英雄攻打东昌,被张清连伤一十五员大将。幸亏宋江用计俘获了张清,并劝其归顺水泊梁山。此时,张清才知仙女之意。后来因为水冲,小岛越来越小,清朝以后,就无人在此练兵了。如今,这里草密水清,天气好的时候,湖里的乌龟就爬上来晒太阳。


在南城墙里,有一个不大的水面,多年来无论天气多么干旱、无论用什么器械取水,从未干涸过,这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龙潭。当初大禹治水来到聊城,命人在南部开挖了徒骇河,在北部开挖了马颊河后,洪水很快下降了许多,却一直无法排完。夜里,大禹趟水查看,来到徒骇河北岸时,见到一股暗流,顺暗流走出五六里路,发现了一股打着漩涡向上涌的水花。大禹拎起泥沙袋抛将下去。“呼啦”一声,水下飞起一条蛟龙,张牙舞爪扑向大禹。双方斗至天亮,蛟龙向东飞去。大禹将此事告诉了舜帝,舜帝赐其刻有镇蛟图的方石一块,告诉说那条蛟龙原是被赶出家门的东海龙王之子。夜里子时,按照舜帝的嘱咐,大禹把方石投到漩涡处,只听几声闷雷过后,水花随即落下。第二天,聊城一带洪水退下,大禹投石处却依然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水面,人们称作镇蛟潭或龙潭。


聊城水多,桥也多。聊城的桥不但形态名异,而且都有着或传奇、或动人的故事。前面这座连通东昌湖与古运河的桥,叫惊龙桥。乾隆皇帝曾九次南巡,七次留宿聊城。有一次南巡回程,艄公因贪看沿途风景一时走神,待船行至龙湾桥头,急忙转舵,龙船的颠簸使得正在与人下棋的乾隆皇帝离身前倾,差点跪倒。乾隆大怒,急问何事?随从忙跪奏道:“皇上贵为真龙天子,何事不知?不过是因下棋入迷,一时淡忘而已。不过,东昌府这个地方,历来就不平凡。当年圣祖爷在此闹龙街就遇到过活神仙。刚才,您跪天、跪地、跪师亲,说明此地天有灵、地有德、水有韵、河有情。岸上就是龙湾,何不上岸,将息几日。”乾隆听罢称是,住进了光岳楼行宫。这后面还有一段故事,暂且卖个关子,过会再说。因为乾隆在龙湾桥受到惊吓,后人就称之为“惊龙桥”了。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了。明清时期,得益于漕运的发达,聊城繁荣昌盛达400余年,这里“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当时,运河两岸仅有名有姓的商铺就多达3000余家。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了: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这是有证可查的。前面左手的这处 院落,就是当时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在此经商的“联络处与招待所”,里面砖雕、浮雕、透雕,天下三绝。请各位上岸,到山陕会馆内游览。


看过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我们再次上船,继续运河之行。据记载,明清时期,聊城运河两岸会馆林立,规模与山陕会馆差不多的就有8处,可惜如今只保留下这一处。


在运河开发过程中,我们聊城政府一方面注重保护原有的文物古迹,另一方面新建筑都是仿明清时期样式的,白墙青瓦,充满了仿古气息,与运河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成为聊城一道新的风景线。


[船过一中桥后]在船的左边,各位朋友看到的这座基督教堂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修建的,是鲁西地区建成时间最长,保存最好的一座教堂。教堂面东临古运河而建,主体为双层楼房,两侧分别有3层的望楼和4层的钟桥,可供千人举行礼拜。教堂的北侧为牧师楼,3层城堡式建筑,是教堂神职人员居住的地方。1917年,一对美国传教士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孩,起名牧琳爱。1930年,13岁的牧琳爱随父母回到了美国。岁月未能冲淡牧琳爱对中国的记忆,在回国后的几十年中,她一直魂牵梦萦,渴望再次回到中国,为中国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1998年8月,82岁高龄的牧琳爱,卖掉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中国,在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安了家。自定居聊城之后,牧琳爱竭尽所能,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并积极出钱为村里修路、为小学生配电脑,为医院捐献医疗设备、联系美国专家讲课……老人先后被授予“中华慈善大使”、“感动中国新闻人物”等称号,成为一位活着的传奇。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牧琳爱老人总是说:“我有一颗中国心!”


大家再请看左手岸边,这些沧桑古朴的青石,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登岸的御用码头,老百姓称为“大码头”。当年,康熙南巡、东巡路经东昌府时,都是从这里上下龙船。运河两岸净街戒严,大小官员及地方显贵士绅,皆跪伏在地,恭迎圣驾。附近还建有专门的接驾亭,万岁爷上岸后,首先来到亭内迎接官员们的叩拜,礼毕方才起驾进城。其声势浩大,场面宏阔,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运河博物馆内,有复原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朋友们都知道,乾隆是比较有才的一个皇帝,也是相当自负的一个人,但他对开创清朝盛世的爷爷康熙还是比较尊敬的。这不,前面左边就是乾隆皇帝南巡时登岸的小码头。为了表示对康熙的尊重,乾隆特意让人另择吉处修建了一个码头供自己上岸用,而不是使用康熙登岸的大码头,老百姓称之为“小码头”。


说到乾隆呢,我们书接上回:在惊龙桥受惊后,虽经随从百般劝解,乾隆却一直心怀戒意。直到住进光岳行宫,酒宴过后,才有了几分诗兴。凭栏眺望,乾隆被东南方向的一幅盛景吸引,随口问道:“这是何方胜境?”当得知这便是前朝状元邓中岳的庄园时,心中又来了气。康熙十六年邓中岳应殿试赢得康熙“文章平平,字压天下”的御批。人称风流天子的乾隆皇帝,自认书法最佳,却因一个“字压天下”,使他多年心中不服。惊龙桥受惊,乾隆把一肚子的气都撒在了邓中岳身上,回京没几天,便以“奏不对称”的罪名罢了邓状元的官。邓中岳,因字而贵,又因字而衰,饱尝人间五味,决意再也不让儿孙涉足官场了。邓中岳死后,儿孙遵其遗愿,将棺木沉入水下深埋,大抵是隐喻半生的宦海沉浮吧。


各位朋友,前面这座东西方向的桥,叫闸口桥。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比较有名的是“今日无税”。康熙年间,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还乡后,发现东昌府因连年遭受水灾,民不聊生,而苛捐杂税,更使百姓怨声载道。任克溥三次上书,请求减免官税,赈济灾民,却未得到回复。正当他忧心如焚时,京城传来消息,说皇帝南巡要路过东昌。这天,康熙乘坐的龙舟行至东昌府闸口附近,突然触物搁浅。康熙令人速派水工清理河道。没多长时间,水工捞出一块刻有字迹的石碑。随行官当即上奏康熙。康熙问:“上面刻有何字?”任克溥近前跪奏道:“启奏万岁,此碑胆敢阻挡龙舟,恐有缘由,还请皇上明察为好。”康熙点头称是,走到碑前辩认字迹,随口念道:“今日无税。”任克溥急忙跪倒高呼:“谢主隆恩!”康熙问:“爱卿,这是何意?”任克溥答道:“万岁体恤灾民,免去东昌赋税,我岂能不为家乡父老谢恩!”康熙说:“古碑显现,亦是天意,就照此办理吧!”其实,这是任克溥冒着欺君杀头之罪预设的计谋。他让家人探明了龙船到达东昌的准确时间,于头天夜里将石碑投入河道之中,故意让康熙来念。东昌知府把“今日无税”碑立在了东关运河南岸,并修了牌楼。从此,凡在此码头装卸货物者,均不纳税。以至于在大码头一带形成帆墙如织、百货灿陈的景象,被誉为东昌古八景之一:崇武连樯。


[船过闸口后]聊城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据考证,明清以来考中举人者323人、考中进士者71人。闸口桥西不远处,就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的宗祠家庙。


傅以渐是康熙的老师,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自幼聪颖过人,经史过目不忘。三岁能诵书,五岁熟记经史不遗一字,十岁撰写文章。幼年家境贫困,作文苦于无纸,每起草于墙壁间,夜以香头照读,苦志力学,二十年如一日,攻读不懈,终成大器。清顺治三年开科大考,傅以渐以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首夺大魁,位列清华。傅先生治学严谨,精于考究,学识渊博,道德文章为一时之冠,人尊之为“星岩先生”。傅以渐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虽居官显耀,却仍以简朴无华而著名,深得顺治皇帝的器重。别的文武官员都骑马坐轿上朝,他却以驴代步,往来于宫庭之间,一次,被顺治皇帝见到,特御笔亲作小照一幅,并题“状元归去驴如飞”,一时传为佳话。后人借题演义,写下一首诗:“阁老骑驴来玉殿,康熙引缰走在前。若非太保展雄才,清鼎岂能安如山。”


提及傅家,不能不提另一个人:傅斯年。这个名字,朋友们也许不是很熟悉,但“五四运动”大家都了解。当年“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中,走在北京大学方队最前面、高举大旗的,就是傅斯年。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曾先后任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是傅以渐的第七代孙。如今,傅家祠堂修成了傅斯年陈列馆,著名的“仁义胡同”也在那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身去感受一下。


聊城南起龙湾,北至北坝的运河岸上,有多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槐树。树下均有三丈见方的高台,人称“晒书台”,又称“赛书台”。曾流传这样一个民谣:“数遍四百四十四棵槐,不知何处赛书台。赛书台?晒书台?是晒是赛后人猜。”说晒书台,是与海源阁主人杨以增有关。据说杨以增当运河总督的时候,从南方购了书,船运回东昌,途中受潮浸湿,上岸后先在槐树下晾晒,然后再运到海源阁收藏,故后人称之为“晒书台”。说“赛书台”,是因为当年运河岸不仅是十里码头,更是人员密集的繁荣市场:说评书的、唱鼓书的、演快书的等各路艺人在树下摆摊,竞相献艺,甚至唱对台戏,故后人称之为“赛书台”。


