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鲁西革命史教育基地讲解词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0-10-30

刘老师课堂

.

   大家好!我是您的导游员「聊聊」欢迎大家来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鲁西革命史教育基地,基地建于2014年,于2015年建成并于2016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培养“正气、诚心、爱国”的教育基地,受到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至今已接待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3万余人。基地以聊城发展史为主线,讲述了聊城的古代风华、近代风云和现代风采三部分,辅之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出各类珍贵照片、实物、模拟实景,突出展现了历史长河中聊城儿女团结一致、敢于拼搏、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我是鲁西革命史研学协会的讲解员XXX,负责大家此次参观的讲解工作。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第一部分:古代风华。


古代部分
第一篇章·文明重镇


   聊城,一座有6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聊城——黄河文化孕育的明珠,璀璨夺目。在聊城,挖一把泥土就是文化,捡一片陶瓦就有传说。


   聊城位于山东西北部,系黄河冲击平原。泥沙的淤积沉淀,不断地改变着这一带的地形地貌。大约在七八千年前,从今天的黄河三角洲经聊城至菏泽地区这一弓形地带,是河湖交错的沼泽区域,人类无法生存。所以,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约到了距今6000年前后,鲁西北平原的地貌大致形成,台地面积逐渐增多,在沿古河道两侧的高台地上,北辛文化晚期的先民们,开始在这里居住,这就是聊城最早的居民——大汶口文化居民。从此,便揭开了聊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序幕,聊城成为先民们历史创造活动的重要舞台。


   在6000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生产工具有所改进,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占主导地位。粮食有了剩余,私有制已经产生,人们不但会建造房屋,而且已经会筑城邑,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此时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这为阶级的产生带来了契机。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先人定居,还有目前为止国内发现最早、时代最早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城——王庄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聊城就是我国最早的城市诞生地之一。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农业、制陶业、建筑业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代表了古代制陶的最高水平,标志着中国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聊城境内已进入了私有制加剧、阶级分化明显、阶级压迫残酷、对外战争频繁的古国时代。国家,已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发挥管理职能。


   阳谷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是黄河中下游区域至今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根据聊城地方史料记载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综合分析认为,在“三皇五帝”时期,景阳冈文化城极有可能是古穷桑,古穷桑是古史中传为穷桑帝少昊登帝处、黄帝登帝处、颛顼之都、虞舜之都。古聊城境内曾是少昊领地、蚩尤领地、黄帝居地、颛顼居地、舜的有虞氏所在地,是东西文明的交汇地,这说明聊城曾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展出的文物加以介绍夏、商、西周 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据文献记载,现聊城辖区内有顾、观两国,分别为少昊、虞舜后裔所建,是与夏朝并立的城邦形式的国家,表明聊城境内的文明发展自我孕育了本地的早期国家形式。


   在商汤伐夏的过程中,聊城境内的方国已经形成,且和夏保持一定的关系,故而聊城成为商汤灭夏的主要战场之一。生于空桑、耕于有莘之野,也就是今山东莘县城北的伊尹,助成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功莫大焉。同时,伊尹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鼻祖。


   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故而聊城境内周代文化遗址遗存较多。周建立后,周王室为了巩固其政权,实行分封制。周文王姬昌季弟封于今聊城境内,国名为郭,聊城境内也由此有了周族的封国。


第二篇章·战略要地


   聊,摄以东,齐之西界,城,筑土围民而成国。聊城之名就是保家卫国的象征。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区域交界处的聊城,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雄据聊城一点,可危及三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就了聊城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在聊城,有许多古今战争遗址,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故事。


   经考证,有关“聊城”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左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聊城因齐国建的“聊邑”而得名。而“聊邑”是在齐桓公以“聊树”筑成的兵营——“聊营”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此即聊城名字之来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活跃、民族融合、政治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给西周以来的政治秩序带来严重冲击。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都要在与参与国距离相近的边界要地举行会盟。这时,处在齐、鲁、晋、卫、宋等国交界处,踞扼黄河,为南北上下、西进东取的重要通道的聊城,成为许多会盟的要地。如北杏之盟,柯之盟,摄北之盟。

