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
.
我们对图像的感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想要让照片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有意识地应用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来构建画面,引导观看者,最终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或者说,让他感兴趣、理解并记住。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视觉感知的基本流程。
第1步.狭义的感知
我们通过眼睛完整地看到一张照片,并且用足够长的时间(几分之一秒)去注意它。
第2步.潜意识评价
事实上,在我们的大脑还没有真正理解眼睛所见到的图像之前,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对照片本能地、不自觉地进行评价。这一功能的意义在于避免我们的大脑超负荷思考。换句话说,潜意识会首先决定哪些照片是我们感兴趣的。
第3步.模式化理解
在我们有意识地感知,甚至看清照片之前,潜意识就已经将那些“无趣”的照片过滤掉了。我们看到的图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已有的感知模式,大致决定了接下来我们会如何欣赏一张图。
比如:
a 图像与已知模式一致——强化现有认知,对图像本身印象不深。
搜索“玫瑰”,得到这样一大串图片,它们没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这样的照片与我们的感知模式一致,因此只是加强了“玫瑰长着样儿”的固有认知,但对图片本身不会形成记忆。
b 图像与已知模式略有不同——激发深入探究图片的兴趣,扩展固有认知,对图像记忆深刻。
这是一张“破碎的玫瑰”,被击碎的新奇感使我们忍不住多看一会儿,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玫瑰”的固有认知。
c 图像与已知模式差异显著——费力领会图像的主题,对固有认知提出挑战,可能由此引发抗拒从而中断认知过程,或者完成对固有认知的改变。
我们看到这样的图片,会去想要知道Why & How?
d 图像与已知模式完全不符——认知中断(特殊认知动机下,比如欣赏名人作品时,我们可能会对这种图像保持关注或持续研究)。
只有当以上步骤1、2、3都没有中断,才会继而引发:
第4步.结合联想
第5步.记忆存储
第6步.态度或感觉的变化(对观看者产生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图像感知过程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作为摄影师,要去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应用这些视觉原理梳理自己的拍摄,使照片更有魅力;有意识地引导观看者,有效传达想要表述的信息。
我们在这里规划了一系列文章,将围绕此展开。希望能够将视觉认知原理与我们的拍摄联系起来,并由此导向审美的高度。
时间轴与情绪导向
如果一张照片上没有特别抢眼的地方,那么观看者潜在的视觉认知习惯就会占上风。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照片中的某个点特别引人注目,那么观看者的目光就会立刻定格于此,或反复在几个亮点间跳跃,从而保持更长时间的关注。
一般来说,我们的视线会按照以下顺序推进:
左上角——向右移动——回到左下角——右下角。
我们可以在图片上按照这个顺序构建方向轴。对于人像照片来说,人物主体——眼神及面部朝向以及核心光线朝向在方向轴上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
1.画面中下-中-上/左-中-右的方向轴(以及由此构成的不同区域空间),既是视觉观看(基本)的时间顺序轴,也是视觉心理的情绪变化轴。
2.人物在画面中的面部朝向(主动方向)以及核心光线朝向(被动方向)在情绪体现上有着微妙的差异,其情绪规律遵循方向轴的变化。
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情绪的表现。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安妮•莱博维茨的作品),尝试体会这种细微,却足够微妙的情感倾向。
眼神(画面中最重要的隐性线条)
眼神(配合面部姿态)向上,人物气质昂扬。
眼神向下,人物气质内敛沉郁。
面部朝向
原图 面部朝左,左侧留白,画面给人沉静之感,有回首追忆的感觉。
翻转 面部朝右,右侧留白,人物情绪感觉更向上一些,有展望之意。
原图 面部朝右,人物后侧留白较多,更像是由远及近,直至走向远方的感觉。
翻转
面部朝左,与原图比较似乎有了一点后退、收缩的意味。
人物面部朝右,视觉情感倾向是积极昂扬的,与人物的整体姿态极为贴合。我们将其翻转,会感觉到强烈的不和谐感。
人物面部朝左,视觉情感倾向是忧郁内敛的,配合低头的姿态,仿佛有一种回顾往昔、自我勉励、积蓄力量以面对未来挑战的感受。无论是礼服的色彩还是远景处的黑色部分都非常贴合这种情感联想。反之,翻转后则被削弱了。并且由于右边空间的压缩,使人物产生一种畏缩、抗拒未来的感觉。
核心光线的方向
莱博维茨的名人肖像,经常采用这种——从画面左侧照射过来的伦勃朗光或高位前侧光。光线的照射方向同样能够在画面的时间轴&情绪轴上建立投射。
在这样的照片上,人物左面脸孔受光,清晰地表述着他们作为“名人”出众的、甚至是辉煌的历史。
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翻转的方式体会一下这种人物情绪及心理暗示的变化。
翻转之后的违和感,一方面正是来源于光线塑造产生的情感倾向。晦暗的左侧面孔使人物产生一种不甚清晰的气质,仿佛意味着不太明了的过去;而明亮的右侧面孔又显得太过直白。
作为比较,我们可以看这张正面高位前侧光型(蝴蝶光)的照片。完全对称的左右面部受光,仿佛没有任何时间倾向,既没有强调他的过去,也无意展望他的未来,仅仅聚焦于当下的神情气质,而非梳理性格的变化轨迹。
这是被摄影师戏称为“说明书”式的正面光。与上面明显构成光影对比(左右/上下)的立体光型相比,可以感受到它完全叙述性的、而非情感性的视觉指向。
可以用自己的作品,简单翻转一下,体会画面时间轴及情感导向的问题。
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
点击图片 查看简介
会长简介
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聊城市摄影师俱乐部
▼
按住图片识别二维码
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
微信公众平台
跟着「我们」® 去采风
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mobile/article/detail/id-10730.html
地址
刘宝平工作室_Mr.LiuStu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旅游综合实训室
电话
点击电话 直接拨打