关于古槐下的高台,还有一个说法:是与聊城的一个学子耿如杞有关,其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人送外号耿书篓子。有年秋天,江南举子乘船进京赶考,桅杆顶端高悬锦旗,上书十个绣金大字“精读天下书,喜赴琼林宴”。耿如杞本来也应参加科考,只因为父守孝,不能成行,看到江南举子有些轻狂,心中不服。赶考船靠岸后,一位江南举子要在此晒书,请耿如杞让一让。耿如杞也说要晒书,但却两手空空。江南举子问:“书在何处?”耿一拍肚皮:“在此。”见两人较劲儿,周围就有好热闹的人激将,于是双方击掌赛书:江南举子输了,落旗罢试;耿如杞输了,头顶香盘送江南举子进京。双方你来我往,劈章摘句,均对答如流,围观者赞叹叫绝,双方也是暗自佩服。这时,耿如杞要江南举子背诵《万年历》。在同行的提示下,有一位过了关。待这位举子让耿如杞复背时,耿由后向前,倒背如流。刚刚背了一部分,忽听一举子喊道:“仁兄打住!恕小弟轻狂,小看天下,我等甘愿回船。”言毕,同船工搬书上船,打道回府去了。看着解锚的南船,耿如杞心感不安,连连叹道:“侥幸,侥幸,我实不如人。”原来,耿如杞并不能背下万年历,只是以惊人的记忆力,由后向前强背了一部分。不打不成交。后来,耿如杞与江南举子们互通书信。下一个大比之年,他们在当年赛书台相聚,同舟进京,又同科及第,共登皇榜,成了相知相契的官场同僚。故老聊城民谣云:“天下文章装满船,赛书台上遇奇男,唇枪舌剑分高下,谁知命里是同年。”


无论是晒书台还是赛书台,总之这里是充满着文化的气息。人们传说,学生们经常在这里走一走、转一转,成绩就会好上几分。这也许只是传说而已,但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肯定能起到净化身心,提神醒脑的作用。


[廊桥处]各位朋友,前面这座桥雕梁画栋、飞檐走壁,恰似画廊一般,这就是聊城唯一的廊桥。为什么在这里修这样一座廊桥,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清道光年间,有位孔氏女嫁到这附近、运河左岸的一个窦姓人家为妻。一年闹水荒,婆婆和丈夫都被淹死了,只剩下公公与孔氏。当时,孔氏刚二十岁出头,长相俊俏,性情温顺,有很多人前来向她求婚。但是为照顾孤苦无依的公公,孔氏执意不肯再嫁。这年初春,公公得了伤寒病,孔氏五更天就背着公公踏冰过河到北岸找大夫看病。返回时,由于太阳照射,河冰松动,公媳二人都被陷到并不深的河里。孔氏费尽力气才把公公拖上岸,背起来继续往家赶。到家后,孔氏急忙为公公擦湿换干。不料正好被人看到,从此流言蜚语就传开了,孔氏当面遭唾弃,背后被人指脊梁,变得沉默寡言,声言要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公公知道儿媳委屈,就找到在家为父母守孝的时任湖北按察使、海源阁的主人杨以增,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儿媳的嘉德孝行以及所受委屈如实倾诉。杨以增经过调查了解,明白了事情真相,决心还孔氏女以清白。杨以增先说通知府、由地方官出面,又由道光皇帝恩准,为孔氏建贞节牌坊。但孔氏家里既无土地又无坟茔,牌坊无处可建,后来人们就在孔氏与公公落水的地方建了一座桥,桥上建木廊坊代替了石牌坊。廊桥完工后,杨以增送来“清孝桥”匾一块,人们就把孔氏居住的街道称为:清孝街。由于杨以增的原匾早已丢失,所以至今廊桥的题名处仍是空白。


[看到铁塔时]现在我们的船正在向西行驶。请大家看左前方的塔,这就是聊城三宝“古楼、铁塔、玉皇皋”中的宋代铁塔。其实,这铁塔初建时,原本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墓塔。后来,砖塔因遭到破坏,人们为了报答正果寺仁安长老的大恩大德,又在原塔基础上铸造了这座铁质舍利宝塔。千年来,铁塔不仅成为聊城历史的见证,而且给聊城增加了诸多光辉。后人把它列为聊城的八景之一:铁塔烟霏。明嘉靖进士许东望有诗为证:绝顶摩云迥去雁,暮云倚树起鸣塘。争春惨淡烟光里,蜃气分明出海洋。


说到铁塔,聊城还有一样闻名的食品:铁公鸡。被老舍先生誉为“聊城铁公鸡”的魏氏熏鸡,是北关魏永泰于清朝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创制的。迄今已有近190年的历史。当时的聊城紧靠运河,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为便于扒鸡运销外地,魏家扒鸡店研制成这种能够长时期保存的熏鸡,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成批制作,供全年销售。魏氏熏鸡选料精良,制作精细。熏鸡选用外型丰满、肉多肥嫩、体重2至3斤的一年左右无病活鸡,先加工成扒鸡再在腹内装入丁香、八角、桂皮、茴香等药料,放在锯末烟上熏制而成。经熏制的扒鸡水分少、皮缩裂、内外露、无弹性、药香浓,存放时间长,是过往聊城商贾游客争相购买的上等美肴和馈赠佳品。


[东昌湖、运河交汇处]在这里,湖河之水融汇在一起,运河蜿蜒向北流去,我们的船将离开运河再次进入了东昌湖。


[稍候]前面这片湖面夏天时遍布荷藕,是一处开放式的观赏公园。皓月当空的夏夜,缕缕清香飘来,凉爽宜人。湖内不仅荷莲遍布,而且苇草蓊郁,鸟禽栖息,花香鸟语,如诗如画。公园内建有一凉亭,重檐攒尖,六角飞翅,双檐12脊皆饰卷毛兽,建筑精巧别致。亭子的四周偎依湖水,荷莲、柱间设有坐椅,供人休息,晨昏四时,景色各异。临亭建有水桥,连接湖岸,亭桥相依,颇具江南特色。


各位朋友请往南看,这座桥是不是很有特点?对了,非常陡,不要说汽车,就是推自行车上桥,一般体力不济的也甭想上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座桥叫白玉桥,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避难处,名字也是朱棣定下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孙子朱允汶登基,改号建文。仅仅7个月后,燕王朱棣就开始发难,攻打济南,久攻不下时,率兵占领了沧州、临清、馆陶等地,建文帝令山东参政铁弦率兵进驻东昌,阻击朱棣。朱棣轻敌,上当中计,被围住一通厮杀,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朱棣边战边退,最后只剩下单身匹马,人困马乏,无力支撑。就在这时一支敌军追来,朱棣无心再战,策马便逃。谁知经过一拱桥时,不慎落马。朱棣暗想,吾命休已!千钧一发之际,空中飘落一条长绫将其裹住,拉进桥洞。朱棣睁眼一看,原是观音菩萨端立莲台上,于是纳头便拜,这才发觉自己是站在齐肩深的水里,无法跪下。再抬头时,观音菩萨已不见踪迹。再说追兵赶到桥头,突然大雾迷漫,对面不见人影,无奈只好收兵而归。朱棣登基后,派人专门前来搜寻,得知桥后即是隆兴寺,供有观音菩萨塑像。于是命人在京城建起观音道场,将隆兴寺命名为护国隆兴寺,又用汉白玉重修了拱桥,命名为白玉桥。


[北关桥附近]东昌湖景区不仅古迹多,而且还是一个高标准的体育比赛场所。我们经过这座北关桥后,西面的这片水域上经常举行水上比赛。世界龙舟邀请赛、F1摩托艇比赛、中美滑水对抗赛等诸多国际级比赛都曾在这里展开。每当比赛日,湖边挤满了观众,龙舟赛整齐划一的动作、震天动地的锣敲,摩托艇风驰电掣的速度,水上芭蕾的优美与惊险,给东昌湖更增添了几分活力。


说到体育,人们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运动健儿:龙腾虎跃。中国是龙的故乡,聊城就有许多和龙相关的故事与传说。各位请看,正西边的广场上是腾龙雕塑,这座雕塑诉说着“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位身怀六甲的姑娘长途跋涉经过东昌府时,累倒在城西道口铺王海子村路边,被村里的好心人收留。姑娘见这里民风淳朴,便想留下来。好心人给她介绍了一户李姓人家,小伙子见姑娘长得十分俊秀,也就答应了这门婚事。姑娘排行第三,婚后,人们就叫她三娘。转眼间到了三娘生产的日子,这天夜里,天无月色,黑云压顶,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皮肤黑色、长着条尾巴的婴儿降生了。在场的人惊呆了,李姓小伙子更是心慌意乱,把孩子抱到床上,拿起菜刀,“咔嚓”一声将尾巴砍了下来。一瞬间,一道闪电撩开后窗直冲东北而去。其实,这三娘本是东海龙宫的三公主,因与南海龙王的二太子私定终身被逐出龙宫,流落凡间。再说被砍掉尾巴的这条龙,四处游荡,寻找栖身之处。这天,它发现了一条大江,不料江中有条白龙,十分霸道,黑龙与它斗过几次,未能取胜。后来,黑龙邀请到所有在东北居住的山东人为它助战,江岸上山东人把战鼓擂得震天响,江中黑浪涌起时就投馒头和肉,白浪涌起时就投石灰和石头,帮助黑龙最终打败了白龙,这条江恢复了平静。为了纪念黑龙,人们把这条江取名为黑龙江。从此,凡是江上往来船只,只要有山东人在船上就会风平浪静。时至今日,黑龙江上的船工开船前总要问一句:船上有山东人吗?听到有字才开船。三娘去世时,接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并伴有龙吟啜泣之声,人们说,这是秃尾巴老李奠母来了。