 
   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秦朝建立,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以发展经济、扩大地盘为己任。经过近百年的兼并战争,上百个小国,仅余以秦、楚、齐、燕、韩、赵、魏战国七雄为首的几个国家。它们实行变法,革除弊政,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且根据本国的利益或合纵,或联横,随时调整着外交政策和战争对象。因聊城地处齐国西部,西接赵魏、南濒宋楚,北与燕国相邻,这里发生过许多战争,最著名的事件为马陵之战、鲁仲连射书救聊城。战国七雄的兼并征战和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地区间经济趋于平衡,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从这一时期开始,聊城关乎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开始显现。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中国历史迎来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秦王嬴政始称“皇帝”,改革春秋战国之前的国野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实行郡县制。从此,聊城脱离了齐国的统治,以东郡为主体兼及周边地区,成为秦朝政治版图的一部分,此时,聊城域内有文献记载的县只有聊城、东阿、茌平三县。秦朝这种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创立,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人民的负担过于繁重,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对暴秦的统治。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实行分封王国制,一方面实行利国利民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继位后,积极反击匈奴侵犯,通西域,实行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经济继续发展。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西汉中央集权国家进入强盛时期。西汉时所封王国及侯国有济北王国、乐平侯国、发干侯国、阳平侯国、杨虚侯国、荣关侯国等,在聊城境内现已发现阳平侯国家族墓地及部分出土文物,这些历史文物见证了西汉时期王侯国繁盛的社会文明。


   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这一时期,在分封的各王国及侯国内,豪强地主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从聊城市域存有众多汉画像石墓可以得到证实。聊城、高唐、东阿、阳谷、莘县等,都有汉画像石墓。一座大型东汉墓,就是一处豪强地主庄园的缩影。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堠堌村西,有一座被民间俗呼为堠堌冢的孝德皇陵,是东汉章帝之子清河王刘庆之墓。刘庆之子刘祜继帝位后,于公元121年追尊刘庆为孝德皇帝。并将其墓以皇帝陵规格改建。尊陵曰‘甘陵’,庙曰‘昭庙’,置令、丞、设兵车周卫。


   东汉灭亡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南方出现了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东晋及南朝政权,北方则出现了主要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十六国”及北朝政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在规模和程度都超越以往时代,为统一的多民族的隋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聊城出现了三位历史名人:弃官救曹操一命的陈宫、为曹操死守三县的程昱、助曹操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的华歆,没有这三位聊城人的帮助,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就不会那么顺利。


   魏晋时期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始,经过三国、西晋、十六国,至420年东晋灭亡,其间,聊城一带曾发生过众多战役、出现过许多名人:其中有生于朝城葬于东阿的天下第一才子——曹植、从聊城走出的唯一一位皇帝——石勒、数学大家张邱建以及名医王显。


   南北朝时期自公元420年始,至589年止。其中北朝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时代,这一时期的政区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以州统郡国,郡国统县。此时期,聊城的政治地位开始提升,成为州、郡的所在地。


   公元526年,聊城因水灾第一次迁址,由原聊城东迁至王城。 聊城自春秋时期公元前522年见于文献记载,至孝昌二年东迁王城,在原址共存在了1948年。    

         
   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据与民族融合,自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始,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兴盛的统一时代。各民族交往愈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空前发展。


   隋朝建立之后,聊城的政治地位再次提高,于公元596年设立博州,其治所在聊城。后废,唐于公元621年重置博州,治所仍在聊城。一直延续到元代东昌路的设立。


   唐朝建立之后,今聊城市域曾是博州、济州两个州治所驻地。从现有的诸多唐墓分析,唐朝时期,聊城市域的经济是相当发达的。同时,这里也是反对安史之乱的重要战场。


   公元946年7月,聊城由“王城”迁往巢陵。其地点在今高新区张屠庄村西北。“聊城”在此存在的时间很短,前后仅有46年。


   隋唐时期,聊城市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涌现出了许多名人:有著名宰相----马周,多才多艺的哲学家、音乐家、舞蹈家----吕才,状元孙逖、崔鉶、王彻和为民舍命的羊使君。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汉族政权被迫退缩到江淮一带,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始终居于中心地位。长江以北,则由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立。13世纪元朝建立,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西藏等地成为中国版图新的组成部分。北宋时期,宋、辽一直处在和战状态。冠县萧城就是这一时期的遗迹。而金朝则与南宋对峙。这一时期的王旦、王友直、岳飞、成无己等,都为聊城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992年,因水患,聊城由巢陵迁今址,至今已有1026(2018)年的历史。


第三篇章·漕挽咽喉


   聊城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间位置,扼守着大运河整条航线的要冲。蜿蜒绕城的大运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为聊城带来了客商,更带动了商贸的繁荣兴盛。这里是鲁西最大的物资交流中心,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聊城在明清时成为大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江北一都会”的美誉记录着往昔的繁华盛景。

 
   元朝是横跨欧亚二洲的大帝国,建立之后,作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如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中国版图的奠定、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朝建立之后,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有了变更。1267年,将原博州,改博州路总管府。至1276年改为东昌路,今聊城辖区从此才有东昌之名。


   元帝国建立之后,首都定在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为了南粮北运,以供京师,于1289开京杭大运河。由阳谷之张秋经聊城达临清段,均在聊城市域,为聊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制定新律例,改革政治,将军、政、司法、监察等集于一身,使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更加重视漕运,因此,聊城市域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聊城市域的政治地位,军事地位亦空前提高。


   1399年,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为名,起“靖难军”,向明中央政府宣战,双方军队在东昌城下决战。铁弦、盛庸率领的朝廷军,迎击燕王军队。燕王几乎全军覆没,朱棣多亏藏身于白玉桥下,才死里逃生。他的得力大将张玉死于东昌阵前,朱棣在朱能的保护下突围,仅率百余骑退至馆陶,次年正月,率兵北返。


   清朝建立之后,曾经出现过“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康熙皇帝继位之后,勤政爱民,发展经济,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他多次出巡,体察民情,六次到达聊城域内。曾幸任克溥府第并书赐匾额及楹联。乾隆皇帝亦是一位武能安邦,文可治国的明君。在位其间,曾九次巡幸聊城。首次登光岳楼即书写《光岳楼》匾额。先后赋诗二十多首。南巡时,邓钟岳曾伴驾随行。


   京杭大运河畅通之后,首先促进了境内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进而大大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棉花生产、交易和棉花加工以及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也促进了皮革加工生产和酿造业的发展以及毛笔、草辫、等手工产品的制作与加工。聊城在明、清时曾为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


   临清古街古巷是沿着元代运河和明代运河相汇合的“人”字骨架建设而成的。明、清时期,临清成为江北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税收、储粮、贡砖烧制均占全国第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誉。
清朝的繁荣并没有长久的持续下去,自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始,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也步入了漫长的屈辱抗争的道路。


近代风云


   当历史步入近代时,由于封建统治的反动和腐朽,清王朝已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184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改革中国社会,聊城人民与全中国人民一起,在屈辱苦难中进行了长期英勇顽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洗雪了百年耻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


救亡图存抗争路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清廷统治下的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略位置重要的聊城是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武装斗争最剧烈的地区。


   在遍布全国的各种反清农民起义队伍中,规模最大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它是中国农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运动之一。太平天国北伐军、北伐援军曾转战聊城地区。1855年5月,太平天国北伐军兵败茌平冯官屯。1868年8月,梁王张宗禹西捻军在茌平徒骇河畔全军覆没,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近代聊城是山东农民革命斗争最剧烈的地区。太平军、捻军革命斗争激起了聊城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次高潮。


   1860年,鲁西北地区发生大饥荒,而清廷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加倍派征钱粮,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宋景诗领导的黑旗军农民起义。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出现打乱了中国近代社会原有的格局,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引起了中国近代社会前所未有的震荡。义和团运动是以朱红灯、心诚和尚在茌平发动的反洋教斗争为导火线的。聊城成为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故乡。