[临近古城西北角时]在东昌古城西北角,也就是我们船的左边,各位朋友请看,有一个姜太公钓鱼像。大家都知道,姜子牙钓鱼与众不同,他的鱼钩是直的,所以有一句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为什么姜子牙像立在了东昌湖边呢,这里又有一段故事:当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与纣王作战,纣王曾调集土方的军队前来增援。为打击土方增援力量,姜子牙带兵迎敌,双方交战处就在聊城一带。姜子牙足智多谋,为了迅速打垮这支援军,尽快返回主战场,心生一计:每天夜里让士兵又唱又跳,自己一身渔夫打扮,点上篝火在河道边钓鱼,摆出一副骄兵轻敌的假相。土方统帅得到线报后,暗自高兴,组织了队伍夜袭西周军,准备活擒姜子牙。当他们悄悄来到姜太公背后,准备活捉时,才发现上当了,姜子牙和两个侍者都是用草扎的。土方统帅暗想不好,急令收兵,不想姜子牙早已派兵埋伏好了,只杀的土方军队四散奔逃,带着残兵败将回到了北方。为纪念姜太公用垂钓之计大破土方的战绩,人们就在这里塑了这尊像。


下面,我们即将登湖心岛,在岛上欣赏一下江北水城的风光。湖心岛面积2750平方米,岛上有望岳亭、溢香斋、翠园、垂花门、沁园、观景台、金鱼馆、垂钓台等建筑物。望岳亭位于湖心岛西北角,高7.8米,占地80平方米,黄琉璃瓦重檐六角攒尖顶,六柱拱托,柱间设有坐凳,可供游人休憩。重檐下内外六面绘有《胭脂》故事的连环画。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中的“胭脂”故事就发生在东昌湖边。当年,勤劳善良、家境贫寒的胭脂姑娘,与鄂公子一见钟情后,历经磨难,方才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都喜欢在东昌湖边谈情说爱,流水倒影、小桥美景,卿卿我我、你侬我侬,成就了一段段美好姻缘。


望岳亭建筑精巧宏丽,因与光岳楼遥相呼应而得名。湖心岛北侧建有3间殿堂式歇山顶茶社,名曰“溢香斋”,占地60平方米,主要用于接待来岛宾客。东侧和中部为翠园,占地740平方米,房屋均为青瓦白墙仿古起脊建筑,古雅别致。东侧正中建有垂花门,黄琉璃瓦盖顶,做工精细,古香古色,与望岳亭交相映辉。南侧为沁园,布局精巧,廊壁漏窗图样各异。前园临湖设有观景台,为7间敞廊,可供游人休息观景。后园为花园,内有石刻雕塑,喷水花池,系仿苏州园林建造,园内翠竹繁茂,百花争艳,环境清雅。登岛远望,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鱼戏游舟,犹临仙境。


各位朋友,湖心岛一游,推开碧窗赏湖景,泥炉旁边品香茗,是不是神清气爽,飘飘然神游天外的感觉?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东昌湖上最大的一座桥,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内石拱桥――东昌大桥。横跨古城西部东昌湖上的这座大桥也叫二十一孔桥,因为它一共有21个桥洞,象征着跨入21世纪。大桥于2001年6月动工,2002年7月竣工,全长322米,桥面净宽15米。上部结构为石砌拱桥,中间5孔为悬链线拱,两侧为圆弧拱。主孔净高9米,可供大型游船顺利通航。拱圈、桥身采用花岗岩嵌面,桥面青石铺砌,汉白玉栏杆,被誉为“中国江北最大的内陆湖泊石拱桥”,堪称桥梁建筑史上的精品。由北而南,东昌大桥与水城明珠,成为聊城现代的建筑标志。由西而东,东昌大桥与古城中央的光岳楼,则构成一幅今古和谐交融的图画。东昌大桥不仅仅是聊城的一个建筑,而且桥两侧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366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水浒故事,顺着大桥走上一个来回,水浒精华尽收眼底。如今,大桥已成为东昌湖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有诗人曾这样赞美道:满城垂柳发丝柔,一湖碧水照风流,白玉长桥形似梳,梳理诗情写春秋。在这里,诗人把我们的东昌大桥比喻为一把大大的梳子,它梳理着东昌湖的波涛,也梳理着聊城古老的岁月。


[进入西南水域]船的前方,湖西岸那个圆形的建筑,就是水城明珠大剧场了。许多朋友说,这个剧场很像悉尼的歌剧院。其实,我们水城明珠剧场的投资比悉尼歌剧院少很多,只用了五千万元左右。剧场高36米,与古城区的光岳楼高度一致,观众席环形排列、逐排升高,一共有3636个座位。这个剧场有两项国家专利技术,一是剧场可以开合。东边的大半球可以顺着轨道旋转180度,盖到最西边的小半球上面,中间两个条状的可以东西方向平移,这时剧场就成了露天的。另一项专利技术是剧场内温度控制方面的。因为剧场空间太高,安装空调效果不明显,于是建设者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每个观众座椅下面,都留有一个空调出风口。这样,就很容易地实现了冬暖夏凉。剧场建成后,胡锦涛总书记等多位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都来此视察过。剧场每年都有150场左右的文艺演出活动,大陆及港澳台的知名演员大多在此演出过,许多国外团体如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奥地利交响乐团等也都曾来此献艺。


刚才,我们提到了光岳楼。请各位朋友转身朝古城区看一看,城中央犹如鹤立鸡群,在周围建筑中拔地而起的,就是全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与其他名楼不同,光岳楼建成后,一直保存完好,数百年来,只经历过几次小规模维护,从未重修、重建过。光岳楼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因为是用修建城墙时所剩余木料建造的,整个楼全为榫铆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始称“余木楼”,又因为楼上放有一面报时用的大鼓,老百姓还称为“鼓楼”或“古楼”。明弘治年间,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登楼,写下一首赞美诗:霄汉凭陵日月悬,下临天地上通仙。平生放眼惟输此,天下名楼数漫千。望入青徐光并岳,势尊正北位当前。从此,因为楼“有光于岱岳”,就叫光岳楼了。康熙、乾隆南巡留宿东昌时,大多把行宫设在光岳楼内,楼上有多处他们的题字、题诗。


光岳楼所在的老城区是始建于北宋时期的方正古城,原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四周环以宽阔的护城河,后来城墙被拆除,但古城格局依然如故,原用于“窥敌望远”、报时报警的光岳楼今仍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条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四口”(东口、西口、南口、北口)、“四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关”(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城区居民,多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聊城古城区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正方形,面积1平方公里,从中央的光岳楼起,到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处,都是500米。古城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人这样形容:捡一片瓦块就是历史,挖一抔泥土就有文化。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当年毛主席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楚辞集注》就是海源阁的影印本;“誓死不渡黄河南”的范筑先纪念馆;琳琅满目的明清圣旨博物馆等诸多景点,都在古城区内。各位朋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去看一看,保证会令您流连忘返。


古城内街道纵横,素有9街18巷72胡同之说,这里藏龙卧虎,素有奇人异士。清朝初年,康熙南巡路过东昌府,住在了进士任克溥家中。这天,康熙微服私访,步出东门,过了水桥,来到米市街,进了路西一家字号“八仙居”的饭馆。当时饭馆内一张桌子前坐着胖瘦两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正在喝酒解闷,见康熙进来,一不点菜、二不要酒,坐在那里话也不说,二人便打赌能否逼康熙说话。瘦老头起身朝康熙走去,边走边跺脚,可康熙只当没听见,无动于衷,瘦老头又连连咳嗽几声,康熙仍装聋作哑,坦然自若,不动声色。这时瘦老头有点生气了,心想莫非这人真的炮打不惊?好,我再给他使点眼色看看。只见那瘦老头走过来,在康熙肩膀上拍了两下。康熙一惊:“你是何人,为何这般无理?”瘦老头嘻皮笑脸地说:“我认错人了,你打我两拳吧。”康熙非常恼火,立即转身出了饭馆,并让任克溥搬到城外去住,准备回京后派兵血洗东昌府。任克溥听后大惊,脑子转了几转,跪下忙向康熙道喜,说:“万岁爷去的是闹龙街。这东昌府虽弹丸之地,却是一块宝地,神仙云集。人们说,古楼下三天不过神仙就会腥血烂臭。东昌府常有天下能人来往,今天是万岁犯地名了,闹龙街有人打扰,这说明龙仙相遇,此乃大吉大利之兆,万岁爷的江山定能稳如泰山。”听罢此言,康熙转怒为喜。从此,“闹龙街”名声大振。各位朋友,您也不妨到古城街巷中走一走、转一转,说不上机缘巧合,也许能碰到一两个神仙呢。


一方古城四面水,两道胜景八面风。朋友们,今天的东昌湖、古运河之行即将结束。但愿后会有期,我们再次相聚,平湖秋月泛兰舟,光岳楼前瞻古怀,让东昌湖的水永远留住您美好的回忆。


聊城简介


聊城位于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是中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63.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79万人。有少数民族43个,56785人。聊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全市平均气温12.8-13.4℃,无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风和偏南风。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春秋时期曾称聊邑故名,一说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誉。又因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聊城是全国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江北水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山东省卫生城市”,聊城是“省级园林城”。


聊城是湖、河、城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城市。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像一条游龙越境而过。江北最大的人造湖东昌湖,犹如锦带环抱古城。光岳楼,冲汉凌空,气势雄伟为鲁西的一大奇观。山陕会馆构筑巧妙,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初建寻北宋末年的狮子楼,雕梁画栋因传说武松在此斗杀西门庆而闻名海内外。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坐落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闻名遐尔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冈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标志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


聊城著名景观:东昌湖、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古运河、凤凰苑科技观光园、梦幻乐园、昌东公园、马颊河休闲度假村、临清运河钞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景阳冈、海源阁、舍利宝塔、鳌头矶、狮子楼、海慧寺、古阿井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古运河畔,是座历史悠久的重镇,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它位于山东西部,古运河畔,明清时期为东昌府,现为聊城市委,市府所在地,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聊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案2500多年,《史记》中“鲁仲连射书喻燕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曾为沿古运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液,江北一都会”。明清之交,由于漕运兴盛带来了聊城文化事业的发展。