   聊城是一座文化古城,激烈的农民斗争下,人类的智慧也在悄然传承。这一时期,聊城诞生了被后世称为 “义学正”、千古奇丐的“平民教育家”武训,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食无定餐、宿无定所、到处乞讨,或是出卖劳力赚钱,不娶妻不生子,一心办义学,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1840年,杨以增建“海源阁”。在社会动荡之际,杨以增将流散于社会的秘籍珍本聚而藏之,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作用。“海源阁”也成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10多个省宣布独立。虽然山东独立运动失败了,但这次运动在聊城大地撒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火种。


星火燎原革命潮


   在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促动下,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损害中国主权以及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政策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烈火,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聊城建立了支部,1927年建立了县委,1928年建立了特委。在严酷的环境中,聊城共产党组织顽强发展壮大,聊城共产党人领导的反抗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此起彼伏。


   聊城籍新文化运动健将傅斯年、谢凤举等人参与创办的《新潮》、《励新》、《新青年》等著名刊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聊城的传播。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傅斯年担任游行示威总指挥。5月中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聊城,聊城学生也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聊城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行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带动了鲁西北各县学生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济南等地的斗争,培养了一批学生运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聊城的一部分进步分子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聊城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1926年由杨耕心成立的阳谷县九都杨支部,它是共产党在聊城建立的最早的支部,对鲁西地区的革命工作起了推动作用。192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为加强对聊城地区革命的领导,派共青团山东省委秘书长张干民到聊城从事组建东昌县委员会的工作。16日,张干民、王寅生、赵以政、聂子政等人在赵以政家中开会,宣布成立鲁西北第一个中共县委——东昌县委。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教训,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名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多次武装斗争,并将鲁西作为武装斗争的重点地区。1927年末至1928年上半年,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聊城党组织在鲁西发动了两次农民暴动——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这是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山东领导的最早的农民暴动。这两次暴动虽然都失败了,但对鲁西以至整个山东的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聊城地方党组织在独立坚持工作,发展党组织的同时,还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的关系。1935年2月,中共鲁西特委成立后,徐运北奉党组织的指示,去北京、山东曹县等地寻找上级党的关系,但最终没有取得联系。1934年秋和1935年冬,赵建民两次到濮县寻找上级党的关系,在第二次到濮县时,赵建民与河北省委代表、直南特委书记黎玉取得联系。随后,黎玉将山东党组织的情况报告了北方局。1936年5月,北方局决定派黎玉到山东恢复和重建省委,从而使山东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1936年6月,山东省决定将直南特委与鲁西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鲁西北特委,刘晏春任书记,刘仲莹、徐运北为委员。


气壮山河抗战歌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推动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聊城人民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1931年,日本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扩大对华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也逐渐过渡到抗日救亡运动上来。聊城地方党组织积极响应,发展党员,完善党的组织,发展党的力量,宣传党的政策,为抗日战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受周恩来派遣到北平,经济南来到聊城,部署对范筑先的统战工作,强调聊城地方党组织应将主要力量用于抗日。


   11月19日,范筑先在聊城向全国发出通电。通电的发表,震动了全国,标志着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也是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合作抗日的光辉典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聊城地方党组织同范筑先密切配合,积极开辟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加强根据地建设。


   1938年11月,日军分三路进攻鲁西北,主要目标是聊城。范筑先及共产党员张郁光等率领军民组织聊城保卫战。此次战役,范筑先将军及守城健儿700余人壮烈牺牲,聊城失陷。


   针对聊城失守后急剧变化的形势,八路军主力奉命挺近鲁西北,支撑抗战局面。


   1941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的决定,冀鲁豫、鲁西两区党委在观城红庙村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区党委,7月7日,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正式成立。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到达冀鲁豫领导机关驻地观县红庙村,根据沿途调查情况做出重要指示,指导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设。


   这一时期,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北,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后,马本斋积劳成疾,病逝于鲁西北。


  “钢铁濮范观,边区小延安。”在聊城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它是指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在空军的协同下,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术,对濮范观地区实施大扫荡。在突破九二七“铁壁合围”的作战中,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紧急指挥军区,曾思玉书记率领部队大战干草堆,掩护上万名群众英勇突破“铁壁合围”。


   为加强对冀鲁豫、鲁南两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943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受中央和北方局双重领导,领导冀鲁豫和鲁南两个区党委,任命黄敬同志为书记。