聊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中许多故事也都取材于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鸟瞰古城,环城湖水宛如一面明镜,把古城镶嵌在中央,中外专家誉聊城为“中国的威尼斯”,东方的“诺亚方舟”。 


悠久的历史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景观,光岳晓晴、巢父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琼、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合称八大胜景。今存聊城古建筑光岳楼与山陕会馆均于1956年被山东省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聊城是湖、河、城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城市。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像一条游龙越境而过。江北最大的人造湖东昌湖,犹如锦带环抱古城。光岳楼,冲汉凌空,气势雄伟为鲁西的一大奇观。山陕会馆构筑巧妙,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初建寻北宋末年的狮子楼,雕梁画栋因传说公在此斗杀西门庆而闻名海内外。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坐座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闻名遐尔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岗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标志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


聊城景点简介


   聊城简介


   聊城市位于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带和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带结合部,是中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聊城介于北纬35°47’至37°02’和东经115°16’至116°32’之间。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0-2741.8小时之间,全市平均气温12.8-13.4℃,全年降水量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56-68%,无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风和偏南风。


  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区),12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486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市总人口563.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79万人。男女性别比101.9:100。人口出生率8.95‰,死亡率5.08‰,人口自然增长率3.87‰。有少数民族43个,56785人。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春秋时期曾称聊邑故名,一说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誉。又因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聊城是全国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江北水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山东省卫生城市",聊城是"省级园林城"。


  交通上聊城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京九铁路、 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聊城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有谋士计然。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景观:东昌湖、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古运河、姜堤乐园、凤凰苑科技观光园、梦幻乐园、昌东公园、马颊河休闲度假村、临清运河钞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景阳冈、海源阁、舍利宝塔、鳌头矶、狮子楼、海慧寺、古阿井等。


  建于明代的光岳楼,气势恢弘,“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建于清初的山陕会馆,雕刻精细,布局严谨,是我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被誉为“东昌三宝”之一的宋代铁塔,古朴雄浑,苍劲挺拔,是我国现存为数极少的铁塔之一。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收藏之丰富“为海内之甲观”。在市区周围,还分布着武松斗西门庆的狮子楼、武松打虎的景阳冈、鱼山脚下的曹植墓,以及古阿井、迷魂阵、鳌头矶、舍利塔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聊城是湖、河、城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城市。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象一条游龙越境而过。江北最大的人造湖东昌湖,犹如锦带环抱古城。光岳楼,冲汉凌空,气势雄伟为鲁西的一大奇观。山陕会馆构筑巧妙,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初建寻北宋末年的狮子楼,雕梁画栋因传说公在此斗杀西门庆而闻名海内外。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坐座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闻名遐尔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岗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标志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


      东昌湖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西南市区,东、北、西分别以聊城市区主干道柳园路、东昌路、湖西路为界,南至南外环路,总面积20.6平方公里。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风景区而过。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以建于北宋时期的聊城古城为中心,以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环绕于古城区四周的东昌湖为依托,集中体现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营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是山东西部和冀、鲁、豫接壤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文化的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朝宰相朱延禧,清代名臣傅以渐、任克溥、书画名家邓钟岳,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以及八十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国古代名著,对古聊城和东昌湖均有描述。千年的历史沧桑,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造就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景点,也汇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风景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区,近年又兴建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湖心岛、荷香岛、浮春亭等一大批游览景点和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绿化带也初具雏形,湖西公园、西关二十一孔游览石桥、北关游览石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


  沙滩浴场是聊城夏季最美的避暑地,也是集游客娱乐、游玩为一体的游乐场所。它长500米,宽120米,回填土方95000方,填沙量7800方。湖底呈坡形,其内为细沙铺底,为了增加游客的旅游兴趣,设有水上滑梯、绿色大鳄鱼、海盗船、情侣屋、录像厅、快餐厅等。


  龙字碑由著名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立于1987年10月,高3.5米,宽1.6米,龙字上方和左右两侧雕有二龙戏珠图案,碑上龙字高2.5米,宽1.25米,笔力道劲,别具一格,闪烁着我国象形文字的艺术光彩。书者杨萱庭系聊城市人,自幼酷爱书法,楷、行、草俱佳,他书写的李大钊碑文,倍受称赞,其作品经常作为我国的珍贵礼品馈赠国际友人,为此,人们对其非常爱护,至今保存完好无损,并且吸引了很多游客,是东昌湖乃至聊城的一大瑰宝。


  江北水寨位于西关路北侧与湖心岛隔水相望,建筑全部采用竹木结构,其造型别致,构思巧妙,乃结构新颖的水上游乐园,是游人用餐、会友、游览观光的最佳场所,也是江北唯一的一座极具江南水乡风味,且具有宣传性的水上竹寨。典雅别致的水寨,中间是131平方米的大厅,可供游客品尝湖产鱼鲜,其间有回廊及曲桥相互连通。


  环城公园是在原护城墙的位置上修建的一处开放式公园,外临湖水,内接古城,是人们散步游憩、纳凉观景的理想场所,石砌湖岸随坡就势,曲折优美,岸坡中建有梯形平台,种植着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草坪绿地之中,点缀着亭台石凳。


  湖心岛坐落于东昌湖西北片,始建于一九八四年,是东昌湖一处别具风格的旅游景点,其内环境幽雅别致,建筑精巧宏丽,各种名花异草争奇斗艳,四周烟波浩渺,鱼戏游舟;岛上主要建筑有:望岳亭(也叫胭脂亭)记录了胭脂故事连环画,并与光岳楼遥相辉映,古建筑益香斋主要用于接待来岛宾客,也是游人大发雅兴,挥毫泼墨的好地方;与其相接的翠园、垂花门均为古建筑,青瓦白墙,古色古香;另外还设有观景台、沁园、垂钓台、登岛码头等都展观出各自不同的风彩。


      荷香园位于环城湖西北端,湖面开阔,遍布荷藕,是一处开放式观赏公园,园内不仅莲荷满湖,而且苇草蓊郁。园内的荷香亭,重檐攒尖,六角分翘,重檐之脊饰卷毛兽,建筑精巧别致,亭四面偎依湖水,柱间设有座椅,供人休息,临亭建有水桥,连结湖岸。


      光岳楼光岳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央。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为鲁西一大名胜。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当时,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在重修城垣时,为“严更漏,窥敌望远”,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而成。故始称“余木楼”,后亦称“鼓楼”、“东昌楼”。 


      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该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高24米。光岳楼的通高和底边长者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600多年来,光岳楼也一直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之一。


      聊城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明朝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改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去口以她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这样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由此,  可以看出李赞对光岳楼评价极高。


      光岳楼是鲁西名胜,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路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乾隆行宫就设在光岳楼的二楼,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风流才子,一生作诗一万多首,仅在光岳楼上题诗达十三首。碑文字迹圆润流畅,有较高的书法造诣。


      光岳楼上其它附属文物也十分丰富。拾级而上,梯道尽头,一抹蓝天,敞轩内檐下悬有一匾《共登青云梯》,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杰作,此匾、此情、此景当有画龙点睛之妙用。一楼东檐下悬有一匾《泰岱东来作翠屏》,作者是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言谈笑止,气势更为雄奇。巍巍泰岱,竟只是光岳之翠屏。


      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88年,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高望远,风光这边独好,凭栏远眺,鲁西平原尽收眼底。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是山西、陕西商人为作“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其后历经三代人、耗时六十六年,至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馆内大殿供奉关圣帝君,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从宋朝开始,聊城借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之利,声名日隆。八方商旅,船装水运,两岸会馆,生意兴隆,聊城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九大商埠之一。山陕会馆伫立于运河水畔二百六十余年,在春来秋往中,静静地见证了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悠长历史。


      山陕会馆正门上悬挂“协天大帝”匾额,“协天大帝”即指殿中所供奉的关帝。馆内鼓楼会馆内有南北对称的钟楼、鼓楼,晨鸣钟,暮敲鼓,暗和寺院中的“晨钟暮鼓”之规。


      京杭漕运开盛世


      山陕会馆占天机


      追随着明清时代的秦晋商人,驱赶着一拨拨的马车驼队,从遥远的黄土高原一路走来,加入到浩大的运河河贸大军之中。


  来到聊城,晋商心存宏愿:“虽在齐右”,也要有“登华巅而泛汾波”的那份乡情……


  聊城的一切都与水有关,它最繁华兴盛的时期恰恰是水脉最多最旺盛的时候。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1700多公里长的运河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经济带,它所经过的城市便成为重要的商埠,山东聊城就占尽了这样的天时地利。


  聊城靠运河而兴盛。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漕运发达,两岸商铺众多,在聊城太平街、双街及越河一带,各地商人纷纷前来开设商号,创办手工业作坊。


  山西的商人适时地来到了这里,一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这里成为山西商人运送茶叶时由水路转入陆路的重要码头。


  各地商人来到这里,长期的行走他乡,思亲恋旧之情使他们萌生出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要建一处“悦亲戚之情话,慰良朋之契阔”的场所来稍事休整,于是山陕会馆、江西会馆、苏州会馆等20多家会馆林立在运河两岸,成为浪迹天涯的游子眺望故乡的南楼。


  其中规模较大的会馆共有八家,号称“八大会馆”。山西商人与安徽商人分别被视为南北两股最大的商业力量。山西商人在聊城的资本最为雄厚,加上陕西商人,有1000多人,所以山陕会馆气魄最大,位于双街至龙湾停靠船只最多的地方,风光占尽,是秦晋富商独立商海,雄踞齐鲁的见证。


  山西商人的这个不经意的举动,为现在的中国留下一座占地面积最广、规模最为庞大的古代会馆建筑群,可以想象几百年前穿着长袍马褂的山西商人们就是坐在这里从容地调度着运河上、长江上南来北往的商船,精心地计算着买卖的盈亏。