   为克服各种困难,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民主民生运动、大生产运动,军民一心艰苦奋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至1945年,鲁西北人民为了进行对日大反攻和夺取抗日的胜利,进行了最后决战。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开展“新英雄主义运动”,加强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抗日反攻作战,收复十几个县城。


   八年抗战中,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数十万人拿起武器,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消灭数以万计的日伪军,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凯歌行进解放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争取和平民主,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聊城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派3000名干部北上南下接管新区,送17万子弟参军上战场,数百万人全力支前保卫胜利果实,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蒋介石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加紧准备内战的形势,1945年8月,冀鲁豫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连续多次下达了关于战争动员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区人民实行总动员,解除日伪武装,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共聊城地方党深入广泛地开展了保卫抗战果实的宣传活动,使聊城迅速进入了战争的准备状态,并发动了聊博战役。


   为了迎接内战爆发,中共中央深入发动群众,加快解放区的建设。聊城开展了以减租减息为主的群众运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为确保刘邓大军在冀鲁豫战场作战,聊城各分区、县根据中央的要求,陆续建立了战勤指挥部。聊城人民在战勤指挥部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倾家纾难,竭尽全力支援大军作战。翻身农民踊跃参军,17万健儿奔赴战场。先后三批干部南下,一批干部北上支援新解放区工作。


   济南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和第二绥靖区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国民党残存在山东腹地的最后一个坚固设防的城市。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于1948年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按照华东野战军的部署,聊城解放区地方武装参加了济南的外围作战,同时,聊城广大人民也开展了紧张的支前工作。
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富有革命传统的聊城人民,在中共中央及中共各级党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自卫战争”的口号下,同心同德加强解放区建设,全力以赴支援解放战争。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有17万翻身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有3000余名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区建设;广大民兵民工配合主力部队先后参加了20多次战役战斗,出动担架10万余付,大小车辆40余万辆,出动人力200余万人次,牲畜100余万头次,运往前线的粮食、布匹、鞋袜不计其数,有6325名中共党员、干部、翻身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英雄的聊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现代部分
第一篇章·涅槃新生


   自1949年到1978年,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中华民族寻求伟大复兴的探索之路上,聊城人民凝心聚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努力发展经济建设。这期间,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失误与挫折的伤痛,这一探索的历程纵然艰难,但蕴藏在聊城人民身上建设新聊城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峥嵘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聊城地区根据中共中央及平原省委的有关指示,先后开展了建党建政、整党整风、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并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1950年12月,聊城地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发出《关于管制反革命分子的初步意见》,要求集中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5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这次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分子运动,肃清了国民党在聊城的残余势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1951年1月,平原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发动全省人民进一步以实际行动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决议》。中共聊城地委召开会议,布置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全区有110万人参加“五一”大游行,127万人在和平宣言书上签名。聊城地区掀起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支援运动给予朝鲜人民以有力的支援,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聊城地区在完成土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恢复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商业,逐步走出战争阴影,其生产恢复到了抗日战争之前的最高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鲁西北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措施,组织群众掀起了农业生产高潮,生产互助形式由领导组织变为自愿结合,由单纯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变为农副业结合的多形式互助组。牲畜迅速增加,废地、坑地、边地得到大面积开发,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基本达到了自给自足,为全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1951年10月,聊城地委要求大力贯彻“组织起来”的方针,通过手工业合作化初步开展,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以往落后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手工业生产组织化和协作化程度。为发展经济,聊城地区对原有商业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经过三年努力,聊城境内原以私营工业为主体的所有制体系得到初步改变,而国营工业从无到有,并在全区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份额,社会主义的国营工业成分由此开始孕育成长。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聊城地区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农业、工商业出现了建国以来最稳定的发展。然而,前途的光明与道路的曲折并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极“左”倾向,“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十年社会动荡,阻碍了聊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1953年到1957年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聊城地区大力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发展互助合作,逐步恢复了农业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956年,全区13个县、2个市共有合作社3405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社员收入均有所增加。1958年,毛泽东主席对聊城地区全国劳动模范曾广福的八次接见、对聊城阳谷合作社养猪的批示以及刘少奇对聊城阳谷丰产田的视察体现了聊城农业经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