  山陕会馆是聊城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会馆。


  清朝人李弼臣的《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写道:“聊城为漕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以吾乡之商贩云集,而太汾两府尤多。自国初康熙间来者踵相接,桥寓旅社几不能容。议立公所,谋之于众,捐厘醵金,购旧家宅一区,因其址而葺修之,号曰‘太汾公所’。”太汾公所便是山陕会馆的渊源,当山陕商人多得连太汾公所也不能容纳时,山陕会馆就应势而起了。


  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会馆开始兴建,在会馆复殿正堂的脊檩上至今仍保留着“乾隆八年岁次癸亥闰四月初八日卯时上梁大吉”的朱墨文字,南间脊檩上还用朱笔写着山陕工匠的名字——梓匠(即木匠):赵美玉、常典;泥匠:孙起福;油匠:李正;画匠:霍易升;石匠:李玉兰。北间脊檩上写着会馆住持张清御和山陕经理等18人的名字。会馆的兴建让山陕客商兴奋不已,他们感慨会馆是一处“以敦亲睦之谊,以取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的好地方。


  会馆最初的建筑规模并不很大,但浓烈的乡情让腰缠万贯的山陕商人们不惜钱财继续扩建,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会馆承载了太多的乡情,于1845年第五次重修,聊城知县李正仪为此写了碑文:“斯役也,梓匠觅之汾阳,梁栋来自终南,积虑劳心,以有今日。今众聚集其间者,盹然蔼然,如处秦山晋水间矣。”要的就是这份乡情,我们今天在会馆里所能看到的山门、戏台、钟鼓二楼,每个细节都渗透着乡情乡思,弥漫着让人解读不尽的醇厚韵味:画梁雕柱是终南山的木料,巧夺天工的精美构件是汾阳木工的匠心。置身其间犹如来到秦山之下、晋水之滨,使你不由得想起“登华巅而泛汾波”的那份乡情。


  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祀神明而联桑梓”,敬的是关公,联的是乡情。会馆极盛时期,内外共有各种花灯350盏,其中大殿供桌前的一对大蜡烛有五尺多高,直径超过一尺。据说,这两个大蜡烛点上后可以燃烧一年,是山西一个经营蜡烛的商人特意制作的。每年快到关帝生日的时候,他就计算好日子,用一头小毛驴驮着两支大蜡烛起程了,在关帝生日这一天会准时赶到聊城,点上新蜡烛以表对关帝的尊敬。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山陕会馆中要数戏台最热闹,据记载,每逢庙会,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秦腔、昆曲等都会在这里演戏娱神,让老百姓免费观看。


  但会馆的戏台一般不演关公戏,关公老家的商人们尊关公为帝君,认为帝君在殿一切活动都应严肃,不能容忍关帝随便粉墨登场扮演唱做。有些人不信这一点,非要对着来。传说当年有一个驻聊城的军阀就硬要在这里演一次《走麦城》的大戏,谁知锣鼓刚刚敲响,演员尚未挑帘出场,大殿内的桌围、布幔却轰地着起火来,一下子把会馆照得通亮,火焰向坐在台前的军官直扑过去,当即把那人吓昏在地。自此,在会馆里便无人敢演关公戏了。


  会馆二进院内有两株古槐,已经有四五百年。某年盛夏,烈日炎炎,南面的大槐树忽然着火。这棵槐树从根至顶树心已空,好似一个高大的烟囱助火燃烧,人们担水灭火,却无济于事,就在大家绝望之时,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来到,很快将大火浇灭。至今人们仍可以看到那棵槐树着火的痕迹,人们都说是关帝显灵,救下了这棵槐树。


  山陕会馆关帝大殿前有两只石狮子,雕琢之精美堪称绝世。关于雕造这两只狮子的花费,会馆南过墙的石碑上有一段非常明晰的记载:“石料使银一百六十三两六钱一分,石匠路费使银四十一两,石匠工使银四百二十九两八钱八分。”总算下来,这两只狮子共耗白银六百三十四两有余,耗资之巨不仅让人感叹晋商财力的雄厚。在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的宫殿、府衙的门前,往往要陈列一对石狮,用于表示王权的神圣或主人身份的尊贵。那么,山陕会馆中的石狮是否也在向人们展示山陕商人的富有和地位的尊崇呢?这自然会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感叹和丰富的联想。


  山西商人之富绝不虚妄,如此一座会馆显露出的财力自然不可小瞧。那时侯人们也排列富商巨贾的名次,如同现在的“福布斯”、五百强,最前面的一大串名字基本上都是山西人。


  当地传说,不仅经营生意的山西人富裕,就是那些宣告歇业、打道回府的商人中,携带钱财最多的也是山西人。有人将山西人的成功归结为“持筹握算、善亿屡中”的个人经商才能,有人则认为是出于“朴诚勤俭”的经商理念。在《山陕会馆接拔厘头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从来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能暂而不能常者,非美意也……”从中不难看出山陕商人坦然从商,目光远大、精于管理、讲究信义的商业素质与人格魅力,这大概才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吧。


  山西商人在钱财上的大方与义气有口皆碑。据说,一个山西商人欠了另一个山西商人千元现洋,最后还不起,债主非常照顾借债人的脸面,就让借债人象征性地还他一把斧头和一个箩筐,表示欠债到此了结,哈哈一笑,情谊还在。这种不为眼前小利背信弃义的做法,让人不禁想到义薄云天的关公。山陕会馆里赞誉关公的一副楹联“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正是山西商人驰骋商场赢得财富的座右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山西民情,和平而忍耐,俭朴而淳厚,刚直而重实行,向为世人所称道。晋商在纵横四海的经营活动中不忘乡俗,秉承信义,“重廉耻而惜体面”,坚守经商处世的准则:“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行商在外,他们时时以此约束自身,做“善贾”、“良贾”,把严守信誉作为立商之本,代代相传。以诚待人,珍视信誉,已成为晋人经商恪守的道德准则。据传,有的父辈经商遇险破产,若干年后子孙从商发迹,对原本无须承担的陈债,也要主动代先人偿还。诸如此事,不一而足。


  其实,山西商人的精明强干与一丝不苟何止于此,会馆的建设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晋商善于理财、严格管理的特点,会馆里有19块碑碣,不仅记载了会馆置地、建设、重修所用的银两开支数目,在8块石碑的背面还刻上了所有商号的捐款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财务公开栏”,足见山陕商人的精于管理,讲究信义,既一掷千金,又朴诚勤俭。


窥一斑而见全豹,晋商健全的组织、严谨的号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更加令人惊叹。据记载,各商号、票号对可能发生的陋习劣迹,均有成文的规定。如宿娼纳妾、酗酒赌博、吸食鸦片、接眷外出、擅自开店、投机取巧、私自放货、空买空卖、款借亲友、懈怠号事、涣散无为、苟且偷安等等,都在严禁之列,违者当依规议处,直至开除。太谷乔家的祖训家规:“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代代传承,无一违反。在用人制度上,晋商也有规可循。从对学徒的选择培训到选贤任能,奖惩制度极具特色,使全号上下,努力任事,团结一致,人人勤奋,杜绝了“因人用事”的弊端。以“大盛魁”为例,学徒进号需经人介绍,审查三代,面试合格,由殷实商户保举,进号后先读《中庸》。乔家复字号大掌柜当年做学徒时就曾私下阅读《史记·货殖列传》。在号学徒除学习业务知识,接受培训外,还要学会俄、蒙、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然后才能到分号做事,直至第四年始享受劳金待遇,以后根据业绩,逐次递增,入号十五年后方允许首次返里探亲,此后每三年可归乡一次。如有违规舞弊者,一经发现,绝不宽容。


  如此精细苛刻的行规,也许就是晋商迅速崛起,辉煌几百年的重要原因。


  历史总要给人留下许多遗憾,1938年日寇侵占聊城,山陕会馆200余年来的全部账簿、册籍等档案资料被付之一炬。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见证,也是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陕会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会馆建筑中既有代表道教的“八仙人物”,又有佛教八宝及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履中”、“蹈和”等匾文。由此可见,多种思想、文化在保持各自本质因素的基础上,达到了更高层次上的相容相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对于研究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都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1977年聊城山陕会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完成了对聊城山陕会馆的采访拍摄,即将起程南下安徽的前夜,我静坐在会馆前青砖铺就的广场上,陷入沉思。晋商在近代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乘着信义仁和的风帆,行走天下,纵横四海。而今他们已经走下历史的舞台,静静地隐身于岁月的帷幕之中,后人只能从山陕会馆那沐浴过百年风雨的砖雕廊柱间,翻读他们演绎的时代传奇。


  美丽的运河已经被时代的脉搏再次激活,聊城这座“东方威尼斯”即将成为一个新的商埠,而山西商人货通天下的浩大商队又行进在哪里呢?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党的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西北隅。为纪念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弘扬孔繁森精神,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馆,9月14日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纪念馆高15米,外形为双重檐、四周为换廊式结构。   

 
        1995年9月10日正式开馆接待观众,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纪念馆坐西面东,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8个鎏金大字。纪念馆前广场宽阔,周围绿草如茵,塔松、龙柏、云杉郁郁葱葱,给人以典雅、庄严、肃穆之感。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6个部分,展出图片多张,陈列实物千余件,并配以3组电视录像片。自开馆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截至2001年底,共接待全国各地的观众200余万人次。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内安放着孔繁森同志大型汉白玉半身塑像,塑像后红色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览共分6个部分,展出图片270余幅,陈列实物千余件,并配以专题录象片,分别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在山东生活、工作,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孔繁森两次赴西藏工作10年间,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忘我拼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孔繁森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解难、无私奉献的满腔热忱;孔繁森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和孔繁森不幸殉职后,山东、西藏及全国各地群众深切悼念孔繁森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广泛展开学习、宣传孔繁森活动的情况。      孔繁森在藏十年间,深深爱上了西藏的山山 孔繁森在拉萨河畔与藏族群众亲切交谈。 水水和那里得人民。这张图片是孔繁森同志深入 藏族群众和藏族同如亲如一家的情景。      


        每次下乡前,孔繁森都用自己的钱购买药品, 孔繁森和藏族儿童亲切交谈。 装满小药 箱。工作结束后在他的身边总是围着一 群等着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 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姜堤乐园


        姜堤乐园位于:聊城市南郊,地理位置优越,东临赵王河,北靠徒骇河,西傍聊阳路,是在原来四河头自然风景区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建成的透染了浓重乡土气息、折射着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游乐园。 


        姜堤乐园集林果栽培、园林观光、游览休闲于一体。进入景区,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到处是一幅幅纯自然的田园风光。园中百亩果园长势良好,桃、杏、梨、苹果、山楂、李子、葡萄均值盛果期.春夏之际.杏花既盛,桃花又开,桃红未尽,梨花复白,花香四溢;夏秋季节则果压枝头,鲜艳欲滴,任君品尝。百花园内,梅花、牡丹、玉兰、含笑等奇卉异木,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若云若霞,争奇斗艳,把乐园装扮得绚丽璀璨,是真正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撩拨得人心醉。如意洲中,碧水丹山,,山环水绕,岛如明株,泾似玉带,跨水而建的悬桥、吊桥;索道、钢丝桥以及绿树掩映中.的睡网、秋千、野趣草亭、旋转吊椅等参与性游乐设施,惊险奇秀幽于一体。静雅园内木屋座座,石凳处处,皆置于浓荫之中。儿童乐园50多种设施免费向小朋友开放。游于园中,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忽而绿树红瓦,忽而池水满塘,忽而农情菜蔬,忽而满树鲜果,亭台轩榭若隐若现,与碧水绿树相映成趣,人工饲养的驼、鸽子等逗人喜爱,山、水、林、禽、兽同生共荣,构成一幅奇特的大自然生态图 从丰富乐园文化内涵入手,姜堤乐园出巨资恢复的在聊城历史上曾一度辉煌、消失近百年的依绿园,源于宋、成于消,兴盛六百余年而不衰,当时号称江北名园,并因其在大运河繁盛时朋为东昌八大胜景之一“绿云春曙”而久负盛名。现在除恢复了砥斋、晚峭书屋、丽农山房等18个古景点外,又新增了瀑布、峡谷、绉绿湖等18个新景点,并精心布置…了聊城历代名人、海内外名人字画展和聊械大牢纪实。其建筑皆是翘角飞檐,粉墙黛瓦,尽情展示了其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炉火纯青的艺术魅力。园内地势起伏,假山怪奇嶙峋,湖水澄碧如玉,亭台轩榭映衬,秀竹绿树含烟,人在桥上过,鱼在水中游,宛若一幅山水画卷。虽由人做,宛白天成。现已成为聊城乃至周边地区的园林精晶。


        猫园是集观赏性与经济效益于一体。其建筑模式别具一格,四角攒尖,红S瓦,白 墙,漏窗,布局灵活,造型美观。总体布局为正方形庭院,四个方位布罩两个展厅,左为工艺厅,右为字画厅,中开一处门厅。门厅对面设有百猫图。展厅、门厅之间由走廊相连。敞开的,卜庭院内设有假山、瀑布、流水,近百余种,几百只名扬中外的珍贵品利,猫在其间嬉闹,个个形态优美,活泼可爱,又是一幅活生生的”百猫图”,令人赏心悦目。


        与日本友人共建的大型樱花园,是两国人民眭邻友好夙愿的具体体现。在园内游人可欣赏到异域的特色风情,一年一度的樱花节也将在这里举行.届时厂国内外友人将前来参加樱花节活动。樱花节的举办不仪将会促进中日友好交往而且会对聊坝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园内建筑别墅小区,成为具有异域历史风情的度假村,让游人留连忘返时安居小憩。


        姜堤乐园现已成为山东省重点旅游景区、聊城市的旅游热点,市政府已将姜堤乐园扩建工程列入全市旅游业十五规划重大项目之一。  


        天沐温泉 


        文豪古泉


        该景区在庐山南麓西端,距星子县城13公里,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栗里故居所在地。区内有陶渊明故里和温泉度假村两个游览区,分布于星德公路南北两侧。


        陶渊明44岁时,因原园田居(即古田舍)遭火灾,后于公元411年移居来栗里(南村),即今公路北侧陶家滩。陶家滩在般若峰下山谷中,有一小溪蜿蜒于田野,为栗里源,俗称醉石涧。涧之上游虎爪崖下有大石如平台,是为渊明醉石。唐颜真卿、白居易有访醉石,陶公旧宅诗。石上有宋代石刻多通,以朱熹所题"归去来馆"4字最显见。醉石附近有"醉仙濯缨池"、归去来馆、五柳馆。醉石涧西有陶渊明经康王谷去东林寺之山道。现已开发陶渊明起居、躬耕、悠游等景点,成为渊明故里游览区。


        陶渊明后裔从宋代以后,逐渐迁居公路南侧,即今温泉度假村东侧陶村。醉石涧从村口流过,涧上有柴桑古桥。村南有渊明诗中所言之南山,村东有南朝诗人谢灵运筑台翻译佛经的经台山。当代戏剧家石凌鹤有长诗《栗里吟》咏此。


        千年灵汤


        庐山温泉度假村与陶村相邻,南倚黄龙山,传说为晋代文女真跨黄龙升天处。温泉的发现在晋代以后,古称温汤,唐代在此建寺曰黄龙院,宋称灵汤寺,白居易、苏轼、朱熹等皆留诗于此。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曾来此考察,载入《本草纲目》。此为硫磺矿泉,含多种微量元素,水温62-70摄氏度,能治疗风湿、皮肤、神经、心血管多种疾病。1935年,江西建设厅与庐山管理局始在此开辟游览区,兴建房屋和浴室,1938年被日军破坏。1957年省总工会在此建庐山温泉疗养院,1961年周恩来总理曾来院视察。


        近年来,疗养院为策应星子旅游开发,扩建为温泉度假村。境内环境优美,为江南式园林建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花香鸟语,绿草如茵。现除具备多种现代化医疗设施外,还开放桑拿、按摩及各种游乐活动,成为天沐·江西庐山温泉度假村,是由珠海百富辰投资有限公司(天沐集团)在江西开发的首家大型集温泉、餐饮、客房、会议、娱乐于一体的四星级度假村,位于江西·九江·庐山山南景区温泉镇,临环庐山公路、昌九高速、京九铁路、昌北机场,105国道,交通便捷。


        度假村在原江西省庐山温泉工人疗养院基础上整合了庐山地理位置资源、庐山温泉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水质资源以及现代理疗保健资源,设计和开发了系列产品。2002年9月开工建设,2003年9月28日全面营业,目前已营业的有温泉水上乐园、三十多泓设计新颖、功能各异的露天温泉浴池和大型室内温泉游泳馆、光波浴、健身房、休息厅、香薰屋、中日式高档客房180多套。可容纳500人会务的多功能大会议厅和商务小会议室,KTV, 500人可同时就餐的绿色餐饮大厅和包房、小食坊,休闲垂钓区、野趣烧烤场、网球场、棋牌室、网吧等应有尽有。度假村引进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超前理念,为宾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亲情式服务,已成为宾客养生保健、旅游度假、餐饮美食、商务会议和娱乐的理想胜地。


        温泉乐园 


        为了做大做强天沐品牌,天沐·江西庐山温泉度假村投资1800万的 “温泉水上乐园”于2004年7月16日凉爽登场,倾力为五湖四海的宾客带来烈日下的清凉抚摸。水上乐园引进国际流行的动感水上休闲运动,让这个夏天只留清凉和快乐:别具一格的400平方米水上风情舞台,令游客在浪花飞溅中观赏风情表演;号称“中国第一”的大型水上温泉冲浪池,让每一个细胞都舞起来;独具回味的260米环形温泉漂流,心情在忽左忽右的偏移中荡漾;极速快感的彩虹波浪滑梯,震撼心灵,享受飞速乐趣;挑战极限的310米巨蟒滑道,身心刺激一步到位;宜乐宜健的6大SPA水疗池,快乐与健康同步——处处让你感受到水的无限动感和天沐无穷魅力。


        天沐·江西江西庐山温泉度假村引进了当今世界尖端技术和设备的冷雾降温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降温系统,近年来被大量应用于温泉、假山等自然人造景观,其功能为降温造雾、消毒驱虫、美化环境,并能创造出梦幻般的自然景观。冷雾从温泉区入口到温泉区、绿茵小径、花草植物、屋檐之下四处喷洒,飘飘逸逸,像雾像雨又像风;冷雾中夹杂着大自然花草植物精华芳香,给人一种清凉舒爽,无比畅快的感觉。凉意阵阵、轻烟弥漫,原来“夏天泡温泉也如此惬意!”正在建设之中的三期工程还将新增180余套高档客房、40幢别墅群、理疗中心以及高尔夫练习场等。


        度假村自2003年9月28日试营业以来,单日接待量突破4000人次,直接创税收超过百万元,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星子县旅游优胜单位、九江市十大诚信企业,江西省先进私人企业,中国质量万里行质诚信示范单位。


        鉴于温泉资源的宝贵性,天沐·江西庐山温泉度假村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珍惜资源、呵护环境的理念,对温泉水实行可持续开发,坚持适度控制,服务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近年来,天沐温泉陆续发展成为全国性品牌温泉,在世界范围国不断扩大影响力,继庐山天沐温泉后,先后发展有:江西明月山天沐温泉,山东江北水城天沐温泉、山东威海天沐温泉、扬州瘦西湖天沐温泉、辽宁营口熊岳天沐温泉、天沐•营口海滨温泉城、天沐•武汉温泉度假村等,并向川西地区蔓延,发展迅速。从05年只有天沐•江西庐山温泉度假村正式运营,到06年又有天沐•江西明月山温泉度假村和天沐•山东江北水城温泉度假村正式开业,到07年威海、营口、扬州项目开工。集团立志成为中国温泉度假行业的领跑者,规划到2010年有10~15家温泉度假村开业或开工,并且完成上市,到2015年有30家开业。