 
   1966年6月,随着《五•一六通知》的下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全国各地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社会动荡。聊城和全国其他各地一样,不可避免得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运动”,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后,全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片欢腾。随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深入开展,全区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拨乱反正,解决十年动乱积累下的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此,全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篇章·开拓进取


   自1978年到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聊城抓住发展机遇,敢为人先,不断开拓进取,在国家发展政策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县城逐步发展成魅力无限、独具风采的江北水城。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路线,唤醒了聊城这片沉睡的大地。“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亿万农民哼唱着这首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民瑶,开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同时,各行各业也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特别是地委、行署推行的“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农村发展战略,打破了聊城地区传统农业结构,实现了结构的科学调动,使全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基础设施“兴聊十大工程”、“兴农十大基础工程”、“工业十大技改工程”的相继实施和竣工,迎来了聊城历史上的又一辉煌。


   奋战“八五”兴聊城,团结一致奔小康。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聊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实施“大开放、大改革、大招商”战略。发展劳务输出,转移城乡剩余劳动力,全面推进聊城经济大发展。1993年,聊城地区开始全面部署“科教兴聊”战略,在努力改变全区基础教育落后状况的同时,实施科技兴工、兴农。高唐时风、茌平华信铝业等高科技合作项目纷纷落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像孔繁森、吴金印、孙长林等一大批全心全意为民造福的公仆,他们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鼓舞着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


第三篇章·再铸辉煌


   聊城撤地建市后,聊城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着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按照建设生态型、现代化江北水城的定位,集中力量重点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靓点建设、绿化美化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四大工程。“江北水城”已成为全国知名城市品牌。

 
   改革和建设的新起点。1998年2月28日,中共聊城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聊城市过去5年的工作,提出了今后5年“加快发展跨入全省中等行列,从严治党塑造人民公仆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明确了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必须着力抓好的具体工作。这次大会是聊城撤地建市后的第一次党代会,是全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召开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把聊城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会议。


   农业进入良性发展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综合治理的路子,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成就了聊城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成功打造出多个全国知名的农业综合示范地区,如中国圆铃大枣之乡—茌平、中国油菜之乡—于集和中国双孢菇之乡—莘县。


   工业强市,民企崛起。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10家,其中国家级3家。阳谷凤祥集团和高唐蓝山集团都是国家级龙头企业。信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氧化铝、铝深加工企业,为世界500强企业。阳谷祥光铜业集团是世界上一次建成规模最大的铜冶炼厂。鲁西化工集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之一。东阿阿胶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阿胶及系类产品生产企业。高唐时风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农用汽车生产基地,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民营企业之一。


   多产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聊城。聊城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实际,将城市性质定义为“中国江北水城,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城市特色,保护和发展了城市原有格局,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聊城市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城内的湖泊、河水域资源,通过挖掘水的内涵,做足水的文章,已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卓越秀美的“中国江北水城”。  2007年聊城被评为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凭借江北水城和运河古都的品牌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聊城的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北方重要的物流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聊城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市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文化强市”的目标即将实现。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像孔繁森一样的人民公仆。在平安聊城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白云、王峰、李昆仑、陈春龙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高度关注革命老区—聊城的发展,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先后来到聊城,进行视察,我们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同样值得瞩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及中共山东省委原副书记、省关工委主任高新亭都曾来我院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指导。我们学院也同样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举办的黄河大合唱艺术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聊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党和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更离不开聊城人民的携手并肩、众志成城。经过不懈努力,聊城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园林城市、山东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这每一块匾额,都凝聚着无数聊城人民的血汗和希望,承载着淳朴的聊城人对家乡的热爱。


   聊城的过去浓缩了聊城人的精神,聊城的未来更寄托聊城人的希望,我们传承着先辈的心血,也必将实现先辈的宏愿,聊城,会因我们而更美。


   此次讲解结束,感谢聆听。

 



刘宝平工作室 · Mr.Liu Studio



Mr.Liu Studio创始人

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地址

校内: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

校外: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兴华东路7号


电话

8330520

点击电话 直接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