        天沐集团实力雄厚,定位于开发建设大型高档温泉度假村和休闲度假区。天沐•江西庐山温泉度假村占地300亩,总投资2亿,是江西省首家四星级度假村;天沐•江西明月山温泉度假村占地1000余亩,一期投资2亿,五星级标准建造;天沐•山东江北水城天沐温泉度假村占地3000余亩,一期开发600亩,投资2亿,也是五星级标准建造。营口项目占地3200亩,扬州项目占地700亩,威海项目占地300亩。以上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18亿元,度假村业务总收入将达7亿元,净利润将达2亿元。


        洁身浴德


        天沐立志于弘扬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沐浴文化。中国沐浴文化根本在于“澡身浴德”,沐浴不仅仅在于发肤之康洁,而且更讲求品行之端庄。因此,天沐设立了专门的温泉文化研究所,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在研究、整理和归纳中国历代沐浴文化的基础上,推出天沐沐浴礼仪——“九步六法”。“九步”者,乃“澡身、爽神、探泉、沐汤、拭肤、养体、执兰、思静、感恩”;“六法”者,乃“全身、半身、局部、冷热交替、按摩、冲击”。同时在温泉项目的设计上,也秉承“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完全采用石、木等天然材料,虽为人工,却似天成。通过环境布置和礼仪引导使得消费者在洁身之余,更思净心诚意,感人生之通达,悟自然之和谐。度假村涵盖温泉、餐饮、客房以及各项休闲娱乐服务,设施齐全,同时迎合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的大势,整合周边休闲旅游资源,打造功能完善、品位高雅的休闲度假区。


        为凸现文化品味,天沐所开发的温泉度假村选址也非常注重当地的文化底蕴。现在已经开业的三个度假村中,天沐•江西庐山温泉度假村在庐山南麓,毗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陶渊明故居、佛教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其它庐山胜景自不待言;天沐•江西明月山温泉度假村位于朱熹赞叹“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的宜春明月山下,与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祖庭仰山寺故址为邻,青山杳杳,流水迢迢;天沐•山东中通天沐温泉度假村地处“江北水城”——山东聊城,这里也是鲁国故地、运河名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天沐在强调天沐沐浴文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发温泉度假村,从而形成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度假村文化体系。


        天沐以“打造中国真山水温泉”为目标,强调“真文化”理念。天沐的“真”,从物质层面来说,就是真材实料,天沐度假村的温泉池都是不间断注水,自然流失,不再重复利用,否则失之原质;餐饮方面也是选择健康的绿色食品,以求得其本味;从精神层面来说乃是真诚、真实和真率。天沐深信,只有“纯真”之道才是永恒之本,也惟有以真诚为本,才是最终的待客之道与营商之道。


        天沐将重点扩张以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中部大都市圈范围内的东部市场,以及以大九寨、大香格里拉、新疆、西藏、内蒙、川西地区为主的西部主要旅游目的地市场,依靠温泉度假和旅游地产两大主业长短结合,打造国内著名高尚休闲度假区,引领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热潮。


        天沐坚定地走集团化、品牌化的道路,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正如兵法所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通过自身集团化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知识优势,稳健快速地进行发展,同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从而必将能够成为中国温泉休闲度假行业的第一品牌。


        聊城铁塔在聊城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被誉为东昌三宝之首的铁塔,位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始建于北宋时期,是我市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铁塔为八角形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现为12层,通高15.8米,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2.90米,底边长3.17米,占地10.50平方米,塔座牙脚四角成卷云状,束腰四面均有伎乐人物浮雕,或站立,或舞蹈,束腰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金刚力士,怒目凸腹,手按双膝下蹲,作顶托状。塔身用生铁仿木结构分层铸造,逐层迭装而成,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第一层塔身直径1.53米,底部一周宝装覆莲,塔身八面设置四个假门与四个假窗。门额上有门簪四枚,簪面成削角方形,假门上均有铺首和门钉,东西方做成半掩门式。二至七层塔身无门窗雕饰,八至十层仅雕饰格窗。各层倚柱、斗拱与一层相同,每层塔身都有腰檐平座,平座均为四铺作单,围绕栏杆,腰檐仿木铸造,有檩枋、檐椽、飞椽、瓦垅及斜脊等。塔身逐层收分,塔顶置仰莲葫芦瓶式宝刹。1973年铁塔地宫出土有石棺、银函、辟支佛舍利。1977年,铁塔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以增与聊城海源阁藏书影事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杨以增在故乡聊城建筑了专门的藏书楼——海源阁,后来盛极一时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刘鹗冒雪前往海源阁,竟不能得见海源阁藏书,像刘鹗这样被海源阁拒之门外的文人学士不在少数 在海源阁藏书印中有一方“子子孙孙永保用享”,美好的梦想在战火中随着诸多珍本星散四方而破灭,为历代书厄添加了辛酸的一笔,南北之精帙萃于山左一隅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就在这一年杨以增在家乡东昌府(现山东聊城)建筑了专门的藏书楼——海源阁,该楼坐落于城内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面南背北,二层四间,杨以增亲书匾额。   海源阁建成的最初几年,其藏书还在一般水平,后来盛极一时归因于两次机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杨以增开始到“人文渊薮”的江南去做官。杨时任江南河道总督,不论从声望、地位,还是资财上都为他广收书籍提供了极大便利。


        最直接的一点,他在当地收集的大批书籍可以凭身份借助官方漕运粮船运回老家,聊城当时是大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有了这样的便利,“南书北运”就有了“捷径”。再有就是当时江南一带战乱频仍经济崩溃,尤其是太平军、捻军在此与清军作战,兵燹连年不绝,江南旧家藏书多不能守,大量散失,流入市场,给杨以增大批收购珍贵善本提供了机会。如,号称乾嘉间文献之宗王、“三百年来藏书之巨擘”的黄丕烈(荛圃),晚年家事多艰且病魔缠身,不得不卖书解窘,其所藏尽归汪士钟艺芸书屋,咸丰初年,艺芸书屋所藏复散出,大多归于瞿氏铁琴铜剑楼与海源阁,而以海源阁为最,其中经黄丕烈手校的书籍就达80余种。除此之外,瞿氏恬裕斋、鲍氏知不足斋,以及韩氏玉雨堂元人集部书等均归于海源阁,这是海源阁藏书数量质量的一次大飞跃。当时的藏书家江标说:“(海源阁藏书)大约吾吴旧籍十居八九,荛翁(黄丕烈)之所藏,则又八九中居其七焉。”由此奠定了“南瞿北杨”的格局,海源阁与铁琴铜剑楼一时并称于海内。    


        海源阁藏书在杨绍和手里又得以精进。杨绍和善于鉴别古籍,在北京充翰林时专事收购图书。时值慈禧发动宫廷政变,顾命八大臣以狂悖被杀,怡亲王载垣也在其中,怡府建有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专门庋藏珍贵图籍,汇聚徐氏传是堂、季氏静思堂珍籍,宋版书多至数百种,异常珍罕。事发后杨绍和乘机购得善本不下百本。这样,海源阁又汇聚了北方王府藏书之精华,正如叶公绰先生所言:“汲取南北之精帙,萃于山左之一隅”,傅增湘先生也慨言:“(海源阁)蔚然为北方图书之府,海内仰之,殆如景星庆云。” 


        藏书者的苦心与借阅者的不满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一首诗中写道:“沧苇尊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 饱蠹鱼。”不言而喻,刘鹗在借诗发泄对海源阁拒他于门外的不满。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刘鹗冒雪前往海源阁,竟不能得见海源阁藏书,扫兴而归,一番牢骚也在情理之中。像刘鹗这样被海源阁拒之门外的文人学士不在少数,像历城解元徐金铭为得见海源阁藏书求为杨氏童子师(即给海源阁第四代杨敬夫当老师),而最终也没能如愿。    海源阁藏书实行绝对的关门主义,外人与戚族一概不能入藏书楼一步。这其中的苦心是外人不易理解的。历来藏书聚难散易,稍有不慎便灰飞烟灭,况且时值战乱频仍,藏书之艰难更是苦不堪言,海源阁藏书搜集于乱世,其间感受更加深切,像杨氏藏书制定的“大乱居乡,小乱居城”制度就是对付时局的不得已办法。 


        杨氏藏书考虑缜密,杨敬夫在《曝书》中说:“我家遵守旧规,每二年或三年必晒书一次,全家共同从事,并预先邀同亲友数人帮忙,由清明节起,至立夏止。据先世遗言云:‘夏日阳光强烈,书曝晒后,纸易碎裂,不耐久藏,且时多暴风雨,有卒不得收拾之虞;秋季多阴雨,潮湿气盛故易袭入书内。清明节后气候干燥,阳光暖和,曝书最为适宜,立夏后渐潮湿,即不宜晒书矣。”海源阁藏书尽属珍本,外有木匣,内有锦函,晒书时将每册书按次序散列案上,在阳光下晒一至两个小时即移回室内,再按原来次序排列原架隔上,并用白丝棉纸将樟脑面包成许多小包,随书在函中放入一二,但不得放入书中。此番工作之后,五至七天内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将藏书楼所有门窗悉数打开,以使日暖风和之气徐徐进入,并将架隔上浮尘掸尽。过此时期即将全部门窗重行关闭,严密封锁,同时封条安藏。    今天看来,藏书者的苦心与借阅者的不满都是文苑中的佳话,尽管当时他们是那样格格不入,但假以历史的眼光,都十分可爱,而且值得尊重。 


        三次遭劫摧毁“子孙永保”梦想  民国十八年(1929年),军阀王金发纠集残部进驻聊城,其所从书记官兰山樊天民、堂邑杨道南将海源阁之宋元秘籍、金石书画择优掠去,海源阁藏书惨遭损毁。    民国十九年,土匪王冠军占据聊城,海源阁再次遭劫。1931年1月16日《中央日报》报道:“王匪除将杨氏藏书运走大批外,焚毁者尤居多数,甚至做饭用书烧火,睡觉用书作褥,吸大烟用书,擦枪、拭灯、擦桌子、擦鼻子无不以书为之,致价逾连城之古书,几破坏净尽……院内室外书籍满地,厕所马厩亦无地无之,院内书籍尽为大雨淋烂……”事后,杨氏点验,计经部损失十之七,史部损失十之四,子部损失十之四,集部损失十之三。 


        此后,杨氏将残存书籍部分运往济南,剩留部分与杨氏用以刻印《海源阁丛书》的全部刻板、木活字、铁范等则运往聊城西南田庄杨氏祖茔之旁的“弘农丙舍”。1938年日寇攻陷聊城,“尽遭火焚”。此为海源阁三次劫难。 


        在海源阁遭劫前的1928年,其末代主人杨敬夫先后两次将海源阁珍善书籍运存天津,第一批26种宋元珍本运津后,除宋本《会稽三赋》未售外,其余25种先后为国内藏书家所购。第二批运津119种宋元本书籍,其中92种经平津人士王绍贤、常耀奎等努力,1946年2月5日由北平图书馆正式收藏,另外27种由山东省图书馆收藏(现存省博物馆)。二次遭劫后的运济之书经济南人士辛铸九、苗兰亭、张蔚斋等努力,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代理馆长罗复唐斡旋,1945年10月归入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共计2300余种,其中元版书两种、明版书368种,省图辟海源阁书库专藏,并配“奎虚书藏”阅览室供读者使用。    海源阁藏书起于战乱,最终又大部分毁于战乱。在海源阁藏书印中有一方“子子孙孙永保用享”,美好的梦想在战火中随着诸多珍本星散四方而破灭,为历代书厄添加了辛酸的一笔。但它还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劫后余珍”,以及为传承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一个个身影与一段段往事。 


        ·相关人物· 


        杨以增 


        杨以增(1787—1856年),清东昌府(今聊城)人,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死后谥端勤。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贵州、湖北县、府、道知事,再授河南开河道,转两淮盐运使,后擢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权陕甘总督,总理粮台,转江南河道总督。杨为官能体察民情,在河道总督任上曾于除夕夜冒风雪暮宿河上,自备柴炭盐米而不占用河工开支。林则徐对他人品非常钦佩,赞扬他“乃圣贤门中人也”,并在陕西巡抚任时荐举杨代替自己接任。1840年,林则徐于广州烧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之时,杨以增建起了“北方名楼”海源阁,一位为维护国家利益同外敌浴血斗争,一位在战乱之际为传承中华文化呕心沥血,两位挚友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与民族竭尽自己的力量。    在《海源阁珍藏尺牍序》中,海源阁第二代主人杨绍和写道:“林文忠公(指林则徐)与先君同宦楚、豫、秦、陇,投分最密,丙午(1846年),文忠抚关中,将引疾归,适先君擢藩两陕,遂举以自代。有‘诚正清勤,明敏练达,实臣所不及’云。古所谓知己者非欤!”1846年,林则徐被调任陕西巡抚,杨以增调任陕西布政司,在这期间,许多奏折都是林、杨联署的。在海源阁收藏中有林则徐寄给杨以增的亲笔信札17件,内容有论学问的,有论政治的,也有论及家庭琐事的,不仅可以看出两人道义之交的深厚及彼此政治见解的一致,而且可以了解到林则徐晚年政治生涯和精神面貌的一些情况。


        景阳冈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著名书法家刘艺曾为景阳冈题字:“景阳春晓”。现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曹植墓曹植墓 古墓葬。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目前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1951年6月,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墓室砖结构,墓壁采用三横一竖砌法。墓壁及顶部均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石灰面。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组成。甬通与前室、前室与后室之间各有1道门。墓全长11.40米,前室最宽为4.35米。甬道长2.20米,宽1.47米,高2.24米,券顶、甬道口用砖平砌封堵。外门道深1.45米,宽0.20米,高1.41米,作为顺砖墙缝横砌封门墙之用。前室呈方形,边长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顶。后门道深1.20米,宽1.65米,高1.96米,位于前室后壁偏北部,券顶,两壁中部偏西处砌有宽0.20米、高1.67米的凹槽,亦砌入顺砖错缝横砌的封门墙。后室长2.20米,宽1.78米,高3.31米,券顶坍塌,无后壁。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腐朽,从廊迹上观察,应为单棺。棺内铺垫3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已腐朽,仅存部分骨骼。随葬器物共有陶、铜、石器等132件,除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放置于道封门墙内侧外,余均放置于棺木两侧。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该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发现一刻铭砖。该砖为墓砖,3面刻有铭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太和”为魏明帝曹睿的年号,“陈王”为曹植生前最后封爵。墓葬发掘后,甬道、外门道和主墓室由于长期暴露,1978年9月28日,4.35米见方的主墓室及2.2米长的墓道自然坍塌。为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1981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翻修了隋碑楼。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对曹植墓进行维修,使濒于毁弃的曹植墓,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起了1.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隋碑楼,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舍利宝塔  


        舍利宝塔,俗称临清砖塔。位于临清市城西北2千米卫河东岸。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原有永寿寺,规模显巨,殿宇恢宏。此塔建于明万历年公元 (1613)年,塔高61米,九级八面楼阁式,每面长4.9米。塔座为条石砌基,底座围长39.2米,自底至密檐高约5.3米,密檐宽1.55米。底层设门向南。宝塔通体垂直,砖木结构,塔顶是将军盔形,莲花宝座,为国内罕见。


        古阿井 


        古阿井位于阳谷县城东20公里处,古运河西岸,东阿故城遗址中央,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阿井深数丈,以青砖砌成,井口覆以石板,井水色绿而重,清冽甘美,杂质很少,用以烧水,几年内水壶中也不见有水垢。水中富含钙、镁、钾、钠、锶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水质极佳,是天然的保健矿泉水,用此井水熬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加疗效,因此当地所产阿胶为历史上公认的正宗阿胶,素有“贡胶”之美誉。史料有关阿井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其后几经重修,至今不废。井旁的石亭重建于清光绪五年,交角对称,结构紧凑而雕琢精细,虽经百余年风剥雨蚀,至今仍坚固如初,亭面正额题“济世寿人”四字,左右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亭下有一石碑,高约5尺宽2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古朴自然。今天的古阿井淘浚一新,与张秋的清真寺、阿城的海慧寺、临清的清真寺、聊城的山峡会馆和环城湖相连,组成一条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色彩,成为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古阿井周围道路通畅,当地火车站、 汽车站都有直达旅游班车。古阿井土特产有景阳冈系列酒、阿胶、景阳木雕,名吃有烧牛肉、武大郎烧饼、瓜达、大枣、炖鱼等。  


        鳌头矶  


        临清市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分岔处,有一组古建筑群,它布局严谨,玲珑幽静,院内竹影婆娑,照壁刻石相映成趣,这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鳌头矶,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临清市博物馆所在地。 


  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此处北侧原有元代运河自问津桥入卫,明代又开挖运河南支,经大众公园,由头闸口入卫,西面有卫河,这样鳌头矶以西便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之地,时称“中洲”。鳌头矶处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元代运河之临清、会通二闸及明运河南板、新开二闸分左右如鳌足,后有广济桥如鳌尾,知州马纶题名曰“鳌头矶”。整组建筑中,东楼名“观音阁”,西殿称“吕祖堂”,北庑名“甘棠祠”,门外原有木桥,枋楣“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


  鳌头矶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她亲历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这里曾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要活动场所,1938年,中共临清县工委机关报《力报》便在此创刊,1939年1月,八路军陈赓将军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近年来,许多学者、诗人、书画家如季羡林、臧克家、高启云、李予昂、夏雨常等先后为鳌头矶题赠佳作墨宝,国画大师李苦禅81岁时为鳌头矶题写匾额,使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鳌头矶院内的古砖陈列馆,陈列有明清两代临清烧制的贡砖,临清贡砖“不碱不蚀,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享誉海内,成为皇家专用贡品,营建北京皇城的重要建筑材料大城砖,大都取自临清,所以史家有“漂来的北京城”一说。


        鳌头矶 位于临清市卫运河分叉处。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初,临清治所由旧县村迁至今市中区考棚街,周围方圆数里称为“中州”。


  《临清县志》载,“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 鳌头矶之名由此而来。存有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南楼3间,名“登瀛楼”(俗称“望河楼”);西殿3间,曰“吕祖堂”;东楼3间,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飞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矶底部系以砖砌就的方台,台中间东西向有门洞,洞楣上书“独占”2字,台上阁楼歇山重檐,前出抱厦,后落一垒,主体用3、5、7梁架构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兽形装饰,飞檐4排。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群,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 “鳌矶凝秀”古为临清16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渐失当年风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丁浩川、黑若仙、王笔一、秦和珍等共产党人在此创《力报社》,建“战委会”,此地便成为宣传抗日、传播马列主义、组织群众投身革命的场所。1978年,鳌头矶被列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进一步彩绘修缮,并将临清市博物馆设置于此。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鳌头矶之名由此而来。现存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西殿3间,日“吕祖堂”;东楼3间,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飞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矶底部系以砖砌就的方台,台中间东西向有门洞,洞楣上书“独占”2字,台上阁楼歇山重檐,前出抱厦,后落一垒,主体用3、5、7梁架构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兽形装饰,飞檐4排。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群,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明清时期,临清地处南北运河要冲,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鳌矶凝秀”为临清十六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渐失当年风采。1978年鳌头矶被列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依原貌修葺一新。




刘宝平工作室 · Mr.Liu Studio




Mr.Liu Studio创始人

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地址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兴华东路7号

电话
8330520
点击电话 直接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